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画的鱼最大》教学反思
成都市站东小学
刘玉红
《谁画的鱼最大》是小学美术教材人美版一年级上册第9课“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我结合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本课的目标旨在让孩子们认识不同形的鱼,了解自然界的鱼与艺术作品所表现的鱼的异同,初步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道理。训练学生敢于大胆画鱼,将其充满整个画面,无形渗透构图知识。我在教学构思中,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了审美、技能、情感三项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技能目标,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以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并画一条漂亮的大鱼为重点,着重解决“如何突出与的形状特征,把鱼画大充满画面”
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积极实践新课程改革理念。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引导学生认识美、创造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意识并初步渗透美术文化知识。整节课以一条漂亮的大鱼为主线,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并学会创造美。学生通过猜谜语、拼图、思考、讨论、游戏、创作等活动层层深入,孩子们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在创作中展示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美术欣赏水平和创新能力。

(年年有鱼:教室周围挂满了多彩的中国结,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开始,我以谜语激趣导入,紧紧吸引住孩子,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很顺利就引出后面的学习内容。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我层层递进,谜语结束后,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一张有大量鱼的图片,让学生可以直观了解自然界鱼的种类、形状、色彩和花纹图案,感受鱼的美。接着我又出示自己剪出的各种图片零件(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等),抽两名孩子上台玩拼图游戏,此环节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又一次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激情。台上与台下的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图形,了解可以通过各种图形的组合拼出一条鱼。紧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学习鱼:结构——形状——花纹——色彩,通过欣赏、观察、分析、对比、讨论等方式,我们总结出怎样画出一条漂亮的大鱼的方法。“对比”这种方法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环节中我请三位学生前来分别拿一条我课前画好的鱼,一起玩对比游戏,体验通过对比直观感受到谁最大。启发学生理解大小是在对比中产

(三名同学玩比一比谁手中的鱼最大的游戏)
生的。新课讲解完之后,孩子们进入创作阶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进行巡视和针对性和及时性的辅导,伴随一首很有童趣的音乐,孩子们愉快地创作,创作完后还可以将作品展示于海底世界背景图上,画得最大最漂亮的还可以贴在中国结上展示,孩子们都很有兴趣,画得非常开心。最后进入评价阶段,抽几名小老师上台评价,通过自评和互评环节提高孩子们的美术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学情特点,我十分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运用各种鱼的图片、范画、板书、海底世界背景制作图以及在教室四周挂有各色的中国结,营造了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教学中我以海洋小主播的身份,让孩子觉得更加有趣和新颖。教学中,我注重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互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体验绘画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做到张弛结合、气氛活跃,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心理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重视课堂知识的延伸,体现新课程发展性、生活性的理念。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大家提出倡议:让我们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的朋友。
(孩子们积极上台将作品贴于“海底世界”)
(“小老师”上台评价并评选出漂亮的大鱼贴在中国结上装饰教室)
不断总结反思,本堂课我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 教师具有引领作用,在课堂示范画上,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 注重这方面的环节。在不禁锢学生思维的前提下,做好课堂更多的现场示范。
2.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本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方面下更多功夫。比如在欣赏鱼的外形方面,我还可以多出示不同造型的鱼来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等。
最后,本课成功的教学亮点以及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名师工作室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教学之路还很漫长,相信在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的美术教育会更上一个台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