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成长课堂丨共研“小初高美术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

标签:
教育时评收藏文化杂谈 |
分类: 活动简报 |

市区杨书虎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20240320
美术成长课堂丨共研“小初高美术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
2024年3月20日,成都市杨书虎名师工作室“美术成长课堂”研讨活动在温江区新世纪光华学校举行,学校校长邓文光出席活动,温江区美术学科带头人、教研员刘福莉致辞,工作室领衔人杨书虎老师向刘福莉老师和邓文光校长赠送专著书籍。



活动中,工作室成员、温江区新世纪光华学校袁佳敏老师以热门短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作为开篇,与高二(六)班同学一起拉开了高中美术课程《雕塑的美感》同课异构的精彩序幕。通过赏析《击鼓说唱俑》人物表情、人物形象、人物动势,概括说明雕塑的形态之美;直观视觉对比《秦兵马俑》与《卢舍那大佛》,让学生震撼于雕塑的体量之美;模仿《掷铁饼者》与《韦驮像》的动作,结合节奏与韵律,感受雕塑身上的力量美。探究了中西雕塑对力量美的不同表达方式,学生多角度感受、分析、探究、理解了雕塑的美。课堂最后回到中国文物留在大英博物馆的情境,文物的“思乡”之情,唤起学生的爱国之情。课堂继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弘扬中华文化的底蕴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二堂课成都49中常江老师以特洛伊战争拉奥孔的故事引入,通过分析对比雕塑和绘画的区别,让学生体会到雕塑的形式美感。随后分别从雕塑的形态美分析中西雕塑“写意”和“写实”的特点;从雕塑的体量美分析雕塑的秉性和气量,通过案例让学生知道雕塑并不是体积越大,量感越足;最后从雕塑的力量美带领学生探讨了雕塑作品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的特点,以及雕塑带给人们的力量和文化的力量。教师丰富的知识素养和巧妙融合成都本土化雕塑作品的教学设计,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让学生在欣赏著名雕塑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本地文化和艺术,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二时段,工作室领衔人杨书虎老师作了《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与路径》专题讲座,结合本次听评议课和小课题分析、指导老师们如何上好小初高的鉴赏课程。杨老师通过析概念、明要求、厘要素、给措施,从专题鉴赏、随堂鉴赏、现场鉴赏等多个角度,采用看、议、述、写、说等多种方法进行鉴赏,给老师们带来了满满的干货。


·学员学习感想
成都市双流区龙池学校
成都市龙泉驿区天鹅湖小学
今日我有幸踏入温江区新世纪光华学校,在名师工作室活动中,沉浸于一场教学盛宴,共同领略了袁佳敏老师与常江老师分别演绎的《雕塑的美感》课程。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各异,但都展现出深厚的教学功底和艺术造诣。
袁佳敏老师以一段引人入胜的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作为开篇,瞬间点燃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为课堂奠定了活力四溢的基调。她以《说唱俑》为切入点,通过细致入微的解读,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观察、分析雕塑作品,使得抽象的艺术概念变得鲜活生动。课堂上,她巧妙设计的题单富有启发性,使学生们在思考与领悟中不断成长。袁老师还通过展示一系列经典雕塑作品,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雕塑的动态美与力量美,使学生们逐渐沉浸在雕塑艺术的奇妙世界中,深刻体会艺术的无尽魅力。而在课程收尾部分,袁老师再次借由《逃出大英博物馆》中小玉壶的信件,为学生们留下深刻思考的空间,既是对课程内容的完美总结,也是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思想教育的一次升华。
常江老师则以他特有的幽默风趣,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雕塑的美感》课程。他巧妙地将本土雕塑作品融入教学中,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让学生们在欣赏雕塑的同时,深入了解本土文化与艺术的深厚底蕴。常老师学识渊博,讲解深入浅出,使得初学者也能轻松领悟雕塑艺术的精髓。他不仅在雕塑的外观和形态上着力,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让学生们在美的熏陶中感受艺术的深度与广度。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常老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与感受。他通过一系列问题与讨论,引导学生对雕塑的美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培养了思考与感悟的能力。
两位老师的课堂各具特色,但都同样精彩纷呈。袁老师的教学风格亲切自然,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特别是视频资料,使抽象的艺术概念变得生动具体;而常老师则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雕塑之美。他们的教学方法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重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深刻感受到雕塑艺术的无限魅力。
评课环节更是思维碰撞的火花四溅,老师们各抒己见,让我深受启发。每一次的评论、每一个思维的碰撞,都为我带来了新的启示和领悟。
此外,杨书虎老师的《欣赏教学的方法与路径》讲座也令我受益匪浅。他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美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美育作为五育之一,其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更能够陶冶情操,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美好。杨老师强调了欣赏在美育中的核心地位,并指出老师在欣赏教学中的引领作用。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此次学习之旅让我收获颇丰,不仅领略了两位名师的教学风采,更对美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未来,我将更加注重美育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引导学生们去感受美、欣赏美,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充实与美好。
撰稿:张炜佳
图片:阳卓君、周筱萃
编辑:杨丹璐
校稿:纪晓露
审稿:陈
审核:杨书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