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的足迹系列——严婺古道掠影(19)

(2016-05-03 21:44:00)

http://s7/mw690/005zr6jpgy71pBI700uc6&690

http://s1/mw690/005zr6jpgy71pBJQ6oU70&690

http://s16/mw690/005zr6jpgy71pBLeR5Bcf&690

http://s1/mw690/005zr6jpgy71pBMy3v2a0&690

http://s6/mw690/005zr6jpgy71pBOrk8db5&690

http://s11/mw690/005zr6jpgy71pBR3uVYda&690

http://s14/mw690/005zr6jpgy71pBTSZ3vad&690

http://s9/mw690/005zr6jpgy71pBWx56o58&690

http://s1/mw690/005zr6jpgy71pBZhTNK50&690

http://s14/mw690/005zr6jpgy71oRWcY698d&690

http://s9/mw690/005zr6jpgy71oRXeWAEe8&690

http://s15/mw690/005zr6jpgy71oRZfTgafe&690
http://s12/mw690/005zr6jpgy71oSVVGenab&690



http://s1/mw690/005zr6jpgy71oSZ998460&690

http://s16/mw690/005zr6jpgy71oT0O0zBaf&690



http://s14/mw690/005zr6jpgy71oT3JaqN0d&690

http://s16/mw690/005zr6jpgy71oT5frhJ2f&690

http://s2/mw690/005zr6jpgy71oT6GE7L31&690

http://s6/mw690/005zr6jpgy71oT86gzbb5&690

http://s4/mw690/005zr6jpgy71oT9Koy763&690

http://s4/mw690/005zr6jpgy71oTfy9ZF93&690

http://s5/mw690/005zr6jpgy71oTh0s2ob4&690



http://s4/mw690/005zr6jpgy71oTjftnl73&690

http://s7/mw690/005zr6jpgy71oTkrVHw76&690
http://s3/mw690/005zr6jpgy71oTEHzcC62&690

201652早晨七时,我和汤晓春、王亚男、刘鑫、林隐君、吴志均等从兰溪出发,前往建德市的大洋镇,在范国良、范富勤、关百鑫等地方热爱古道文化的人士陪同下,用了大半天时间对严婺古道进行了走马观花式的游览。

严婺古道在建德市的中南部大洋镇境内,与兰溪市女埠隔兰江相望、与黄店镇原朱家乡、芝堰乡接壤。西起建德兰溪交界的塔塔岭,东终于大洋集镇,全长30华里,大洋溪清澈的山泉水见证了千年的历史。

上午八时许,我们一行在大洋镇与前来陪同的严婺古道旅游文化倡导者、严州文化研究会理事范国良、关百鑫,农民作家范富勤在双童烈士纪念馆汇合。

双童烈士纪念馆是纪念大洋镇谢家、陈家、童家三大家族之一的童家姐弟童润焦、谢祖凯,他们为建德第一任宣传部长和第一任县委书记。我们匆匆在纪念馆的展厅浏览了一遍,下山后,背着兰江混浊的江水和泊着十多艘小船的埠头合了影。

我们从严婺古道一路或坐车或走路,由范国良及当地了解历史的关百鑫前辈带领,在一些村庄的古建筑中穿行。

在里黄村,我们参观了简陋的王氏宗祠后,又来到了关氏宗祠。关氏宗祠为三间二进,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914年重修。从外观上看,该宗祠门楼高大,建筑精美。祠中的两旁墙壁上布满了图文并茂的展板。从资料上获悉,该村关氏为为关羽后裔。之后,我们又到了黄氏宗祠,但大门紧闭,不能进入其中一观。游过村中的古建筑,沿着溪边的公路前行。在一山岗的拐弯处,我们见前面带路的范国良的货车停在了路边,知道又有好景点了。

下了车,绕过几座房子,见几株高大的古樟下有一座如虹如弓的石拱桥架于溪上。古樟枝桠交错,层层叠叠,浓荫蔽日,青藤缠绕垂挂,桥下清澈的泉水欢快地流着,站在溪埂或青石桥上,浮躁的心顿时宁静下来。因石桥高高横跨在大洋溪上,当地人按其形叫它“高桥头”,它的正式名字叫“青云桥”。清嘉庆十二年(1807)为当地乡贤鲁德尚等人所建。咸丰二年(1852)曾被特大洪水冲塌,由善人鲁建功重建。我们在青云桥上驻足、拍照,尽情地在这如诗如画的春光里享受了大自然的美色。下了桥,我们沿溪边鹅卵石铺就的古道走了长长的一段路。碧云绿树,青山小溪,真的心旷神怡。在这样的美景里,我时急时缓,时前时后,欣赏着,拍照着,为同行留取一段春光,定格几个美景。

在杨村自然村,我们又在文化礼堂里停留片刻。墙壁上的图文展览板块里,使我了解了该村悠久和厚重的人文历史。杨村的村民大都为鲁姓,先祖为元时的建德路总管鲁祖,之后,其子鲁显、孙鲁宝都担任同一职位。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父、子、孙三代同为一地、担任相同职位确实相当少见。在三间二进,建于四百九十年前的鲁氏本礼堂宗祠中,我粗粗浏览了《严陵鲁氏宗谱》。之后,又走进在仇氏宗祠旁的的一座房子中,该座房子只一进,明式风格明显,上挂着“登科”等牌匾。走出村,我们又驱车前行,来到了前岸村的“乌石寺”。

“乌石寺”建在村对面的半山腰,古木掩映,有观音阁和文昌阁,此地风景绝胜。此时已近十一时半,因范国良还有一拔从新安江赶来的客人,所以我们匆匆观看了一下,便从寺里出来,下山前往兰溪人称的四散里(下徐、庄头、西坞、姜头)之一的范国良所在的村庄——新源行政村西坞村自然村。

四散里方言与习俗都与大洋不同,也有别于兰溪黄店朱家一带。这四个村的村民大部分祖先都从兰溪一带迁居,经过几百年的变迁,糅合了严州文化和婺州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特色的四散里文化和习俗。

西坞村在一山坞中,村中大多还是泥墙屋,造在溪两旁。沿着溪,徒步上百米,来到了村中的“范氏宗祠”。范氏宗祠,为建德市文保单位,初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八字门,三间三进,近年重修,柱梁都漆上金黄或朱红的颜色,透着庄严的气象。两旁的墙上悬挂着介绍村庄的历史和杰出人才的图文。该村为范仲淹后裔聚居地,祖先明代时从兰溪迁居。墙上两旁除介绍村庄的人文历史外,还悬挂着一些书画作品。这些大都是范氏族人范明法创作的。围坐在八仙桌旁,喝着农户自制的緑茶,吃着水果,不经意地从天井望向天空,映入眼帘的是二幅天然山水画,一幅的山峰上是大片的毛竹和其它杂树,一幅以山石为主,伴以苍松傲立。这真乃世外桃源!

在范氏宗祠,我们还结识了从新安江专门赶过来的建德市作家协会的美女作家王娟和他的父亲、丈夫和女儿,通过聊天,我们了解了一些建德市的文化建设动态。

 

下午三时,我和王亚男、汤晓春等人因有事,先离开了风景如画的西坞村,经过严婺古道的起点塔踏岭,向着家乡而来。

再见了西坞!再见了古道!

2016.5.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