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干达农业市场现状及展望
(2017-12-28 17:01:11) 来源于正点国际(www.qqfx.com.cn)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农业是乌干达经济的支柱产业,78%的劳动力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业生产。近5年来,农业占乌干达GDP总量的比例都在20%以上,而种植业占农业产值的比例又在60%以上。从乌干达农业产值构成来看,粮食作物产值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就决定了粮食作物生产是乌干达农业的重中之重。虽然近年来粮食作物的产值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较为稳定,所占农业产值比例保持在53%以上;经济作物产值比例较小,保持在7%~10%之间,呈上升趋势。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乌干达是一个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国家。那么乌干达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状况如何,其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何在?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一
农业资源状况
乌干达可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1%,由于受人口增长的影响,乌干达的实际耕地面积一直在增加。由FAO提供的乌干达耕地数据可知,从1990—1992年至2003—2005年期间,乌干达的耕地面积从690.3万hm2增加至748.3万hm2。随着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开垦用于种植粮食。具有较高肥力的铁质土壤是乌干达的主要土壤类型,集中分布在托罗罗(Tororo)和古卢(Gulu)地区。但是乌干达真正具有高生产力土地的区域并不多,其中西部和北部约12500km2地区的土壤类型生产力最高,奥加湖和维多利亚湖周围地区的42200km2属于中高等生产能力的土壤,其余的都属于中下等或者是生产力低下的土壤类型。
乌干达的农业灌溉条件较差,只有0.1%的耕地属于可灌溉土地。相关文献表明,真正拥有良好灌溉设施的土地面积可能只有5580hm2。农村水资源来源主要有各类泉水、通过简易方式在地表钻孔取水、浅水井以及在天然的河流和沟壑中取水。相关数据表明,在2002—2005年之间,泉眼、钻孔取水和浅井这些简单的水利设施数量增加明显。但受干旱影响,这些简单的水利设施在2006年的可用数量明显减少。虽然近年来乌干达农村地区加大了对河流的开发利用,但总的来讲,乌干达农村用水紧缺现象仍比较明显,2005年只有60.8%的农村人口处于各种水源覆盖范围内,而在2006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58.5%。虽然近年来乌干达所开垦的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是灌溉条件却没有太大的改进,因此在耕地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可灌溉比例却在相应地减少。灌溉条件落后制约了乌干达农业的发展。
二
农业生产状况
①农业生产方式
乌干达种植业经营方式以传统家庭农场为主,兼有大农场种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全国约有250万个小农户,大约70%的家庭农场以农作物种植为主,25%的农场从事多种经营活动。从规模来看,平均62%的农场面积不到1hm2,23%的农场面积介于1~2hm2之间。农户大约用1/3的耕地用于种植饭蕉等长期性的作物,其余则种植一年生作物或者是一年两熟的根茎作物(如木薯等)。在乌干达的很多农村地区都属于农牧交错地带,但是由于家庭农场面积小,农民无法养牛,只能养本地山羊。这种本地山羊的产奶周期短且产量低,难以满足农户的奶量需求。大农场种植方式以种植园为主,总面积大约为5万hm2。种植园一般位于气候和土壤条件良好的维多利亚湖周围地区,主要种植作物有甘蔗、茶叶和烟草。大部分种植园(特别是甘蔗种植园)都属于亚洲公司或其政府所有,当地的土著很少单独拥有种植园。乌干达的种植园也是吸引国内其他地区甚至是国外劳动力流入的主要产业领域。
②农作物生产状况
1)农作物种植面积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呈现
出逐年增加或者是大体稳定的趋势。根据FAO提供的数据可知,2001—2007年期间,谷类作物的种植面积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长4.54万hm2,年均增长率为3.2%。但谷类作物中粗粮种植面积所占比重大,如2007年粗粮种植面积为谷类作物种植面积的92.46%;薯类作物种植面积居粮食作物中的第2位,在2001—2007年间,各种薯类即块茎类作物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百万公顷以上,但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豆类作物的种植面积较为稳定,在2003年以后一直保持在90万hm2以上。
除水果和黄豆外,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近年来逐渐减少。在经济作物中,棉花等纤维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从最初的25万hm2下降到8.5万hm2;各类水果面积则从176.46万hm2递增到182.06万hm2;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在2003年达到顶峰,后来逐年回落,2007年种植面积为92.3万hm2;黄豆的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90.8万hm2增加到2007年的106.1万hm2;蔬菜和瓜类的种植面积一直偏少,只有9万多hm2。
2)农作物单产量在2001—2007年间,谷类作物单产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2004年产量最低,每公顷单产量只有1468kg,虽然后来有所回升,但仍然没有达到前期16410kg/hm2这一最高产量。块茎类作物的产量较高,但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1年的8008kg/hm2下降到2007年的7397kg/hm2。但在这几年内,豆类作物的产量却从340kg/hm2上升到449kg/hm2,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经济作物方面,油料作物和纤维作物的产量都有上升的趋势,2007年分别达到了267kg/hm2和282kg/hm2,其中纤维作物产量在2003年以后增长幅度颇大。蔬菜和瓜类产量一直比较稳定。相反,黄豆的单产在2007年降到了580kg/hm2,水果的产量也是逐年下降,2007年为5437kg/hm2。由此可知,粮食作物单产总体下降,只有部分经济作物单产在近年来有所提高。
3)农作物总产量粮食作物呈无发展的增长趋势,即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种植面积的扩大。而油料和纤维类经济作物在有赖于单产提高的情况下实现了高效率的增长。2001—2007年间谷类作物的总产量是增加的,这主要是因为在这段时间内,谷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幅度较大,即使谷类的单产量在下降,而谷类总产量依然在增加。这说明如果能提高谷类单产量的话,乌干达的谷类总产量还会有较大幅度提高。比如说在单产量和种植面积都增加的情况下,豆类作物总产量年增长率为5.76%,而谷类(稻米等)总产量的年增长率仅为1.92%。块茎类作物总产量由于种植面积和单产量的降低而逐年减少。由于单位产量的提高,油料类和纤维类经济作物在种植面积下降的情况下实现了总产量的大幅提高。虽然水果的种植面积在这段时间内有所增加,但由于单位产量的下降导致其总产量出现大幅下降。虽然黄豆的种植面积在近年内有所增加,但由于单产降低,总产量却减少了。
③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气候变化对乌干达正常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近年来,乌干达的雨季变得越来越不规律,并且还经常出现恶劣天气,如大雨可能会提前然后停止很长一段时间,或者在本应干旱的时候出现降雨;当经历长时间的高温干燥天气后,理应细雨绵绵,但却往往发生暴雨,还可能伴随着强风、雷电和破坏性的冰雹。对比历史数据,近几年乌干达境内的暴雨和干旱天气都比以前更频繁了。由于乌干达只有0.1%的耕地属于可灌溉面积,农业灌溉能力低下使得乌干达农业具有较高的脆弱性,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粮食安全问题和营养不良状况急剧恶化。
2)严重的病虫害是制约乌干达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蕉和马铃薯是乌干达非常重要的两种粮食作物,然而各种病虫害却使得局部地区这两类作物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相关研究表明,象鼻虫、根腐病、穿孔线虫病等曾是导致20世纪80年代后期乌干达局部地区香蕉种植失败的重要原因;青枯病也曾对马铃薯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并迫使一些地方的农民停止马铃薯种植。虽然近年来乌干达的农业病虫害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很多作物病虫害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使得局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迟缓。
3)农机、化肥、良种等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供给不足乌干达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由FAO提供的数据可知,每公顷可耕地的拖拉机和收割机-脱粒机数量在1981年之前只有0.6辆,1989—2003年每公顷平均0.9辆。乌干达的化肥生产量能力比较低,2000年该国的化肥生产量才达到5000t以上,而到2002年还没有突破1万t的大关。绝大部分化肥依靠从外国进口,这也使得乌干达的化肥零售价要远远高于邻国,为了降低化肥价格,很多大农场主选择直接从国外进口化肥,而对于占绝大多数的小农来说就只有购买高价化肥,或者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乌干达的良种开发和生产能力不足,导致良种品种相对单一;还有人们对良种也不够了解,甚至不懂得种子的种植方法,这些都阻碍了良种的推广与应用,如当前只有20%的玉米种植面积采用了良种。
三
乌干达粮食安全状况
相对于很多其他非洲国家而言,乌干达的粮食生产能够基本自给。但国家层面上的粮食安全并不代表该国所有地区的粮食供应是安全的,一个地区拥有丰富的粮食产品也并不意味着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够如愿。一直以来乌干达局部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就非常突出,受气候和社会动荡的影响,在卡拉莫贾地区、乌干达东北部和乌干达北部地区农户面临着暂时或者是长期性的粮食短缺。根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和当地政府部门的估计,现在约有115万人需要粮食援助,加上有大量流离失所者的北部地区,乌干达目前共有包括难民在内的194.5万人面临着粮食安全问题,为此WFP在2009年共计需要向乌干达提供87883t食品(7760万美元)的援助,才能维持乌干达上述地区的粮食安全。
乌干达的营养状况也不容乐观。FAO的相关数据表明,乌干达在1990—1992年间有360万人口营养不良,占总人口数量的19%;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营养不良人数达到近20年的最高峰,有510万人口营养不良,接近总人口的1/4;2003年以来营养不良状况有所改善,2003—2005年期间,仍有15%的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营养不良状况直接影响到乌干达儿童的健康成长,5岁以下儿童中38%经历了生长缓慢;23%的儿童体重不足,还有4%的儿童被抛弃;死亡儿童中,有40%是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造成乌干达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地区人口膨胀导致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加剧;二是人均土地减少意味着对土地的过度耕种,人们放弃了轮种和休耕这样的有利于恢复土地肥力的耕种方式,使土地变得更加贫瘠;三是通过焚烧的方式来开垦土地,破坏了自然资源,使得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更易于发生和遭受气候灾害的影响。此外,由于战乱和其他原因导致大量流离失所者产生也是造成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四
乌干达农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一是要进行土壤改良。乌干达北部、东北部及卡拉莫贾地区的土壤肥力普遍较低,属于中低等生产力的砂质土壤,而且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导致土壤肥力快速降低,影响到了作物产量。因此需要加强以上地区的土壤沙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力度,增强土地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
二是要根据乌干达区域水资源状况,有区别地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如在湖区可通过打井、建立泵站和沟渠等来改善灌溉条件,而在湖区以外降雨量较丰富的地区,
则可建立水坝等大型水利设施;在降雨量较少的地区,则应建立小型水利设施(如蓄水池等)来改善人畜饮水和灌溉状况;推广乌干达部分地区的抗旱创新措施,增强农业抗旱能力。如将从屋檐落下的雨水收集进存储设施、用蓄水池储蓄雨水、深耕以防止土地中水
分流失、为补充园艺作物的土壤水分需要而挖沟浇水等。
②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作物产量。一是改良农作物品种和耕作技术。乌干达的农作物良种研发能力低,良种品种单一,加上推广方面的原因,使得乌干达的良种种植面积比例低。因此乌干达要通过加强自身的农作物良种研发能力,还可以向国外引进各种高产良种,以此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当然,仅仅进行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是不够的,还要加大现代农业耕作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才能提高其农业生产水平。
二是要提高乌干达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乌干达的农机配置率比较低,农业生产以传统小农生产方式为主。因此,加大对农机的研发和装备对乌干达农业发展尤为重要。乌干达农机主要靠进口,
由于我国农机在乌干达比较受欢迎,双方可以在这方面展开合作。
三是要加大化肥、农业的生产能力。乌干达化肥、农药生产能力低,主要靠进口。因此要在加强自身生产能力的同时,扩大进口,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是要提高农业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防治能力。乌干达的农业病虫害比较严重,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大对农业病虫害的研究,提高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改变乌干达农业发展迟缓的状况,就需要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作物产量两个方面入手。但仅凭乌干达自身能力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其农业生产条件落后、生产能力低下的局面,因此各种形式的外来援助对于乌农业的发展及其重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较之于乌干达拥有人力和技术上的优势。因此开展中乌农业合作,引导国内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将会形成一个多赢的局面。
您可能感兴趣的乌干达报告推荐:
前一篇:乌干达林业经济形势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