兰溪古事之七:金华第一名泉——八角井


金华第一名泉——八角井
在兰溪市黄店镇八角井村,有一口古老的井,称“八角井”,朱元璋当年攻打婺州(金华)时,因前来视察驻军时渴饮此泉,后下旨封为“金华第一名泉“。
说起这口八角井,有一段久远的历史。
八角井村世居董氏。其先祖董元亭于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从陇西游商于婺州,入赘于兰溪望云乡鲁营坂(今女埠街道渡渎董店村)童氏。到了第四代,也就是董元亭的曾孙董少舒,因孝行,与同乡里的陈天隐、金景文一起被皇帝封为“八行”,望云乡为此还改为纯孝乡,建业里改为循义里。
董少舒(1092~1164),字师仲(府志作思仲)。与陈天隐同乡里,世业儒笃行,著于乡党。父亡,负土筑茔,庐其左有灵芝生,盖紫干黄。时睦寇压境,妄称圣公,能役阴兵,愚民相咻归之。少舒援唐永徽中陈硕真(建德寿昌更楼人)兴妖伏诛事,缀文示众,众悟。后捐资率乡人万家结义营曰鲁营,共同抗贼,保全万余户。宣和五年(1123),郡守范之才表闻于朝,诏恤其家。淳熙六年(1179),郡守韩元吉以乡有三孝行乃表其乡曰纯孝,里曰循义,以孝悌睦婣任恤忠和八字旌其门。咸淳四年(1268),知县沈应龙以景文、及陈天隐、董少舒名请于朝,在县学后建祠合祀,名三贤堂。仍以其德应八行立八行碑。
董少舒的长子董石安(讳旭明,字宗道),宝祐年间(1253——1258)登待补进士,隐居不仕,带妻抱子,卜居于柱杆山后上童庄居住。过了没有多少年,董石安即离世。
董文山,讳坦,生于乾道戊子(1168)年,卒于嘉定庚辰(1220)年。幼而无父,事母至孝。天资颖悟,专治易经,贯通经史,兼以文学才能。嘉定元年(1208),中戊辰科进士。授巡抚主事。嘉定五年(1212),赈卹河州,閶閻被泽。后,决意致仕。敕赐归养后,到上东园花坟头祭祖,因从鲁营坂杨园取井石一串一口载回,甃井于斋塘下。因此井塘圈为八角形,于是,董文山将村庄改为八角井村。董文山生有一子名左龙,业儒,与杜氏五高相契合。
此井圈青石质,八角形,围绕井塘圈辅以十块当地的红岩石,成圆形排列。井圈上有乾道三年(1167)等字样。因历时年久,文字已漫漶不清,可幸的是宗谱上有井图和文字记载。
2019年3月3日下午,我与文友王德文来到八角井村查阅宗谱,了解村史,在微微细雨中,偶遇村中牵头续修宗谱现年已85岁的董连生,他告诉我们说,这是蔡永祥所制,已列入兰溪市文保单位。
董连生对村中的历史比较熟悉,他说起了此井被朱元璋敕封为“金华第一名泉”的故事。我们开始以为他说的是民间传说,但查阅了宗谱,此事赫然在谱。按宗谱记载,此井为明师蔡伦所制。谱中有《八角井图赞》和董遵的《金华第一名泉赞》二文,还有一幅八角井图。
董遵(1451~1531),字道卿,号东湖,自称白鹿道人,甘棠乡人,是八角井董氏的后裔。本邑大儒章枫山的弟子。历任江西南昌府学司训,溧阳教授,江浦知县,知广东感恩县。后数次恳请,终得归养,与从子皆事亲甚孝,人以“一门两孝廉”称。。《广东通志》称其:“两职教,再宰邑,一介不污。”著有《金华渊源录》及文集若干卷,纂《兰阴董氏宗谱》,编刻《滕王阁诗文集》、《庐山览秀稿》等,《枫山语录》出其手辑者多。祀乡贤。
当年,胡大海率兵攻打婺州时,因久攻不下,朱元璋亲自前来指挥。朱元璋在此期间,因闻柱峰有紫岩之秀,要出真命天子,怕与他争夺江山,意欲前来视察,设法镇压。于是,他在胡大海、刘伯温的陪同下前来视察名山,当来到八角井村斋塘附近的八角井时,见其欗穿遮獲,便走近休息,因口有些渴,又见井泉清洌,便汲其水饮尝,感觉味鲜,不觉赞曰“冬日如汤,夏日如冰”。过了几年,大明立国。洪武庚申年(1380)六月,朱元璋想起在金华兰溪柱杆山后的小村渴饮八角井泉的事,敕旨赞美为“金华第一名泉”。当时,有名家撰写了一篇古风,载入宗谱,惜已缺失。所幸还留有后裔董遵的一篇《金华第一名泉赞》。
董遵在《金华第一名泉赞》曰:“道峰之南,柱峰之北。乡称纯孝,三贤并列。俗美风醇,地灵人杰。有井一环,泉甘而洌。昔在杨园,名标宋室。今在陇西,侯表其额。石安卜宅,后嗣克昌。子登黄甲,远绍书香。奉敕祭祖,载石归乡。重开一鑑,甃砌斋塘。地因井改,宅近其旁。重簷掩映,片石重光。洪运天开,太祖临御。查电名山,君臣跸驻。抚井赞扬,荣褒两语:“冬日如汤,夏日如冰”。蒙誉一经品,通声弛寰宇。左右逢源,波澜挹注。庚申驭极,敕旨表封。金华第一,泉石名踪。佳哉郁郁,灵秀毓锺……”
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