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绿色医院:卸去医院管理者的“后顾之忧”

(2015-12-18 10:26:46)
标签:

杂谈

【健康点】大概没有哪位医院管理者会拒绝优质的医疗资源,不论是医生、护士还是床位、设施。

的确,充分的资源意味着更强的医疗服务能力,也是衡量医院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与此同时,随着医院的迅速扩张,运营成本和后勤压力也会随之上涨。如何优化配置医疗资源,有效控制成本,保障医患和运营安全,实现患者、医院、系统之间的有效沟通,构造更为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系统,成为当前医院智慧升级的核心问题。

从一根电线到一座医院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pic_lifetmt_com/54d37cb56183518cee397f074bc3062f.jpg

可以说,医院建筑的增加,是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必然目标之一。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卫生投入和医疗保障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第三方报告统计显示,从2010年至2020年,医院建筑市场平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左右,远高于GDP增速。可以预见,大力加强新医院建设,增加每千人的平均床位数,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将成为未来医疗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而事实上,一座医院正常运作的背后,远不是“通上设备、雇好医生”那么简单。规模越大,对于能源管控、后勤服务的要求越高。从一根电线、一条水管,到一间病房、一位医生,都可能成为管理者需要面临的挑战。

医院建筑的能量消耗相当惊人。在不经过“因地制宜”的专业化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情况下,其平均能耗水平是政府、学校、商务办公楼等公用建筑的1.5倍甚至2倍。而在我国,公用建筑的平均能耗水平已经达到民用建筑的10倍之多。

“一座医院的正常运作,首先需要电,而且它的电应该比任何一个建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都要高。医院里面的设备都非常精密,所以电能质量也必须很高。”在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合作业务中国事业部负责人尹正看来,保障医院用电安全关乎医患生命和仪器设备安全,也是救死扶伤最基本的环境要求,是绿色医院升级的第一大要务。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pic_lifetmt_com/11c2f6f8ac9c35efe2701b7d26c69051.jpg

另一方面,对于医院而言,停电带来的伤害指数,恐怕远高于其他建筑群——急救室、重症病房、手术台一旦断电,后果不堪设想。

“医院的功能区设置非常复杂,门诊、急诊、手术室、病房等都有全然不同的用电需求。从我们的角度看,这就需要从医院管理者角度进行通盘考虑,全面了解人员工作流程和需求,把每个功能块都合理‘管’起来,最后再通过技术手段落实和解决。”尹正解释道。

医疗行业一直以来都是施耐德电气重点关注的行业之一。自1987年进入中国以来,已为全国几百家医院提供大量稳定、安全、舒适、先进的配电设备及建筑智能化系统。借着“健康中国”战略东风,施耐德电气正助力中国医院向绿色智能化全面升级。而这个目标,也恰好与医院发展中所面临的安全性、医护质量和运营效率瓶颈相契合。

按照施耐德电气的绿色医院智能化升级标准,手术室配电系统可靠性要达到99.9998%,并配有完备的应急柴油发电机系统。

同时,为了确保医院不同功能区的安全运行环境和人员财产安全,施耐德电气建议以区域为导向来设计核心功能。“譬如在手术室和数据中心等核心区域,要以不间断电源、便捷化的集成控制和简洁的多系统操作来保证其稳定性。”施耐德电气能效及楼宇事业部建筑能效支持中心总监孙靖建议,可通过集成式安防、火灾应急管理、变配电等关键技术与设备支持,从信息技术角度保障绿色智能医院的安全运作。

从一个“后院”到一个系统

当前医院大多采用较为传统的设施和IT系统,匹配度不高,运营效率有限,全环境管理也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在和许多一线的医院管理者交流之后,尹正发现两个正在困扰大多管理者的痛点,“从能效控制角度看,医院的管理还较传统。”一方面,安全管理很难达到规范,譬如设备过热等隐患往往难以被发现,问题可能要在已经造成经济损失的时候才凸显出来;另一方面,管理多依赖于员工主观能动性。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pic_lifetmt_com/dd68a85c473505e1ad0d47ac6b7e29e6.jpg

尤其是医院后勤,从设备到人员,任何一个管理缺口都可能成为隐患。

“别的不说,仅是几千员工的一日三餐,倘若处理不好,都能带来诸多问题。”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医二院”)副院长游向东看来,后勤不仅仅关乎正常工作和员工的工作热情,更与医患关系、科研创新都息息相关。“在整体效率空间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来提升效率,这是要思考的。我们需要一个抓手。”

对此,游向东的答案是,信息化时代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通过智能感知和识别,让信息连通融合,提高管理和决策能力,优化后勤流程控制风险,提升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双重满意。

“整体来说,中国医院的后勤管理相对落后,临床讲求专业化、多学科结合等概念,我想应用在后勤上也一样,专业化、精细化、数字化、集成化,才能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目标。”游向东表示。

经过两年的实践,如今的浙医二院通过配电间监控、后勤设备PDA系统、条码巡检系统、楼宇智能控制BA系统、消防功能门禁系统、员工网络订餐系统、后勤物资配送系统等,将庞杂的工作规范化操作,“用数据说话,让一切可控”。

对此,尹正也深有感触:“中国在构建现代智能化医院时,可以参考国外架构师的方法,来解决日益增加的项目管理复杂性和信息孤岛的问题。”他反复强调,“互联网 ”是信息技术(IT)和运营技术(OT)融合的催化剂,而医疗物联网(IOT)高效结合了智慧医疗(IT)与智慧后勤(OT)。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施耐德电气希望以精细化后勤、可视化管理为手段,能源管理和自动化结合起来,分析、监控、优化,以达到管理需求,真正实现绿色智能医疗。

从一根网线到一个市场

由于各项业务的专业性缺乏顶层设计,医院内存在多平台、多阶段执行,往往难以集成化管理。

为此,浙医二院正打算将医院整体的信息化发展步调归整一致,统一平台,让各功能模块在整合平台上实现更新和改善。“比如说员工密码,整合平台后,办公、订餐等功能都打通,对员工自身和管理方而言都更加便捷。”游向东表示。

无论处于怎样的信息化发展阶段,要实现可靠的基础设施和更为优质的医疗环境,都需要打破医院相对孤立的设计建设和独立作业。如今看来,从全局角度论证和统筹,这不论对于即将新建的医院还是准备升级的传统医院而言,都是从设计时就需要考虑的要素之一。

“所谓智能医疗也好,智能楼宇也好,智能病房也好,实际上每个区域都是数据的产生点,也是分析点,更重要的是,它是整个系统的一个交互节点。”尹正建议,医院应该要尽早介入,从架构的角度综合考虑功能的整合优化,而管理者也必须具备一体化思维,“智慧医院是循序渐进实施,但在最初就应该有规划和布局。

医院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化革新,通过数字智能化解决方案,实现医疗资源高度共享,同时降低公众医疗成本。对此,施耐德电气希望抓住这场机遇。“我们预测,到2020年,数字医疗市场总规模将扩充至7000亿人民币,所以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机会。”施耐德电气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全国销售部负责人曹玮表示。

其实远不止施耐德电气,对于所有正在信息化道路上摸索前行的医院而言,这都是一次to-be-better的机会。

也就是说,光给医院连上一根网线也许远远不够,对于这个庞杂的“小社会”体系而言,高效的运转和绿色的运营,还需要医院管理者们更习惯于手执大数据,连接“孤岛”,厘清“麻团”,给这个创造安全感的单元,罩上一只“金钟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