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足迹:“瑞山”脚下观夏谱(54)
http://s9/mw690/005zr6jpzy7nkHK5dGM68&690
http://s4/mw690/005zr6jpzy7nkI9Jhe3d3&690
“瑞山”脚下观夏谱
我的印象里,兰溪夏氏所居的村庄不多,兰溪西乡诸葛镇范围银(仁)塘行政村算是夏氏最多的村庄了,尤其是处塘坞自然村,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处于碧波荡漾的火炉山水库之畔。近日,同学聚会,说起兰溪的家谱现状,处塘坞村的同学夏宝山欲挖掘他们夏氏的历史,因本人早在前几年撰写《何处是“瑞山”》时,通过文友获知处塘坞村的夏氏宗谱里居图中有“瑞山”的图形,就想查阅他们村的夏氏宗谱,了解一下“瑞山”之地,这次,他的这个想法正对我意,于是,通过他的联系,在一个上午,我与他一起去了他们村。我们在村干部夏竹祥,村民夏连荣等的陪同下,走了村庄,看了一些古建筑,然后去了保存宗谱的农家,一起查阅了宗谱。http://s4/mw690/005zr6jpzy7nkHLvyx5a3&690
http://s6/mw690/005zr6jpzy7nkHMtXlX75&690
《处湖夏氏宗谱》,六卷七册,明永乐戊子年(1408)始修,期间多次续修,最近的一次是民国十三年(1924),距今已有九十四年了。村中在今年元月筹资重修了市保单位“敦睦堂”厅,等条件具备,也欲对宗谱进行续修。
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据宗谱记载,该支夏氏世籍在会稽。汉时,有名恭字敬者以易学教授生徒,后迁太山都尉,“教化辑凝,舆情允协”。后裔先迁广信,后徙徽州歙县。到了宋末,有夏志会由进士授为内史。时,有阉人因嫉妒侵政,为避祸,夏内史毅然掛冠归田。岂料这位阉人还是不肯放过,欲斩草除根,向皇帝进谗言。昏君竟下命“严提讯处”,一家因此被难。幸有忠心家童,闻讯后急告在书房的嫡长孙夏于敬。在这紧急关头,夏于敬当机立断,取了家记数卷,行像两图,逃了出来。为避兵丁,他拣人迹罕至的地方走,一路风餐露宿,来到了兰溪县瑞山乡白石里(后改太平里)之白下叶地界(今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在此,他遇到了一个叫王公的人。王公见了他十分好奇,邀他到家休息。通过交谈,王公得知夏与敬是宦门之后,因避难流落到此。这位具有正义感的王公心生怜悯,将他收留在家,后又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妻,生了四子。夏于敬成了白下叶夏氏的第一始迁祖。http://s12/mw690/005zr6jpzy7nkHPxoJZcb&690
http://s10/mw690/005zr6jpzy7nkIkaNdL09&690夏氏在白下叶繁衍生息,人丁逐渐兴旺。到了第八世,出了一个夏志茹,专信青囊(风水),后不知为何,得罪了同行,遭到术家暗算,家宅频频发生火灾。于是,夏氏村众纷纷外避,有迁龙游白鹤桥,有迁寿昌淤堨桥下,有迁本邑儒源(今建德)者,各自为家。金华汤溪许里,本邑永昌夏家为处湖夏氏同宗。夏氏有一裔孙夏泰节在处湖(今处塘坞)有庄,于是,构居于此,遂为处湖第一世祖。其迁居时间,因谱中行传十二代之前的先祖都没有具体的生卒年,我们也不能肯定具体的年代。传之十三世(处湖第五世)夏兆谔,生于明洪武己酉年(1369),卒于宣德戊申年(1428)。按二十五年至三十年一代,往前推算一百多年,处湖夏氏迁居时间,当在元代中期。
处湖夏氏自迁居后,子孙后代克勤克俭,耕读传家,出了众多的孝子贤孙,乡贤能人。
http://s13/mw690/005zr6jpzy7nkHUrK1Kec&690
http://s8/mw690/005zr6jpzy7nkIfaGSX97&690
在《处湖夏氏宗谱》里居图和墓图中,都有“瑞山”的图形。《康熙兰溪县志》载,唐十道图有二十四乡,乡各有里。宋则为十乡,乡各有都,都各有保。元承宋制。明按都皆画地分保,以正其疆界,则计户编图......从唐宋开始,一直到清代,在兰溪县兰江之西的西北方向,有一个乡叫“瑞山乡”。《光绪兰溪县志》载,瑞山乡太平里,旧名白石。在甘棠乡西北,接寿昌界。西南接太平乡。东北逮纯孝。领都四,图一十有七。为现今永昌街道大部,以及诸葛镇、兰江街道、建德市的一部分。笔者的老家因属于过去的瑞山乡,也在原瑞山乡的土地上工作过多年,所以对其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情。再是工作岗位的关系,对一些村庄的历史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但对于瑞山乡的“瑞山”,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地名的更改,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具体弄清究竟为哪座山。前几年,有很多人在说“瑞山”,查找“瑞山”,但都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为了弄清“瑞山乡”的“瑞山”在何处,本人查找了很多资料,至目前为止发现,在原瑞山乡,三个村庄有“瑞山”:一是诸葛镇万田村办公楼东侧,是一座低矮的小山;二是永昌街道夏沈叶自然村东,是座小山坡;再是处塘坞村西北的这座“瑞山”了。关于这三座“瑞山”,本人都对其的情况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在此不一一重复。通过各种因素的分析,我最后认为,过去“瑞山乡”的命名是以处塘坞这座瑞山为地理标志而命名的。据《光绪兰溪县志》卷一《山川》(十五页)载:由铁门槛之左北行为瑞山【二十一都三图(名胜志)云昔年产有瑞麦,故名】。其东北行分二支,一为潭塘山(二十三都三图潭塘庄后),一为大坞岗(二十三都二图竹林庄西)。查二十一都三图,为上徐、殿后朱、陈家、殿下、白象、上水碓(以上这些村现为诸葛镇所辖)。此图隔本都第四图又有张宅邬、漫塘(现为建德市)、仁塘(现为诸葛镇)、胡塘(现为建德市)等庄。此“瑞山”就在仁塘、潭塘坞、竹林村这片范围。处塘坞村的夏连荣说在村的西北几百米处现银(仁)塘行政村的办公楼旁就是“瑞山”,当地人大都叫“障岩岗”,而这学名却是很多当地人都不太清楚。此山为丹霞地貌,海拔一百多米。原横桥头到永昌街道的桥下河有一条瑞溪,就是以这里的瑞山命名的,当地的一个华南公社,华南乡,也因这条溪,改为了瑞溪乡。至今为止,一直在我心头的“瑞山”终于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理坐标。http://s3/mw690/005zr6jpzy7nkI325LYd2&690
http://s3/mw690/005zr6jpzy7nkI3HOsG92&690
在兰溪当地,供奉徐偃王的庙宇有137个之多。而处塘坞村的“敦睦堂”后进,有一神龛,也供奉着徐偃王。
关于徐偃王,百度介绍如下:
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诞,是西周时徐国国君。徐国统辖今淮、泗一带。建都下邳(今更名为"睢宁县古邳镇)。周穆王末年,徐君偃好行仁义,前来归顺的东夷国家有四十多个。周穆王巡视各国,听闻徐君威德日远,遣楚国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从之者数万。《后汉书·东夷传》称:"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贡的"三十有六国"。曾联合九夷伐周。穆王因其势大,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后为楚所败。在战争与和平之间选择了仁义避战。其事载《竹书纪年》、《后汉书》、《尸子》、《博物志》、《路史》诸书。《尸子》谓:"徐偃王有筋而无骨。"《博物志》谓:"徐君宫人有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孤独母有犬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来归。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孵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称"王"之后,实质上即是与周王(天子)分庭抗礼。作为徐国的代表人物,徐偃王当之无愧是徐国文明史的奠基人、开拓者和领袖人物。http://s13/mw690/005zr6jpzy7nkI55yDW5c&690
有研究徐偃王的学者对其有很高的评价:《水经注》载:徐偃王“不忍斗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百姓随者万余家。”徐偃王以一国之尊,在强敌来犯之时不顾一身荣辱得失,为救百姓毅然弃位避战。应当说,他是“以民为本”、“民贵”思想的真正履行者,其品德作为国君弥足珍贵,事实上在古今中外漫漫历史长河中甘为百姓舍弃君位的国君确也寥若晨星。徐偃王避战而走,众多百姓不离不弃追随他,可见他是何等的得民心。
在衢州龙游,金华兰溪有很多的徐氏,在徐氏宗谱和徐氏后人中都有徐偃王带了百姓逃至龙游的记载和传说。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也认为:“或曰徐偃王之逃战不之彭城而之越之隅,弃玉几砚于会籍之水”。按此说法,偃王可能未去彭城,直接到了越国。偃王到越国又去了哪里?有一说是到了现今的龙游。《郡国志》、《太平寰宇记》、《大明一统志》等也持偃王逃战至浙江的说法。http://s10/mw690/005zr6jpzy7nkI6XDMld9&690
处塘坞村的徐偃王庙原在村西横桥山的大公殿。建于明嘉靖年间。庙中同时设立观音堂。由附近夏、沈等几社共同所有。万历、崇祯年间,为了庙宇中的财产、地基、神像,曾发生过多次的纠纷,也曾诉至县衙决断。为了厘清权属,清康熙十八年,夏氏专门写了《徐偃王庙义约》刻于宗谱。
1958年建东风二库(火炉山水库)时,横桥山上的徐偃王庙和横桥殿等都被拆迁,横桥山如今成了水库中的小岛。村人在“敦睦堂”厅中重塑了徐偃王的神像进行供奉。现在,每逢腊月二十八、九和正月初一,村人都会到厅中徐偃王神像前进行祭拜,以纪念这位一心为百姓的国君。
http://s7/mw690/005zr6jpzy7nkIctCpUb6&690
2018.9.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