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埠“古兰若”寺:《倩女幽魂》故事发生地

(2015-10-20 19:13:49)
标签:

娱乐

游埠“古兰若”寺:《倩女幽魂》故事发生地

古代名著《聊斋志异》中,有一篇众人皆知的《聂小倩》,知名度堪比另一名篇《画皮》,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一则鬼故事。主人公聂小倩是一个美貌女鬼,生前只活到18岁,死后葬在浙江金华城北的荒凉古寺旁,不幸被妖怪夜叉胁迫害人。后浙江人宁采臣与她相识,助她逃脱魔爪,并收留她侍奉母亲和久病的妻子,深受宁家人喜爱。小倩因此长期接触活人,逐渐犹如常人,宁家人亦绝口不提她的身份。宁妻病逝后,小倩嫁给宁采臣作鬼妻,之后金华妖怪也被消灭。几年后宁采臣考中进士,小倩也生下一子,宁采臣还纳一小妾,小倩和她又各生一子,三个儿子长大后也都成了有名望的人

1959年香港导演李翰祥拍摄的影片《倩女幽魂》之后,根据《聊斋志异.聂小倩》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已近20部之多。聂小倩也由蒲松龄笔下的报恩女鬼,逐渐转变成现代编剧杜撰的桂花精、狐妖。在改编的影视剧中,以1987年王祖贤主演的《倩女幽魂》最广为人知,不仅让这个本身并不起眼的鬼故事家喻户晓,更是让倩女幽魂四个字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经典,之后的各版聂小倩也纷纷仿造起王祖贤的经典扮相。而电影里的著名鬼寺——兰若寺,亦成了金华人特别是金华学者的关注,围绕着金华和兰若寺,一群关心金华历史和文化的爱好者和学者进行了挖掘和考证。

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意甚乐其幽杳。会学使案临,城舍价昂,思便留止,遂散步以待僧归。日暮有士人来启南扉,宁趋为礼,且告以意。士人曰:此间无房主,仆亦侨居。能甘荒落,旦暮惠教,幸甚!宁喜,藉藁代床,支板作几,为久客计。是夜月明高洁,清光似水,二人促膝殿廊,各展姓字。士人自言燕姓,字赤霞。宁疑为赴试者,而听其音声,殊不类浙。诘之,自言:秦人。语甚朴诚。既而相对词竭,遂拱别归寝……

根据书中“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描述,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蒋鹏放和浙师大的龚建峰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蒋鹏放分析认为,文中兰若是梵文音译,就是寺庙的意思。至北郭殿塔壮丽等句可知,此寺庙应在金华城北城墙处,且寺旁有塔,而当时全城仅有一座塔,名叫万佛塔。翻开清康熙年间金华府志图,在金华城北有一高塔屹立,俯瞰婺城,它就是万佛塔,当时金华城的标志性建筑。塔下有一永福寺,文中出寺外,见荒坟累累。”“永福寺外当时确是乱坟岗。正好与文中的地理环境相吻合。
   
而且,据蒋鹏放考证,万佛塔前的楼阁庭院,系当时金华府考秀才的考场,现今的侍王府,浙江各地考生齐聚于此,宁采臣应是其中之一。考场周围建有众多考寓,供各地考生投宿,保存至今的还有永康考寓吴家试馆等几处。蒋鹏放认为,宁采臣很可能就借宿于考场后面的永福寺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龚剑峰通过研究认为,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根据搜集各地的民间传说改编的,他未必来过金华。从小说本身来说,聂小倩的故事发生在当时城北永福寺一带,似乎更符合逻辑。

婺剧中有一个《聂小倩》的剧目。浙江婺剧团书记王亦平说,婺剧《聂小倩》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聂小倩》的故事就发生在西峰山背一带。婺剧《聂小倩》讲述了金华女鬼聂小倩对东阳一书生心生爱慕,最终跟随书生回东阳生活的爱情故事。与蒲松龄版《聂小倩》在故事情节上类似,不同的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为了弄清故事的发生地,学者专家们走访了很多金华土生土长的老人们,在他们的口中,关于兰若寺的确切地址,有着另外一个版本的说法:兰若寺就在今金华四中对面的名叫西峰山背的地方,昔日是荒郊野外,早先有一座西峰寺,后成坟场,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女鬼传说。在采访中,许多金华老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女鬼聂小倩的故事发生在西峰寺一带。西峰旅馆闹鬼的传闻也曾闹得沸沸扬扬。

最近我为了考证兰若寺,与妻子说起《倩女幽魂》的电影,在兰溪城北长大的她说,小的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说起西峰寺的女鬼故事,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宁采臣是我们兰溪人。

既然《聂小倩》的故事发生地在金华,那兰若寺真的存在吗?根据专家学者们的研究,现实中确实有几座兰若寺,但仅仅是同名而已。它们分别是: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兰若寺;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兰若寺;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兰若寺。

根据《聂小倩》原文可知,这个故事发生在浙江金华的北郊,现实中的几座兰若寺因是其它省份,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对其进行探究。

为了考证故事发生地,几年来专家学者们又从其他的途径进行了论证,他们从故事词语的描述,字面的解释去诠释,从而希望证明故事的发生地在现今的金华城区。

如,何谓兰若,就有着详细的解读:
   
据《聊斋志异·聂小倩》一文: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后出寺外,见荒坟累累”……
   
由此可见,宁采臣为浙江人,聂小倩是金华女鬼,姥姥是金华妖怪。但关于鬼寺的地址,原文只提到了北郭,就是指(金华)城外的北郊。除此之外,文中并未透露一点讯息。
   
兰若(若,音),是阿兰若的省称,源自梵语aranya之音译,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净无苦恼烦乱之处,后也指一般的佛寺,在古文中并不罕见。因此原文所谓兰若(即指僻静的寺院,而非寺名。其实在《聊斋志异》中,大约有十多篇均提及兰若一词,意思也都是指一座寺庙,如《尸变》、《画壁》、《促织》、《辛十四娘》等。此外,古代也将兰草、杜若等香草合称兰若(ruò
   
不过,CCTV-10的节目《第十放映室》在介绍《倩女幽魂》时曾说,兰若寺就是蒲松龄给那座鬼寺起的真正的名字,与以上所述不同。
    2009
年,《画壁》也被拍摄成了电视剧,邱泽、贡米等人主演,故事还是发生在兰若寺。但《画壁》发生在京城的某座寺庙,同样也没有提及它的真名。编剧给它取相同的寺名,大概也是因为原著提到了兰若(
   
其次,寺名的更迭
   
改编自《聂小倩》的影视作品已经近二十部,聂小倩也由蒲松龄笔下的报恩女鬼,逐渐演变成现代人自己编撰的俏皮狐妖。由于原著没有提及具体寺名,因此历代编剧要么直接忽略不提,要么自行取名。
    1959
年,香港导演李翰祥拍摄影片《倩女幽魂》,应是最早改编自《聂小倩》的电影作品。影片一开始,浙江人宁采臣走进了一座破败的古寺——金华寺……大概是因为原著故事发生在浙江金华,故以地名命名。
    1986
年,香港导演程小东和徐克翻拍此片,由王祖贤、张国荣等人主演,之后还拍摄了2部续集,均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影片首次将原文的兰若直接用作寺名,改为兰若寺若(也被读作“ruò”。而片中的郭北县,可能源自原文北郭一词,本是指城外的北郊,只是编剧把两个字颠倒一下,改成了地名。
    1998
~2000年左右,由刘敏涛和刘奕君主演的电视剧《人鬼情缘》,再次这个故事呈现给观众们。只不过这次的古寺变成了宝塔寺,可能是因为原著中的古寺有宝塔的缘故。
   
金华寺、兰若寺、宝塔寺,3版不同的《聂小倩》故事,3版不同的鬼寺名字,却均取自原文开头的那同一句话。不过兰若寺的名声远远大过另两版,在很多翻拍的影视作品中,也都直接沿用兰若寺这个名字。这应该与王祖贤版《倩女幽魂》三部曲的经久不衰有关,也可能一些编剧觉得兰若寺这名字本身就不错,又或者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兰若即寺名,而非寺庙之意,只是兰若可能是金华城北的某个村落,其地有寺,寺以地名。
兰溪市游埠镇的古兰若,就是故事的发源地

数月前,我在查阅《游埠镇志》的时候,看到了关于兰若寺的记载,“古兰若,又名桥头殿。坐落潦溪桥头。建于清代,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修。三进二间殿堂,供奉关公、观音、十八罗汉、四大金刚等神像。尚存,土改后,分给居民使用。(《游埠镇》第六节古迹.文物。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95月第一版)。当时,我的脑海里回忆起了前些年金华当地媒体的有关报道和金华学术界对《聊斋志异.聂小倩》考证论争,觉得这个记载有助于真正揭开《聂小倩》故事发生地的神秘面纱,有助于游埠开发古镇旅游。

对桥头殿(古兰若),我是很熟悉的。在游埠工作的五年间,工作之余,我经常前往居住在此的居民家。

    既然《游埠镇志》有记载,那肯定有出处,于是我通过多位当地居民、镇村干部找寻游埠村的老宗谱,但都没有效果。他们连古兰若这个寺庙历史上的归属都不知道。之后,我又想到该“古兰若”是否属于镇东的潦溪桥村。后来通过多方联系,让我有机会接触了该村的宗谱。经仔细查阅《全城章氏宗谱》,终于在宗谱中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

在《全城章氏宗谱.卷首》《重修宗谱序》中,有明确的“古兰若”记载:

吾族宗谱自光绪丙子修辑而后,迄今阅三十载,祗缘星居辽阔,聚会无常,是以年复一年,迁延已久。今夏因大祠基地被人侵占,时蟾等议,筑围墙以清界限。爰集大、中、至、正四分族长,于古兰若议及修谱僉之,事不容缓,遂订于九月初开局,嘱焕董其事,焕自愧才疏力薄,擢不克胜此重任,然俯仰上下有不能辞其责者,于是邀集同志居期开局,维时鄂军起义延及我浙,人心动擢,群议中止。然天下事每废易而举难,设因此而废于半途,恐他日复难于创始,爰与同志商酌,于艰难冒险之秋,为急起直追之举,仅将新增丁口编列成行继续于后,而旧时卷帙概不更易,则事简功捷,甫百日而遂告成焉。至于行次之中间有芜词里俚句表扬祖德冀以争光家乘者,则非焕所敢知也,后世子孙翻阅及之,尚勿笑予之冒昧,幸矣。

中华民国第一元旦辛亥季冬之吉

裔孙(长)焕谨撰

潦溪桥《全城章氏宗谱》

 

谱中虽然有“古兰若”的记载,但此谱的序是民国元年的,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古兰若”寺是否已存在?且,谱中记载的是“古兰若”,与《聂小倩》中的兰若寺又不十分吻合。原本我想从兰溪县志中去查一下,但手头没有志书,请人去查,很长时间都没有回应,一时,我的“古兰若”与《聂小倩》的发生地的考证又陷入了僵局,如果没有过硬的证据作为依据,硬要将“古兰若”说成是“兰若寺”,不免有些牵强。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十月十七日,朋友圈里的一条微信使我的考证“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光绪兰溪县志》中对“兰若寺”有明确的记载:

“古兰若,在潦溪桥南,本古废寺址。国朝初重建,颜是额。嘉庆八年复建,燹毁”。《光绪兰溪县志》卷三.寺观)。以上记载明确说明,现在的“古兰若,清代以前就有,当时就叫“兰若”寺,“本古废寺址。国朝初重建,颜是额。”清代顺治或康熙时在古废寺上重建,所以就叫“古兰若”。

蒲松龄生于明朝崇祯十三年(1640)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他搜集创作《聂小倩》这篇故事的时间,正是清代初期,与发生地“兰若寺”的存在相吻合。至于其中有关至北郭寺中殿塔壮丽、“诘旦有兰溪生携一仆来候试,寓于东厢”等句则是蒲松龄对发生在兰溪游埠兰若寺环境的再创作,是文学作品所允许的。

纵上所述,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聂小倩》以及由此改编的影视剧《倩女幽魂》的发生地在游埠镇的“古兰若”寺应是站得住脚的。http://s10/mw690/005zr6jpzy6Wm5go9C179&690


http://s14/mw690/005zr6jpzy6Wm5hMjRXcd&690

http://s8/mw690/005zr6jpzy6Wm5iA2xhf7&690

http://s5/mw690/005zr6jpzy6Wm5jyM84b4&690

http://s11/mw690/005zr6jpzy6Wm5m2Nzc7a&690

http://s12/mw690/005zr6jpzy6Wm5nlWGfcb&690









http://s3/mw690/005zr6jpzy6Wm5y8SRk82&690



http://s7/mw690/005zr6jpzy6Wm5Dc2Qma6&690

http://s2/mw690/005zr6jpzy6Wm5KTxJLa1&690




http://s4/mw690/005zr6jpzy6Wm60cnrt63&690

http://s16/mw690/005zr6jpzy6Wm68RdH93f&690


http://s16/mw690/005zr6jpzy6Wm6nxjjN3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