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的三个「维度」:主动性,回应性,完整性
作者:李庆芳,实践大学国际贸易系副教授。近期,与实务界互动而对「人才」有感而发,企业问题的本质是人的问题,人才问题的本质是「态度」;于是尝试从主动性、回应性与完整性三个维度诠释「人才的态度」。文章由实践大学资设系杨镕瑄整理、中文系陈诗晴校稿。
近期,大学教育市场面临「少子化的危机」,大学在纷纷「抢学生」的乱象下,许多学校已经不断放宽标准。特别是后段的学校,其教学的品质已经无法坚持。
「大学」机构与任教「教师」也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然而,究竟什么是「态度」?若能将态度具体化、外化,是我一直关心的议题?
教育的品质在于培育「人才」的孕育。可是,目前的教育却已经沦为「形式主义」,有多少的教授、学生是真的在真互动、真对话、深思考呢,以共创出知识资本,或者共创社会价值呢?我以三个层次来说明念大学的心态:第一层、就业「入场券」;第二层、修炼「专业」;第三层、孕育「态度」。
目前,许多大学生念大学只是要取得一张文凭,以便能顺利就业。有多少人能在大学四年专注发展一项专业呢?我进一步试问,真正在大学兼具发展「专业」,又孕育正确「态度」的学生又有多少呢?可是,「态度」究竟是什么?我从三个维度来说明「态度」的本质:第一、主动性;第二、回应性,第三、完整性。以下进一步说明之:
态度的第一个维度是人们对问题的「主动性」。事实上,企业要的人才有三个条件:(1)解决问题能力;(2)人才是谦卑学习;(3)主动找问题解决。至于人力则是「虚度光阴、主动找借口逃避」。实际上,两者主动性都有,只是一个用于找问题,一个用于找借口的差异罢了!前阵子有一文章说明Google找人才的条件,其实就是「找问题、虚心学习、能归纳、能演绎、能够有效解决问题」。至于文凭并不是那么重要。
换言之,「人生」是由「一连串问题」衍生的经验所构成的,若你能主动找问题解决,就会是一个精彩的人生。越主动、越能体会生命的课业。
态度的第二维度是面对任务的「回应性」。也就是面临问题的回应方式。我把回应性区分为四个层级:「我不会」、「我试试看」、「我会设法解决」、「我会用心完成」。事实上,你的「语言」已经决定你的「行动」,也就是所谓的「愿与行」。首先,目前大多数的人面对问题的回应方式就是立即回应:「我不会!」,这最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把问题转给别人。其次是「我试试看」:这类人自觉无法逃避问题,或者愿意先试试看,可是心理上还是没把握的、缺信心的,也有些是马马虎虎的心态。其三是「我会设法解决」:这类人愿意面对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不管结果如何,至少会有一个「结果」。其四是「我会用心完成」:这类人开始抱持学习的态度,把问题当作是学习的契机,投入时间、努力、能量,去解决面对的问题,并设法从中受益。
因此,人们对于问题的回应方式,也就决定解决问题的态度。实际上,有人逃避、有人外包、有人积极面对并从中「受益」。总之,你对问题的「回应方式」便已经决定你从中学习获益的程度。
态度的第三个维度是面对工作的「完整性」,也就是面临工作上的问题,其解决问题的品质与完整程度。我把「完整性」区分为三个层级:「做完」、「做好」、「做完美」,事实上,这三个层级便攸关解决问题的品质与完成程度,也是一个人自我要求的程度、首先,差劲的人只求能在时间内「做完」,这个做完常常是自己认知的完成度,草草行事就缴交;并未站在他人的角度做事。其次,用心的人会求「做好」,站在自己的角度,设法把事情做好。最后是「做到完美」,他会用对方的角度、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完整度,甚至会超越「对方的期待」。
总之,你的「自我要求」会决定处理问题的「完整性」,例如,我曾被老师要求送出前先退稿三次,要求格式、排版等细节;这些经验让我思索对方的期待是什么,也让我学会从事教学、研究与服务要「换位思考」的习惯。
「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可是态度毕竟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我们通常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我尝试用三个维度:主动性、回应性、完整性去叙说与诠释「态度」的意义;也就是「我主动、我愿意承担、我会在期限内做到完美」。
简言之,态度就是「主动找问题解决、我愿意迅速、用心做到完美」;人的主动、速度、品质等素质便决定了国力。当然,这是个理想的注解;实务上,我们还需要依据问题的本质、情境与关注的重点,做一些细微的调整。例如,有些专案重的是「时效」、有些则重「创意」、有些重「完整」。这时,你得再做一些调适性的转换。
[ ]
150619-反思_态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