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价值共创的定义、差异、意义
作者:方世杰,成功大学企管系教授;李庆芳,实践大学国际贸易系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副教授。本篇文章比较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价值共创的定义、差异与意义,三者细微的差异如下:平台专注「媒合」双方的活动、共享专注「资源」的善用、价值专注是「认知价值」的共创;而其共同点都是互动:分别是活动、资源的互动、价值的互动。文章由实践大学国贸系林佳蓉整理,中文系陈诗晴校稿。
近期,我们价值共创研究团队(VCC)开始分享一些研究成果;希冀在华人圈也建构一个VCC社群,集结更多华人参与价值共创的学术研究能量。在几次分享的聚会中,我们被问到「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价值共创」三者之间的差异,三者也都强调「互动」,这三个「理论构念(名词)」究竟那里不同呢?
我们深信厘清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后,可以为实务界带来更多服务创新的可能。于是,引起研究团队的对话,我们初步论述这三者的「定义」、「差异」与「意义」。以下,首先个别说明三者的定义、差异(特点)与意义。其次,进行「理论构念」的对话与比较并得出新见解。最后,也说明三者对理论与实务的启发。
「平台」经济:连结、桥接与媒合的思维
平台的定义:「平台」一词系指将双边网络中的两群使用者,链接起来的「产品与服务」;所以,平台(platform)的核心概念是连结、架桥或媒合(Connection, Bridge & Matchmaking),平台提供基础设施与规则。例如,争议不断的Uber提供平台媒合司机与乘客,求职平台连结求职者与企业 (Alstyne, Parker, & Choudary, 2016) 。
平台的特点(差异):平台的特点是连结、架桥与媒合;换言之,双方透过平台,让两个社群得以进行「互动」。因此,「平台」可以是实体的产品,如刷卡机与消费者随身的信用卡。有时,平台指提供服务的场所,例如早期的市场、百货公司、eBay或104之类的网站。
平台的意义:平台的核心概念是链接双方的产品或服务。有了平台的桥接与媒合,让「资源」可以有效共享,此即「共享经济」的论述。有了「平台」的协助,双方可以透过平台有效解决彼此的「问题」,提升双方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心理满足等;平台参与者彼此提升认知价值的现象,此即为「共创价值」。故,「平台」特别在意的是「连结、桥接、媒合」社群双方以利进行互动。故,有平台,社群得以互动及活动。
共享经济:从「有资源」到「充分运用资源」
共享经济的定义:共享经济的概念是充分运用资源,特别指充分运用产能或闲置资源;当我们愿意将私有的资源提供出来「共享」,必定可以带来新的契机与新的服务模式。例如,将车子、房子、时间、人力、脑力等资源,充分地共享与运用,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常听到的Uber、airbnd就是架构在分享经济的逻辑上。
共享经济的特点(差异):共享经济的特点是充分运用资源,或者将对一方无价值的「事物」转给「会使用」的另一方,成为资源并创造价值;即「从有资源到用资源」的策略思维。某人的闲置资源可以提供出来,供给另一方使用该资源,或者可以一起使用,而根本不会增加成本,例如「共乘」出租车的概念。故,有形与无形的资源得以共享,便是所谓的「共享经济」。例如:大学校园的公共脚踏车、把上课的PPT结果分享给其他老师使用、几个小进口商共同承租一个货柜等,都是共享经济的实际案例。此外,Uber、airbnd等也都是共享经济的典范。
共享经济的意义:共享经济的核心概念是充分使用(闲置)资源,是从「资源」的角度切入,透过共享手法将资源运用极致的概念。因此,「平台」有效连结、桥接与媒合资源提供者与资源使用者;换言之,「平台」让「共享经济」更容易实践,例如Uber、Airbnd等平台,透过「手机APP平台」的协助,以利共享你的车子与你的房子。再者,因为共享彼此的资源,让资源提供者与资源用户双方的「认知价值」均相对提升,甚至因信息交流、资源的交换,进而发挥更大的效益,此即为「共创价值」的实践。故,共享经济特别在意透过资源的互动,极致运用资源的思维。总而言之,互动让资源得以共享
价值共创:提升个别与整体的认知价值
价值共创的定义:价值共创的核心概念是,透过互动而提升利害关系人的「认知价值」;而认知价值具有「实用的价值、个人的价值、整体的价值」三种特性:(1)实用价值:指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value-in-use),不同于交换的价值(value-by-exchange)(Kohtamäki & Rajala, 2016)。(2)个人的价值:价值乃具有交互主观(subjective)的特性,故其使用价值会因人而异。(3)整体的价值:指价值包括实体产品与服务的价值,例如经济价值,加上无形的情绪与感觉的价值,例如社会价值与心理价值等(Kohtamäki & Rajala, 2016; Ramaswamy & Gouillart, 2010)。因此,「利害关系人」透过彼此的互动形成共同的目标(shared goal),达成共同目标的历程中,个人的问题也因此被解决,不仅提升个人化的认知价值外,整个社群的认知价值也一起提升且扩大,亦即透过利害关系人个别的努力,一起把饼做大(Bosse & Coughlan, 2016; Bridoux & Stoelhorst, 2016; Kohtamäki & Rajala, 2016; Marcos-Cuevas, Nätti, Palo, & Baumann, 2016)。
价值共创的特点(差异):价值共创的特点是「认知价值」的提升,在共创价值的过程中(process),参与的个人(社群)切身的问题被解决而提升个人化的认知价值。认知价值的特性是个人化、情绪化、。例如大陆的e洗网,串连洗衣店的产能、消费者的洗衣需求、大妈可以运送衣服的服务,让这三个利害人都增加经济、社会与认知价值,便是一个共创价值的实际案例。价值共创学术研究社群中(VCC),成大方世杰老师提供理论概念,其他成员收集、整理价值共创的实务案例,一起进行理论的对话案例的分析,以利共创并发表学术文章并提供实务界关于共创价值的建议,这也是共创价值的实际案例。
价值共创的意义:「价值共创」的核心概念是创造并提升利害关系人的经济、社会与个人或的认知价值。换言之,串联利害关系人的问题、资源,透过人的互动,信息的交流、资源的互动与移动,解决问题而增加个人的认知价值,且整个价值网的认知价值也提升。因此,平台的媒合,有助于利害关系人共创行为而增加个别与整体的认知价值。再者,于共创历程(process)中,经常透过资源共享以解决问题,进而共创价值。故,共创价值特别在意认知价值的提升。最后,互动让价值得以共创。
反思(Reflection):平台、共享、共创
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共创价值三者的起心动念分别是:平台是「媒合」、共享是「资源」、价值共创是「价值」。尽管,三者初始的核心概念有所差异,但实际上运用的展现却是高度相关。「平台」是连结、桥接、媒合,主要是串联社群双方的活动(activity);「共享」是资源的充分运用,主要是串连源资源的互动;「共创」是认知价值的提升,主要是串联出可以持续增值的价值网(价值生态系统)。
「平台经济+共创价值」实务:指透过平台的连接,社群(人与人)得以有效共创价值,提升认知价值;例如104求职网站、男女交友网站,这类实务案例特别强调「平台」的连结,其实交友网站较明显的是「媒合双方的需求」,其「共享」实体资源的情况相对上并不明显。
「共享经济+共创价值」实务:指透过资源的共享而提升个别的认知价值与整体的认知价值。例如,高雄六合夜市三角窗、早上时段(4:00-11:00)卖豆浆,白天时段(11:00-18:00)卖锅烧系列,晚上时段(18:00-02:00)则是提供烧烤、啤酒服务,这个案例并没有虚拟平台,而只有实际平台(三角窗)的共享经济;因共享店面(空间)而共创价值的案例。
「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共创价值」实务:利用平台连接资源提供者与使用者,且透过共享资源的访法,实践价值共创的模式。例如Uber、Airbnd、e洗衣网等,透过信息平台的链接,让共享双方(多方)的资源得以已有效运用,进而共创价值的历程。
总之,「平台」就是市场、百货公司、信息平台…等,主要扮演「媒合」双方的角色。「共享」就是运用的充分资源,移动资源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共创」就是个别与整体认知价值的提升。因此,在科技、手机等科技创新的脉络下,各种平台相继出现,在共享概念推波助澜下,让「平台+共享+共创」的创新实务持续与时俱进且源源不断演进下去。
Bosse, D. A., & Coughlan, R. 2016.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 Bond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53(7): 1197-1222.
Bridoux, F., & Stoelhorst, J. W. 2016.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Welfare: A Behavioral Theory of Contributions to Joint Value Cre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1(2): 229-251.
Kohtamäki, M., & Rajala, R. 201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value co-creation in B2B system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56: 4-13.
Marcos-Cuevas, J., Nätti, S., Palo, T., & Baumann, J. 2016. Value co-creation practices and capabilities: Sustained purposeful engagement across B2B system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56: 97-107.
Ramaswamy, V., & Gouillart, F. 2010. Building the Co-Creative Enterpris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8(10): 100-10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