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书院寻踪:寻找枫山书院(9)

兰溪书院寻踪:寻找枫山书院(9)
http://s3/mw690/005zr6jpgy72ln4u2tQf2&690
http://s15/mw690/005zr6jpgy72ln8kGoCde&690
为工部尚书章拯所立的“都宪”牌坊
http://s12/mw690/005zr6jpgy72llspo71ab&690
枫山先生故居外景
http://s9/mw690/005zr6jpgy72lltCij628&690
枫山先生故居
http://s5/mw690/005zr6jpgy72lluMGPi14&690
枫山先生故居
http://s16/mw690/005zr6jpgy72lncSn3Faf&690
新建的枫山书院
http://s2/mw690/005zr6jpgy72lnokDqV61&690
已初步完工的枫山书院
http://s2/mw690/005zr6jpgy72lmj1sgp11&690
枫山书院
http://s10/mw690/005zr6jpgy72lmjGXBD69&690
枫山墓石象生
http://s15/mw690/005zr6jpgy72lmk2UIS6e&690
枫山墓石人
http://s7/mw690/005zr6jpgy72lmmOvFcc6&690
http://s5/mw690/005zr6jpgy72lmxA2K8a4&690
2016年6月4日下午一时许,我和文友汪敏红、赵慧玲来到了女埠街道渡渎村,去寻找明代枫山先生的枫山书院。
2013年5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兰溪市志》载,枫山书院,在纯孝乡渡渎枫木山,明尚书章懋讲学处,建于成化十九年(1483)。培养了域内进士7名,内3名(明史列传),成绩卓著。
章懋(1436—1521),字德懋,号闇然翁,晚年又号瀫滨遗老,兰溪渡渎村人。自幼读书强于记忆。15岁补博士弟子。明天顺六年(1462)以第一名中举(解元)。成化二年(1466)会试第一(会元)成进士,选为庶吉士。次年冬,授翰林编修。逾月,宪宗将于元宵大张灯彩烟火,命词臣撰诗进奉。懋与同官黄仲昭、检讨庄昶上疏谏道:“今川东未靖,辽左多虞,江西、湖广赤地千里,百姓嗷嗷,张口待哺……伏乞将烟火停止,移此视听从明目达聪,省此资财以赈饥恤困,则灾祲可消,太平可致。”宪宗大怒,杖之阙下。时人以懋等三人与先以言事被黜的修撰罗伦,合称“翰林四谏”。懋被贬为临武知县,因给事中毛弘疏救,改为南京大理寺左评事。后调任福建按察司佥事,听任福安民众采矿以绝盗源,建议番货互通贸易以裕商民,减少海涂造田税收以轻民负。因母病,于十二年辞官归里,于枫木山读书讲学,远近学者慕名执经从学,世称枫山先生。弘治十四年(1501),起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士子皆以为得师。正德元年(1506),累疏乞归不许,遂以病为由弃官归。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征召,次年又以南京礼部左侍郎见召,皆力辞不就。嘉靖元年(1522),召为南京礼部尚书,奏辞不允。是年除夕,卒。次年,追赠太子太保,谥文懿。为人襟怀坦荡,器度恢宏,生活俭朴,道德文章为世推重。兰溪文风以明代为最盛,懋实为先导。生三子,皆在家务农,知县至其家,诸子释锄接待,知县惊诧不知为贵公子。著作有《枫山语录》、《枫山集》及附录。所纂《兰溪县志》,为兰溪现存最早方志。( 明史 卷一百七十九 列传第六十七 )
在渡二村村口为章拯立的“都宪”牌坊前,我们见到了等在那里的渡二村书记章亚君、村民章米亚。在他们的陪同下,参观了兰溪市文保单位章氏家庙、明代礼部尚书章懋故居。之后,又到了现由该村的金一中硕士生导师章年海以老房子为基础兴建,已接近完工,正在室内布置的枫山书院。枫山书院二层三间,前底后高。为了兴建枫山书院和后续工程,章老师近几年已投入500多万元,征用了土地,收购老房子十多座,准备以枫山书院为依托,开办理学研究中心。在书院中,我问起枫山书院的遗址,他们说,具体地址已不清楚,按宗谱记载是在枫木山,过去这里有合抱粗的枫林。为了寻找枫山书院踪迹,我们在章亚君、章米亚、章年海的带领下,一起来到了上新屋行政村下店自然村章云通家,查阅《渡渎章氏宗谱》。
《渡渎章氏宗谱》,二十卷二十册,木活字本,为民国庚午年(1930)续修。
在《渡渎章氏宗谱》卷之二,卷之三,枫山先生的门生故旧为其所撰的传记、墓志铭、行述、行状中分别有章懋关于枫木山讲学处的记载。在卷二,门生邑人赐进士第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唐龙在《枫山先生行状》中有如下记载:“……年四十一。天下曰:‘贤哉大夫’。其归也,闭门却坐扫迹,不入城府。薄田数十亩,聊以自给而已。构楼三间,中张布帏,左右置经,籍日缩而观之。显曰形器,隐曰道德,賾曰事物,精曰性命,觸类旁通,内融而畅,手外兴至,则振衣蹑履,散步林壑,濯于清泉,坐于茂树,其所谓浴沂舞雩之乐,非耶。四方弟子从者如云,执业问难,横经而论道。显贤名公卿、岩穴隐者,仰止高风,接軫于门,贫无供具,刈蔬脱粟而饷之,或讽为文章,曰,小技耳……”在卷二,有嘉靖元年壬午孟秋从子拯撰的《闇然翁行述》,“……尹公憮然惊叹,知其意决,特为具奏,得从所请,时年仅四十一也……既归,杜门谢客。俗日以娱亲玩书为事。安贫守道,若将终身。尝往来枫木庵中,远近学者执经问业,门墙林立,人因称为枫山先生。提学胡公荣,尝即其近居山而相度之,将筑书院为开讲之所。固谢而止。海内名流东西行过县,必造其庐……甲戌,江西寇逸隣壤戒岩,徙居城中,草阁一栋,不能构门。堂郡守刘公()欲为构之,复谢免……”在卷三,邑人四川签事门生姜麟撰的《枫山先生传》:“……先生年才四十一且告老,朝野骇异……深居简出,东阡西陌,白石清溪,日寻乐其间。门人弟子从游问学,矢口从鑫则尚论古人,旁及世故,惓惓于天下国家……”同是卷三,感恩县知县门人董遵在《枫山先生补传》中如下述及:“……遵不敏抠趋且晚,先生亟许可教,爱独至从学于枫木山中三载。先生不问寒暑,日徒步三四里,至则循循善诱,示以圣学大要,启以经书奥旨,从容问答……”卷三,赐进士及第吏部尚书致仕进升荣禄大夫前经筵官国史总裁泰和罗钦顺撰《文懿公墓志铭》载:“……遂恳致仕而归。归则日以娱亲为事,稍暇辄读书枫木庵中,从其游者日益多,随材诱引,谆谆不倦,学者因称为枫山先生……“卷二,嘉靖甲寅八月《金华府学为崇祀乡贤以敦风化事》载:“……以继枫山先生之学。呜呼!不幸亡矣。该县具礼致祭,请入乡贤,仍置主于枫山书院之侧,以昭先生千古尚友之心……”。
从以上传、记,行状、墓志铭中我们可以得出:章枫山先生致仕回家后,在村外三四里地的枫木山枫木庵中读书、讲学。枫木庵是当时枫山先生的讲学处,但名义上不是正式的书院。“提学胡公荣,尝即其近居山而相度之,将筑书院为开讲之所。固谢而止。”浙江提学胡荣曾提出建造书院,被枫山先生谢绝。因此,我认为,渡渎村没有建过枫山书院。至于真的枫山书院,应该是章枫山到了城里后设立的,在《金华府学为崇祀乡贤以敦风化事》“该县具礼致祭,请入乡贤,仍置主于枫山书院之侧”。 不知当否,敬请方家指正。
20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