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暗水流花径江邨野堂争入眼;
夕阳熏细草朔云寒菊倍离忧。
【摘要】杜甫在世时仕途不顺,人生坎坷。作为文人,杜甫在当时也是声名不显。直至宋朝,杜诗才受到广泛重视,治杜之风也日益昌盛。这副对联相传是明代郭世欣集杜甫诗句而成,现在是成都杜甫草堂中“听秋轩”的楹联。后世对杜甫诗歌的研究及对其本人的推崇,从这副楹联中可见一斑。
【关键词】杜甫 集句 楹联 怀思
(一)集杜诗巧成楹联
暗水流花径江邨野堂争入眼;
夕阳熏细草朔云寒菊倍离忧。
上联分别取自杜甫《夜宴左氏庄》
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和《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
甫也诸侯老宾客,罢酒酣歌拓金戟。
骑马忽忆少年时,散蹄迸落瞿塘石。
白帝城门水云外,低身直下八千尺。
粉堞电转紫游缰,东得平冈出天壁。
江村野堂争入眼,垂鞭亸鞚凌紫陌,
向来皓首惊万人。自倚红颜能骑射。
安知决臆追风足,朱汗骖驔犹喷玉。
不虞一蹶终损伤,人生快意多所辱。
职当忧戚伏衾枕,况乃迟暮加烦促。
明知来问腆我颜,杖藜强起依僮仆。
语尽还成开口笑,提携别扫清溪曲。
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
共指西日不相贷,喧呼且覆杯中渌。
何必走马来为问,君不见嵇康养生遭杀戮。
“江村野堂”照应暗水、花径的自然景色,从字面上看使上联浑然一体,乍眼看去就是一副夜晚到郊外,路过有水的地方,水声淙淙,岸边花香四溢,目光放远,又看到村落、人家的场景。上联景色清丽,正似陆游诗中的杜甫居处:“清江抱孤村,杜子昔所馆,虚堂尘不扫,小径门可款。①”
下联分别取自杜甫《晚晴》
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沾。
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书乱谁能帙,怀干可自添。
时闻有馀论,未怪老夫潜。
和《长沙送李十一衔》
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
远愧尚方曾赐履,竟非吾土倦登楼。
久存胶漆应难并,一辱泥涂遂晚收。
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两句诗组合成的下联营造出一个萧瑟的场景:夕阳西下,暮霭重重的天空下杂草丛生,寒菊寂寥。此情此景送别友人,两人境地两相对照,更显出杜甫的不得志来。
联中字词毫无集联之人修改,全然是杜甫诗句,对仗工整自不用提,杜诗本身就长于练字,声韵协调。诗句相联又是景物暗合,画面浑然一体,丰富的意象运用,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可见选材构思之巧。这副对联作为听秋轩的楹联,听秋轩是杜甫草堂北门的一个敞亭式建筑,“薰细草”合周围草木葱茂之景,“花径”、“野堂”也与杜甫草堂景色对应。意象和楹联背景相融,给观者身临其境之感。形式和内容上巧妙构造使得这副楹联与草堂景色、杜甫形象相映成趣。
(二)楹联中的杜甫形象
杜甫写第一首时才值弱冠,少年气盛,反映到诗作里便是即使是夜里也是流水淙淙,花飘暗香。无论是水还是花都是满含活力尽显生机的形象。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少年不识愁滋味②”,漫游齐赵意气风发的少年杜甫。
而第二首已是杜甫晚年,好友严武去世,他再次踏上漂泊之路。此诗作于夔州,描写了杜甫“老夫聊发少年狂③”,酒后骑马,结果是“皓首惊万人”的豪言以坠马结束。不同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④”直抒胸臆的忧国忧民,此诗更显豁达,以自嘲化解他人嘲笑的尴尬,但言辞间也委婉的表达了“朱门酒肉臭⑤”的家国之忧。
《晚晴》写作时杜甫已然入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⑥”,来往的不是达官贵人,一同谈笑的却是乡村野老,听闻田夫野老论政,仍不以为非。身处逆境而不忘初心,居于陋室仍心怀天下,对普通民众怀以包容,如此种种,尽显仁者风范。
《长沙送李十一衔》是讲李衔归京,杜甫送别。这个杜甫更像我们所熟悉的杜甫:在战乱中半生漂泊,仕途屡屡失意,但仍初心不改,心系京城。“朔云寒菊倍离忧”是道不尽的故国之思。
意气风发的少年,苦中作乐的智者,平和宽容的仁者,命途坎坷的老者。楹联中的杜甫形象一波四折,给我们多方位展示了一个立体的杜甫。
(三)怀思杜甫
这幅楹联是集杜句题,可见老杜的作品传播广泛,并在文学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
盛唐之后,安定的社会局面一度被打破,战乱苦难的社会现实成为现实主义风格的杜诗流行传播的肥沃土壤。宋代开始,治杜之风大盛:集杜句、为杜诗作注、考究杜甫生平……杜甫的声望在宋朝可说还要超于李白。此后的元、明、清三朝,直至现在,对杜甫诗歌及其本人的研究都是历史和文学上的重要课题。
历史上不少诗人的创作都有杜甫的影子。李贺将杜诗的“奇险”发挥到极致⑦,白居易“托物寓意、托物兴寄、即物抒怀、托物寓怀”的咏物诗特点⑧,以及陆游的觅杜之举⑨等,都是杜甫百年之后仍存活于文坛的铁证。
对杜甫的追思怀念不止流于上层,也是社会的一个广泛现象。流传至今的唐人选唐诗虽然少有杜诗入选,但至清代就已是“李杜诗篇万口传⑩”,现如今的杜甫更是活跃于中小学课本。
一个文人,其作品能够存活上千年,并带来广泛影响,那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就不只是作品本身,而更多的是这个作者本身的人格魅力。支撑延续上千年的杜诗研究的也不只是其“诗史”的价值,同样也是杜甫灌注于杜诗之中的仁者胸怀、智者之思。
这个对杜甫及其诗歌不断探索研究的过程,是杜甫形象的不断更新、再现,同样也是后人对杜甫绵绵不绝的致敬和追思。
【参考文献】
①宋陆游《草堂拜少陵遗像》
②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③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④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⑤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⑥唐刘禹锡《乌衣巷》
⑦《杜甫研究学刊》二零一七年第三期张忠纲《李贺学杜及其影响》
⑧《杜甫研究学刊》二零一七年第二期陈才智《杜甫对白居易的影响——以咏物诗为中心》
⑨《杜甫研究学刊》二零一七年第三期董利伟《学杜在诗外——从陆游追蹑杜甫遗踪说起》
⑩清赵翼《论诗五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