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上最美的离别,一场家族的救赎——《世上最美的离别》影评

(2018-07-04 11:11:08)
标签:

本心

电影

家庭系统排列

死亡

面对

分类: 本心电影解析

这部电影是根据韩国小说家泸西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作者写这部电影的初衷也是为了怀念自己因癌症去世的母亲。同时泸西庆也被称为是疗愈型的编剧。他非常擅长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细碎的日常,所以这部影片虽然故事情节很老套,但是感情刻画很细腻,不知道在哪个点,哪个地方就能戳中你的泪点。

当我看第一遍的时候几乎是从头哭到尾,就一个字,哭。然后看完以后,头痛了好几天,缓了好几天才算缓过来。当我再看第二遍的时候,虽然比第一遍要好一些但是电影中不经意的一个场景又会让我泪奔,几乎也哭了一半。因此,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大的情绪反应。跟着“医生”修本心也有这么久了,我原以为自己已经对生死,不说放下吧,也可以说是看开了。可是没想到这部电影一下子又把我打回了原形,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也许是因为生离死别是每个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只有当你触碰过以后,你才会明白什么叫痛彻心扉。

我的父亲也就是身患癌症去世的,所以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非常强烈的悲和痛。悲的是失去至亲的那种哀伤,痛的是对于剧中主人公不爱惜自己身体的那种愤怒的情绪。佛说,人生的苦难,莫过于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和爱别离。所以离别,从古至今都不具备美丽的属性,更何况是以死亡为代价的离别呢。这部影片叫《世上最美的离别》,美在哪呢?直到深入我才发现……


电影里是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女主是一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家庭奉献了一生的中年妇女。老公丁泽是一位医生。因为一次医疗事故害死了人,所以不得不关闭了自己的诊所,蜗居在别的医院里拿着低薪的工资。女儿做了别人的小三。儿子刚刚考完大学,懵懵懂懂,整天地在外面飘着,和女友喝酒、游玩、谈情说爱。此外,在这个家庭中还有一个患了老年痴呆的婆婆整天各种的作。另外在剧中女主还有一个弟弟,这个弟弟整天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游手好闲,动不动向姐姐伸手要钱,简直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假如故事就这么进行下去的话,那都只不过是大千世界中无数女性人生的缩影而已。可是这还只是故事的开始,当得知女主得了癌症后,所有的家庭成员开始被惊醒。影片中让剧中的人物以顺次的方式知道女主的病情。从丈夫开始到弟弟结束,完成了一场家族式的集体救赎。

首先是丈夫,当丈夫得知妻子病重已经时日不多的时候开始酗酒。不敢面对,不敢回家,然后开始拼命的想要留住妻子,想让妻子能够多活几天甚至不惜采取一切的手段,想要多挽留妻子几天。回到家丈夫对于不尊重母亲的儿女像发酒疯似的开始进行教训,打了儿子一巴掌,不管女儿下班累不累,开始指责女儿,对老年痴呆的母亲对妻子的折磨行为也开始表达不满,发火。而在这之前这些行为都是被默许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当他上班走的时候听到母亲抓住妻子的头发在大喊大叫的时候,他只是默默地看了一眼,默默地转身就上班去了。

其次是女儿。当喜欢有妇之夫的女儿在知道母亲的病情后,开始放弃了这段不应该的爱恋,回归正常的家庭。儿子呢,儿子知道了母亲的病情后,跪在父亲面前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要自己挣钱。就连赌博成性的弟弟,在看到姐姐给他买的保险单之后也开始沉默不语并且剪了头发开始了新的人生,最后在车内痛哭流涕,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莫及。甚至连老年痴呆的婆婆也不再玩闹了,在电影中婆媳在卫生间中的对话,尤其令人动容。

可以说女主与家人的离别,实现了一家人的重新焕发。所以从成长的角度来说,女主的离别就是世界上最美的离别。

这个是大概的故事情节,今天我想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出发来说一说剧中人物的命运。

女主在剧中有多重身份。对丈夫来说,她是一个最贤惠的妻子。对于婆婆来说,她是一个照顾自己最为周到,最为耐心的儿媳。而对于沉沦于赌博,无所事事的弟弟来说,他是一个负责任的姐姐。可是似乎在影片中,只看到了她的一种身份。

母亲

首先看弟弟。因为从小她的父母早逝,所以弟弟就成了她唯一的亲人。可想而知这段亲情对于她来说是多么重要,那么在这个家庭中她不仅是作为陪伴的姐姐,更要负起对弟弟当母亲的这个责任,所以他更是像一个母亲一样的呵护弟弟。他害怕弟弟乱花钱,所以把卖房子留下的钱只给弟弟一部分,其余帮他存着。当弟弟在外面闯了祸,姐姐就为他收拾烂摊子。他像母亲一样照顾着弟弟,甚至在去世前还在替弟弟操心地安排一切。他对弟媳说,无论如何都不要离开弟弟,这份用心真的就像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老公。对于老公来说,家庭责任,最起码是家庭的工作,老公是不用担心的。因为她独自承担起了所有的家务,照顾老年痴呆的婆婆,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其实我们在影片中也可以看到她还是有怨的,但是他不会要求老公去承担任何的家庭责任而且对老公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的。

剧中有两个片段可以说明这一点。其中一个是在早上她很忙的时候,看到老公要走了,她赶紧跑过去拿起外衣披在老公身上。

 

还有一个是当第二次检查结束后,老公要替她打出租车,可是被她坚决的制止了。并且她让老公赶紧回去上班,说不要白拿别人的工资不干活。

http://s4/mw690/005yTTGqzy7lLq1ksjVb3&690

http://s1/mw690/005yTTGqzy7lLq1OWEE40&690

电影这个片段中,他教训老公的口吻感觉就像是对待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似的,而这种口吻就像是母亲对孩子的口吻。这个也正是让我泪奔的一个片段,看到这里,我真的是悲从中来。我觉得为什么要这样子对待自己呢,自己的身体都已经是这样了,还不自知,还要如此操劳,奔波,连个坐出租车都不愿意还要把这个钱省下来,说是要造房子。

影片中还有一个镜头当老公告诉她得的是癌症的时候。她的那种无谓的态度,让人感觉她就像一个母亲似的,为了不让丈夫替他担心,自己把所有一切的苦难都一肩承担。

http://s9/mw690/005yTTGqzy7lLq2A3H278&690

http://s16/mw690/005yTTGqzy7lLq2Av27ff&690

还有她对儿女的态度

http://s7/mw690/005yTTGqzy7lLq2uioe56&690

http://s5/mw690/005yTTGqzy7lLq2RQC884&690

http://s14/mw690/005yTTGqzy7lLq2HuoZ4d&690

从以上两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待老公的态度和对待儿女的态度是一样的,一样的呵护,一样地替他们承受。

当女儿问起她的病情的时候,她也是如此的轻描淡写。仿佛如果因为自己的病情让家人伤心难过,就好像是一种罪过似的,其实她的这种承担和付出就变相成了一种讨好。

对婆婆,她的态度真的就像是母亲对待自己调皮捣蛋的孩子一样,整天哄着背着。甚至在最后给儿女的留言中都这么写的:奶奶发脾气的时候要无条件地服从,奶奶生气的时候要背她。从中看出她对她婆婆的态度是多么地包容,忍受,可以想一想,一个患了老年痴呆十五年的人,这个服侍她的人该是有多么的心累。而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婆婆的身体是非常好的,而女主的身体,却是如此的柔弱,可以说是弱不禁风。从下面一个片段中,从对话的语气,表情,动作中,就可以深深感受到她的母爱。

http://s11/mw690/005yTTGqzy7lLq36lES3a&690

因此,在这个家庭中,当她自我定义为母亲这样的一个身份后,她对这个家庭的付出就会越来越多,他的家人就会越来越觉得理所当然,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种爱。而没有人考虑过她的感受,顾虑过她的心情,慢慢地,她就让自己变成了隐形人,同时也让家人养成了依赖的惯性。

一般来说,在家庭系统排列中,如果有人越位的话,那系统一定会让ta生重大疾病来重新排序,让所有的人都回到自己在家庭中应该占的位置,所以在家庭系统中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电影中细细观察中会发现,在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性。

逃避

老公-------因为他不敢面对老年痴呆的母亲,他不敢面对这个事实,所以整天喝酒、晚归,逃避自己的责任。而当他知道妻子的病情以后,他也是同样如此。不顾事实真相,妄图用手术和治疗来延长妻子的生命。影片丈夫跟张博士的对话中,丈夫说妻子还没有疼的症状,而张博士说她很疼只是她不说而已,当有这些症状时就是对死亡的通报,不久就会死的。丈夫说但是死归死还是可以尽可能地延长生命的。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地来救治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目的是什么?其实目的只是为了减轻他自己内心的伤痛和自责而已,因为他对这个女人已经欠缺了好多,他有很多的愧疚。在剧中丈夫丁泽是一个对家庭冷漠,自我价值感低、工作失意消极的一个人。因此他在家庭中呈现出来的表现要么是逃避,要么就是指责。

 

女儿------女儿把这个家似乎当成了一个就是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也是每天都早出晚归。其次,她在跟有妇之夫纠缠的时候,不顾恋爱对象已经成家的事实,妄图获得幸福的家庭。可是小三怎么可能得到一个家庭呢,所以女儿也是逃避。

但是当后来在对象家里面,她看到男的家里贴满了提示的小纸条,发现对方妻子整理的整整齐齐的衣柜的时候,她呆呆地在那站了一会儿。她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非常尽职尽责地照顾这个家,而这也是她想要的一个家。所以后来,当她看到她的母亲整理的衣柜的时候,她有点愣住了,也是这种感受,她感觉到这才是温馨温暖的家,是她想要的家,所以到最后她才愿意面对,放下这段不属于她的恋爱,过自己正常的生活。

 

儿子------对于儿子来说,他刚刚高考完,整天在外面玩和女友喝酒恋爱也不回家,对于家庭中的事情根本不管不顾。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妈妈在地上擦地的时候疼的不行,从地上爬着去拿药吃,可是儿子躺在沙发上一点都没有发现。

 

在原生家庭中间,如果父亲不能够面对,儿子也一样会逃避。所以他们的情绪都是比较浮躁,也是比较压抑的,精神上完全不自由。这个可以从考大学的这件事情上看出来,他自己喜欢的是美大,可是父亲却要他考医大,对此他考了三年。所以这个选择不是他自己想要的,是违心作出的。他不想面对只能逃避,用酒精麻醉自己。

所以家人都不愿意回家,以至于整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家庭氛围是冷淡的,甚至家庭成员之间连交流都很困难。

在原生家庭中间父母关系的好坏,也就是说婚姻关系的亲密,不仅决定着家庭氛围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子女的择偶观以及婚姻质量的好坏。

 

死亡(向死而生

女主-------有句话说的好: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从前面的一个镜头可以看出,当她得知了自己得癌症以后,轻描淡写的跟丈夫的那种交流、沟通,似乎让人感觉她很坚强。其实她是不想因为自己的病痛,对家人造成心理上的冲击,不想家人感到伤痛,所以她要强忍着。也正是因为这种隐忍,这种压抑,这种对家人的讨好让她患上了子宫癌。

为此我特意咨询了“医生”子宫癌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医生”说这是因为她作为女人,承担了很多男人的责任,她把自己当做了男人,一味地隐忍和压抑,情绪积压。而对于女性,情绪积压一般都在乳腺和子宫,所以她就会得子宫方面的重大疾病。

而对于老年痴呆这种病,通过咨询“医生”,我知道了原因。原本非常强势的人,当ta要让位的时候,ta内心会感到不甘心,在潜意识里面会让ta逃避,不敢面对现实,所以才会得老年痴呆。从电影中女主和婆婆一次对话中可知,婆婆原本是个非常强势的人。

我发现在我周围,这种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没过多少年就患上老年痴呆的案例真的有很多。所以从这个电影中也可以看到,假如一个家庭里面,有人要放权,要让位了,那么潜意识里一定会用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逃避,这种不甘心。

对于女主,当我看到她拒绝老公为她打车,一定要坚持坐公车回去的那个场景时,我就泪奔了,内心有很多的悲痛,愤怒等各种情绪纠缠在一起。她的这个行为,这种不知道爱惜自己只知道一味付出的样子让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父亲。

我父亲十二岁的时候,奶奶去世了,他是老大,爷爷的身体也不好。在父亲的下面还有三个弟弟,最小的弟弟,在奶奶去世的时候才几个月大。本来爷爷已经把最小的叔叔送人了,可是由于父亲舍不得,非要到别人家里去把送出去的弟弟又抱了回来。他一定要坚持自己带,他觉得已经失去自己的母亲了,就不能再失去弟弟。所以他一方面要照顾弟弟,一方面还要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他又做哥哥又做妈妈。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了家庭系统里面的一个拯救者,把别人该承担的责任全部都背负在自己的身上,以至于造成了叔叔们对他的那种依赖。不管碰到什么事情,大事小事。都要麻烦我的父亲,都要让他解决,而且他们不懂得感恩。

而在我自己的原生家庭里面,家里有什么好的东西,他都是优先给我妈和我们吃。而总是把坏的、不好吃的东西自己吃下去。因为他从小受过很多的苦,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所以他舍不得浪费一丁点的食物,一点点的东西。当他吃坏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不许他吃,阻止他,他还要生气。他自认为自己的身体一向很好,从来都没有生过病,甚至连小毛病都没有。所以他很倔强,总是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

而当父亲身患淋巴癌的时候,那种内心深处深深的自责和那种内疚就紧紧地束缚着我,真的是让我痛不欲生,感觉比死还要难受,感觉自己还没来得及尽孝,父亲就要离开我们了。这种悲痛真不是语言所能描述的。

父亲的这种过度付出,让家人背负了很重的愧疚感,所以造成了家庭系统的不平衡,因此系统也让他患了癌症。系统通过这样的方式,用死亡来让家庭其他成员回归,回到自己的位置。

影片中所呈现的也是如此,就像影片中的女主一样,她也是过度的付出。在原生家庭中,这种母亲和拯救者的角色,是会传承的。这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也是家里的老大,当我的父亲以拯救者的身份出现的时候,他会对我要求非常的严格,他希望我承担起家庭的所有责任,所以当他去世以后,我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是他,我会替补到他的位置上,承担起家里所有的职责。

我去插手妹妹们的婚姻,插手他们的家庭。我把他们一切自己该承担的责任都背负到我的身上,我甚至把外婆一起接到我们家里来,为她养老送终。在我的原生家庭系统中,我付出了很多很多。而付出得越多,我的心态就越不平衡。因为我感觉我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当我付出的同时我也希望家人可以给与我信任与关爱。我的付出是有目的的,是需要有所回报的。所以当我没有得到这种回报,当我的付出没有被看到,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我就会感到很愤怒,我就经常用指责来面对家人,所以我越指责,他们离我越远,越来越远。

当我插手我妹妹的婚姻的时候,我自认为我是在帮助他们,我自认为我是为他们好。可是其实我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权利,我夺取了他们自己该肩负的责任。所以对于一个拯救者来说,并不会得到家人的这种认可、亲近和爱戴,而往往得到的是一种恨。所以在我付出的同时我会感觉到很累很累,觉得为什么所有事情都要我来承担。

假如我们不懂得从本心出发,假如不懂得要做回自己,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走出这种轮回。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的女儿,虽然最终也觉醒了,可是她没有走出母亲的角色,而是再一次重复了母亲的这个身份罢了。我们可以从她跟男友分手时说的一段话看出。她说“看来谈恋爱也是有公式的,我应该去找一个未婚男人的,有妇之夫只会关心自己的家庭。可惜呀,我见到你家太太了。我会好好活着的,遇到一个好男人,像你太太一样,像我妈妈一样善良的活着,要谈一个堂堂正正的恋爱。可以向别人炫耀我的男人有、、、、、、(这样那样的睡相),没有我的话,他就连一只袜子都找不到,洗漱时总是会弄湿胸前的衣服。”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把男友当成了孩子,她无意中又承担了母亲的这个角色。

影片中的女主为家庭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无私的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家人的内心都是无比的悲痛,懊悔,自责,内疚等等,种种情绪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因为他们都深深地知道自己已经没有机会去报答了。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女主的付出又是自私的,因为她剥夺了其他人付出爱和承担责任的机会,造成了家庭系统的不平衡,所以系统让她用死亡来让大家面对,做回自己,死亡是她的归宿。

听起来似乎很残酷,可是这就是事实。女主,她连自己他都不爱,又如何才能真正的爱家人呢。她以为付出就是爱家人,其实不然。真正的爱是放手,发自本心的爱,是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成熟、独立,自由自在地绽放,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而女主,她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又或者说她活着只是为了她爱的这些人,他们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因此到死她都不放心家里的这些成员,他还想为他们付出,还想为他们安排好一切。所以女主会去见女儿的男友;会去见儿子的女友,为儿子解决他造成的问题;她让弟媳妇永远都不要离开弟弟;甚至跟老年痴呆的婆婆说让她在清醒的时候咬舌自尽,早点去找她,让婆婆不要再拖累家人了,致此她还在替家人操心,分担家人的职责。

影片发人深省,世上最美的离别,电影中以死为代价的离别完成了一场家族的救赎。

 

在影片的最后,女主说让老公把他埋在院子的大树下面。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是不能接受的,我对此很不解。当我和“医生”来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医生”说这其实是一种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就拿陵园来说,很多欧洲国家都把陵墓建在人们生活的地方。在里面做满了鲜花,而且还有长椅供人休憩。如果你不注意的话,还会以为是在公园里。人们不会因为离坟墓近而感到忌讳,而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活着的人和先人之间是能够和平相处的,而且可以相处得很好。可是在中国,陵墓一般大多建在很远的地方,一走进陵园,我们就会感到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更不用说在里面摆上长椅休息了。不到清明节的时候一般都不会去,因为感觉阴气太重了。

在我们的概念里死亡是如此的恐怖,人们害怕死亡,拒绝谈论死亡,甚至认为说到死亡都是不吉利的。所以在跟医生探讨这一点的时候忽然感觉感慨万千,我感觉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其实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假如我们的内在是淡定的,是平和的,那么当时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不会慌张,我们会很坦然地接受。而我们之所以会害怕面对死亡,是因为我们不敢去探索,是因为我们逃避,我们期待用时间来解决问题。我们认为的死亡也许就是失去,就是绝望,是再也没有了。

可是没有死,哪来的生呢?

比如说举个例子,假如在婚姻关系里,老公在外面有了小三。碰到这样的情况,一般人会怎么做呢?一种,无非就是哭闹,甚至离婚;一种是等待,知道这个激情是会过去的,等到他新鲜感过了以后一定是会回归家庭的。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还有的比如说去算命,然后算命的说再过几年你们的婚姻就会很好,那么她就会等,会有依赖会有侥幸,希望用时间来解决问题,可是等来等去,等来的却是“死亡”。

大多数的人死就死在依赖上。靠侥幸,靠时间甚至靠菩萨来逃避,就是不敢面对。不敢面对现实,所以我们才会害怕死亡。因为我们是带着问题去死的,当时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一切都晚了,所以这才是中国人害怕死亡的真正原因。

日本的纪录片《人生果实》中两位近百岁老人一生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在细碎的日常中将彼此对婚姻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展现在人们面前,而最后丈夫死时也可以看出妻子对生命的尊重和她内心的那份坦然。死,并不可怕,“心”才是根本。人生本该这样活。

                                                             2018.7.2

本心社——李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