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50)

(2025-11-10 12:49:52)
标签:

教育

时评

收藏

文化

分类: 活动简报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50)

工作室动态·美术成长课堂|新教材课例专题研修活动

为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美术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给教师们的成长搭建一个交流分享、学习共进的平台,20251022日下午成都市杨书虎名师工作室、成华区杨书虎名师工作室,成华区苏辉宇学科特色工作室,美术课程中心在电子科大附小府青校区未来教室举行研讨活动。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50)

一、课例展示

首先由电子科大附小冯一帆老师带来新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欣赏人物画》的课堂展示在课堂中,冯老师带领同学们认识人物画、理解人物画,让同学们以策展人的身份析中西方人物绘画差异,思考作为策展人,可以将作品从哪些方面进行分类展出。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50)


接下来,通过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神态的对比、演变,带领学生理解“以形写神”“神形兼备”,领略中国人物画的高超技艺与文化脉络。最后让同学们尝试记录自己喜欢的绘画作品的局部,体会作者的技法与心境,并做好视觉笔记与大家分享。

二、评课议课

课后,进行活动的第二个部分——评课议课环节,观课老师们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50)


张炜佳老师说到,冯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得体,课中学生以策展人的角度欣赏作品的形式非常具有亮点,同时提到部分不足对本课的教材解读重点把握课件制作等还需提升与改进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50)


张兆兵老师提到,在课中的中西方人物画对比、形神兼备、学生实践几个环节内容全面。此外提到,时间分配上还需改进,学生实践时间不足,教学中要学会取舍,从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抓住重点。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50)


 

原野老师点赞冯老师课件内容丰富,知识点详尽。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50)

黄丹莉老师提到课中可以合理运用AI技术,绘画作品可以利用AI放大人物五官,让学生能更仔细观察到五官、神态;板书上还可以更完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绘画示范。

三、专题培训

随后,由工作室领衔人、美术课程中心主任杨书虎师对该课进行了点评。他说,在认识人物画方面冯一帆老师讲的很详细,通过学生以策展人角度进行作品选择,并说出理由,也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人物画的理解,思路很清晰。他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常规教导与训练,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50)


最后,杨老师就《美术也可以这样教》编辑工作思考做了详细的讲解与安排。就此编辑工作,杨书虎老师从四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了创作思路,一是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理解、反思;二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理解、运用;三是新旧教材比较、认识、使用、管理;四是教学策略的实践与创新,尤其是新学堂美术成长课堂教学上的一些改革与创新。杨老师们给大家厘清了思路,分享了很多事例,提供了大量创作的方向和更多的发挥空间。随后,就此工作,还为工作室成员老师进行了分工。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50)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50)

“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杨老师鼓励和引导老师们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再将经验投入实践,以此达到自我的提升与进步,相信老师们在未来教学中也会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学员感悟

成都英华学校李茜茹:

听完冯一帆老师的《欣赏人物画》,我被冯老师将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深度融合的设计深深打动。冯老师没有直接讲解专业术语,而是把抽象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转化为学生易懂的语言,这种从文化根源拆解知识点的方式,既降低了理解门槛,又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背后的文化底蕴,极具巧思。

课堂中对历代人物画差异的对比也十分清晰。从东晋顾恺之到唐代张萱、周昉,再到明代波臣画派,梳理出中国人物画“重精神表现”的发展脉络;同时以达芬奇画《蒙娜丽莎》研究人体、摄像术诞生后西方绘画转向精神表达为例,展现西方“重写实到重精神”的转变,让学生在对比中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而最后的临摹实践与视觉笔记任务,更是让学生从“听”到“做”,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内化过程中。

评课环节中,授课老师坦诚分享备课中的不足,如理论知识梳理依赖指导、实践时间分配不足,这种自我反思的态度同样值得学习。这堂课程让我明白,优质的美术课不仅是教技法,更是传文化、启思维。未来我会借鉴这种“文化切入+对比分析+实践落地”的教学模式,在自己的课堂中平衡知识讲解与实践时间,让学生既能理解专业知识,又能感受学科背后的文化温度。

 

龙潭小学原野:

今天,在学校的未来教室,我们工作室开展了一次内容充实、层次丰富的教研活动。从冯一帆老师的公开课《欣赏人物画》,到紧随其后的热烈评议,再到杨书虎老师高屋建瓴的讲座与细致的工作安排,这次活动如同一场沉浸式的专业研修,让我这个亲历者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一、 观课:在真实课堂中照见自我

冯一帆老师的《欣赏人物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观摩与反思的样本。整堂课下来,我不仅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更下意识地在心中对比:如果是我来上这堂课,会如何处理教材?时间分配是否能够把控得更好?当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反应时,我也会思考自己课堂中类似的情境。

这种“代入式”的观课,让我跳出了旁观者的角色,成为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和反思者。冯老师的实践,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值得商榷的细节,都像一面清晰的镜子,让我照见自己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特别是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度欣赏”、“如何平衡知识讲授与审美体验”等核心问题,这节课给了我非常具体和直观的启发。

二、 议课:在集体碰撞中明晰方向

随后的评议课环节,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各位老师,特别是杨书虎老师的精准点评,将观课时的感性印象上升为理性的教学规律探讨。我们共同聚焦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材编写的意图、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学语言的严谨性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一节好课是在反复的打磨与集体的智慧中诞生的。 大家的发言没有客套,只有真诚的剖析与建设性的建议,这种浓厚的研讨氛围,是我们工作室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认识到,敢于暴露问题、乐于接受批评、善于从他人眼中发现自己的盲区,是一名教师专业成长最快的路径。

三、 引领:在理念提升中规划未来

活动的后半程,杨书虎老师的讲座《美术成长课堂的实践与创新》以及《美术也可以这样教》的编辑工作安排,将我们的视野从一堂课拉升到整个教学体系的建构与个人专业发展的规划上。

讲座为我们系统梳理了“美术成长课堂”的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让我对自己日常的零散尝试有了更系统的理论认识,明确了未来课堂创新的方向。而新书的编辑工作安排,则是一次强有力的动员和召唤。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都不是孤立的实践者,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案例、我们的困惑与突破,经过梳理和提炼,都可以成为滋养同行、贡献于学科发展的宝贵资源。这激励我要更主动地从一个“教书匠”向“研究者”和“作者”转变。

四、 我的行动与展望

作为一名工作室成员,在感恩于这次学习机会的同时,我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前行的脚步:

深化课堂反思: 我将以冯一帆老师的课和今天的评议为鉴,重新审视我近期的教案,尤其关注教学核心目标的聚焦与达成路径,让我的每一堂课都经得起推敲。

主动承担任务: 我将积极响应《美术也可以这样教》的编辑号召,主动梳理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案例与有效策略,争取为这本凝聚集体智慧的著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践行成长课堂: 我将把今天所学到的“美术成长课堂”理念,逐步落实到我的日常教学中,从一个小小的环节创新开始,探索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

感谢工作室为我们提供了如此优质的平台。这一天,我们观摩了真实,参与了研讨,明晰了方向。前路漫漫,唯有将内心的触动转化为扎实的行动,方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撰稿:贾若男

图片:卢敏

编辑:李茜茹

校稿:王春

审稿:李朝霞

审核:杨书虎

 

杨书虎市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15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