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從松柔入手的——梁氏形意拳的練法及效驗(精妙)

(2016-02-28 21:37:13)
标签:

健康

分类: 广闻见录
梁長興  ——郭漢之(也曾從學於尚雲祥 李存義)——楊立德、郭益三  楊潤田。楊立德傳劉長國。劉長國著《形意拳術真意》,於對外經貿大學武術協會授拳。

习武概述-刘长国

 

习武概述-刘长国

 

余自幼虽体弱身虚,但因喜读武侠传记,遂慕侠义之风。常思习武以行侠子天下。时因年幼又无师可循,此志终不成。

 

及长,因读书成癖不尚体育,乃患肺结核之症。为治肺疾,而赴天津柳林疗养院。于此间得遇恩师杨立德先生。经师记崔继荣介绍,即向恩师习艺。以治病健身,亦了余习武之夙愿。自此追随恩师左右达三十余载,从未间断。

 

恩师人品拳艺俱佳,有联赞曰:“坦坦君子能行人我双空相,玄玄拳艺可达身心两忘功。”信哉斯言。

 

得遇恩师是余三生之幸。经恩师多年精心教授,余于习拳之道略得门径。深知此术实乃健身之灵丹,修身之宝筏,防身之秘术。此绝非虚妄之语,实余多年之体悟也。今将习拳学武之道概述如下供同好参考。

 

 

欲习拳学武,而应知武术之真意。余以为武术乃是一种能修炼出人体潜能,并使之应用于修身、健身、防身之中的一种特定的运动形式。所谓潜能,主要指人体之元气。元气乃造化之源,性命之根,气旺神足者生,气虚神疲者病,气散神无者亡。习武是否能练得气足神旺是练习者有成与否的重要标志。

 

先辈对于习武应炼气之说多有论述。如:

 

“丹田者元阳之本,气力之府也。欲精技艺必健丹田”(见刘文华《形意拳术抉微》)。

 

“柔术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见尊我斋主《少林拳术秘诀》)。

 

“设养气不成,纵练得全身武艺,拳术精通,十八般兵刃谙熟,实等于花拳绣腿,而于宏旨无关。仅可演戏于舞台。”

 

“有气则生,无气则死。天地万物之生,亦均莫不有气机。是故练武功者,必须先从练气入手”(见张庆林《练气行功秘诀》)。

 

“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养元气,身强体壮,打拳自胜人一筹”(见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

 

“武术之精者,必精于气,精于气者,必精于兵,养气之道何可忽栽。”(见李存义《岳氏意拳五行精义》)

 

可见习武而不知元气的修炼是盲修瞎练,终难有成。

 

元气乃无形之物,欲炼元气需于有形有相的拳式中求之。

 

凡先辈所传拳术,其拳式、桩架、一举一动,皆有规矩,绝非随意而设。于健身而论,皆符合人体生理之规律。于击技而论,皆符合力学之原理。故习拳术者,只要按拳式要领,将姿势做得准确无误,勿于细微处稍有忽略。于自然中求得松、静、柔、整,日久练习必能气足神旺而得体用兼备、顾打兼施之效。

 

其“松”“静”二意最为重要。“松”“静”乃健身之本,得劲之源,成道之根。三教九流各门各派,凡习内功者无不以“松”“静”为本,此亦习拳术者不可不知也。

 

 

习拳亦应明理。理事双融,其功乃成。故习艺者应广涉拳谱,博读百家。武界前辈,所留拳谱,皆先辈真实体悟,甘苦之言,诸如:《拳意述真》、《内功经》、《意拳正轨》、《形意拳术见闻论》、《传捶十要》、《形意六合拳论》等皆谱中之珍品。

 

老拳谱文简意深,晦涩难懂,知字意易,明道理难。需结合实践反复解读,方能将其理得之于身。若浅尝辄止,未深解其意,便斥为迷信、无用、不科学等等,实是自愚愚人,庸俗之辈耳!

 

习谱之弊多为倒果为因,“形”“意”不辨。如“气沉丹田”本是习拳之效果,而将其列为习练时的要领规则。此倒果为因也。“气沉”本是一种感觉(意)而理解为吞气(形)入腹,此形意不辨也。此种南辕北辙,错之毫厘,谬之千里之误尚有多种,篇幅所限,故不多述。望习者鉴之。

 

 

拳术内容涉及广泛,释道儒医无所不包,欲解其意必博读百家,乃能奏效。

 

佛门以缘起性空为基,解译宇宙世间之真理,修心之术离此无成。

 

道教以无为为根,涵养元气,其法精密,欲积精养元,除此无能胜者。

 

儒门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为纲,欲圆融世法,修身齐家舍其难为。

 

中医以天人合一为本,详解人体生理,欲求健身之道,唯此为真。

 

武术正是吸收了释道儒医各门之长,才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才能有修身、健身、防身之功效。如欲达既有精妙超群之武艺,又具教授传习之能事,不广学博闻,绝无可能。

 

凡世间百艺能登峰造极,炉火纯青者,无深厚的文化底蕴,实难达到,习武亦然。

 

 

武艺之学,虽门派森立,形式各异,然其以练气为宗之理一也。故其习练之法,亦有序可循。概而言之可分为四。

 

一曰柔化通经。此步以松柔的拳式功法为主,使人体由后天僵硬死板之躯,易之为柔和松畅之体。遂使身中经脉畅通,而培元练气之基固矣。

 

二曰培元练气。此步功通过松柔匀整之拳式、桩法练习,而使元气由散到聚,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由虚到实,渐达气足神旺,身强体健,内力沉实之功效。

 

三曰炼气达化。此步功是于松静中,随气动而意动形随练习各拳法,渐达气意力合一之功效。

 

四曰固阳返真。此步功,以动功、静功相济练之,使元气坚实不散,且运使灵妙而神之,渐达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无动不是法,无法不是拳。所谓返还先天自然真意之境。

 

以上四步,不习气练拳者,自不必言,凡以练气为宗者,无出此四步者。然以何种形式练习,自是各家有各家之长罢了。


欲习艺者必寻师引路,方不会人歧途走弯路。所谓:“欲知上山路,需问过来人。”

 古有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之说,此说虽不甚确,然寻师之事实应慎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倘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师,将贻误一生,岂不悲哉。

寻师必寻明师,明师者,明理之师。明武艺之原理,明做人之道理,明育人之教理。具此德者,必是淡泊名利,清明豁达,温良恭俭,谦虚和善,侠义豪爽,且能以高超技艺拯恶扬善之士。其必能传武艺之真诀,教做人之根本,依人之不同秉性根基而应机施教。得明师者何愁武艺不成。


 

前所言习武必炼气,练气必赖有形以松静求之;练拳必明理,理明事达,艺近纯青;习艺必寻师,明师引路,事半功倍。等等数则,皆习武必具之条件。亦余多年之心得,非随意而谈。仅供同好参考。谬误不足之处尚望同好斧正,与其共进。

在立德武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

形意拳明师杨立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活动上的讲话稿

 

首先,祝贺立德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研究中心的成立的意义在于引起后辈的注意与重视,后辈们要拿出力量来积极参与武术的锻炼研究、推广发展的活动中来,这样武术才有希望。

其次,我想讲讲杨立德先生,纪念杨先生不是他个人的事。他代表了一大批甘于寂寞、默默无闻的民间武术研习者。真正能甘于寂寞,是很不容易的。真正能淡泊自己的名利,甘于寂寞自己做自己的事的人是很少的。杨先生做到了淡泊名利、甘于寂寞,非常人所能为。我们说的所谓“明师”是明白的老师,而不是有名气的老师。我的恩师杨立德先生真是一位不“名”的“明”师。所谓明师应具备“明拳术之原理”、“明做人之道理”、“明教人之道理”这三个条件。

拳谚说:“练拳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就在这如麟角的这些人里,能够既能练又能教的人,只有十之一二。杨先生是很可贵的,他是既有功夫又能教人的一位明师。杨先生是具备了明师的三个条件。首先,杨立德先生对拳理是很精通的。他教的拳是梁氏形意拳。梁氏形意拳是符合古谱、层次清晰、效果显著的拳术。杨先生教的拳,每一招每一式都有出处,每一法都有依据、有道理。不光是健身的道理,它是健身与技术的道理都有,都可以给你讲出来,都有它的用处,这一点是很难得的。

杨先生一生练习形意拳,并从这些年的经验里头,总结出来练习形意拳的原则和终极目的。他说练习形意拳的原则是:“由无力中求真力,由无意中求真意,于自然中求功夫”。我想这一点说出来有些人可能不太理解,一般人都认为是“以力长力”,可以说这在练拳中是一个误解,没有理解中国传统武术的真谛。

形意拳練習的终极标准是什么呢?杨先生说:“有形无意枉然,有意无形亦枉然,有形复有意不能合一者枉然,既有形复有意形意合一,并将之用于体用之中的是为功成”。所以练拳习武正像形意拳的这两个字一样就要形意如一、身心合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体现不出中国传统武术独有的特点,所以杨立德先生用他毕生经历得出的这些结论是很可贵的。更可贵的是杨先生留下了很多的资料,这些资料是并不是要著书立说要流芳百世,他是在跟我(哽咽)……我从师三十几年,跟我通信三十几年,函授的信件518封数十万字,都是在教授当中谈出他的体会,指导我进行练功的文字。我最近整理他后十年的信件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他当时在信件中跟我所说的很多我当时理解的很不深刻。现在读来仍然对我目前的练功有很多非常深刻精到的指导意义。这518封信真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杨立德先生的功夫是很成熟的,可以说是登堂入室,品德高尚的,冰清玉洁。用在他八十九岁寿辰我们送给他的这副对联完全可以概括他的人品和艺品:“坦坦君子常行人我双空相,玄玄拳艺可达身心两忘功。”那就是在做人上他可以达到人我双空、众生平等。他从来不在背后褒贬人,从来对任何门派都是随喜赞叹,这点我觉得在武界也是非常可贵的。任何一个人不管他是大师、是学生,对他老人家提出批评指正时,他都欣然接受,从来不跟人进行辩论。教育我要多从师学习,不要从我一个人学,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定要见到好的老师就向其学习。他老人家曾从天津到北京来亲自领着我到东单公园向以为太极拳名家胡老先生去学习,把我托付给胡先生,我想这点在武界也是少见的。所以杨先生是一个非常谦虚和善、温良恭俭、从不褒贬别人的人。

在拳艺上他可以达到身心两忘。练习中国传统武术的人都知道身心两忘是练习传统武术的最高境界。他一生当中三次达到这种境界,杨先生确可称为是一个德艺双馨的明师。

关于杨立德先生所练的梁式形意拳,我解释一下。前面我看到那个视频说杨立德的师傅郭汉之先生早年曾向尚云祥先生学艺,后经尚云祥先生介绍拜在李存义老先生(尚云祥先生的师傅)门下。在1911年中国武术会成立大会上,郭汉之先生得到李存义老先生的全诀全法。

1911年以后李存义先生回归故里,郭汉之先生认为自己的功夫还需要进一步修习,经人介绍拜武林隐士梁兴华老先生为师继续学习形意拳。梁兴华老先生是武林大隐,一般人不知道。我的师爷郭汉之先生在晚年的时候对于武林前辈最赞许的是梁兴华老先生。但对他的身世,习武经历,从不轻易对人谈。

梁式形意拳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内外双修,体用兼备”。合于古谱,练习层次清楚,练、养、用合一,修、健、防合一,就是修身、健身、防身都能够统一起来,男女老少皆宜,效果显著,而且从松柔入手。这点在形意拳界很多人不理解,但这个确确实实是练拳者应该注意的。在这一点很多古谱都有暗示,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所以我说梁式形意拳是符合古谱的。可现在也有人就说古谱没用。这点可能有点不太正确。因为我们老前辈留下的东西,都是他们亲身经验以后写出来的。在这一点上,我的老师杨立德先生他所写的都是他亲自经历过的。他一再教导我们,你自己做不到的东西,不要去跟别人讲。所以他的著述,他的每一字一句,都是他的经验,都是他亲自尝试出来的,而不是臆想出来的,也不是从古谱上抄出来的。如果有心能够细读他的那些文字,就会体验到这一点。所以我对郝怀木先生刚才讲的那些对于杨立德先生在他小册子里写的那些东西的评论,我感到很欣慰,也确确实实也证明了杨先生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在这一点上,也是一个习武人应该具备的武德。

十六年前对外经贸大学武协成立的时候我就来了,因为与旭光有同师之谊。十六年来在对外经贸大学大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武协才走到了今天,确实成绩很大,张旭光功不可没。

郝怀木先生刚才讲了中国武协提出来要擦亮三块牌子,尤其是对传统武术的深刻研究,我非常的赞同,也觉得很有必要。尤其是郝怀木先生所讲的“沾手就出”即“应手立扑”这是古谱里说的一句话。还有一句“手到劲发全不费力”,都是真的,可惜没有更多的人踏下心来、甘于寂寞、真正去研究它和练习他。所以我希望在座的、不在座的、喜欢武术的、不喜欢武术的都能来支持武术事业,甚至亲身的练一练,用自己的实践来证明我们中华武术是一个瑰宝,不要每天空喊是瑰宝,瑰宝是有的内容的,你没有内容你向世界推,人家是不承认的。所以我希望在座的、不在座、,尤其是我们这些天之骄子,能够很快的把中国传统武术的真谛接力下去。

我前天给我的师哥段英俊先生打电话说有这么个活动,他很激动(哽咽……)。他为什么激动呢?他说外经贸给这么一个平台,旭光忙活这么多年不容易。他没有想到有这么一个很好的平台,又有这么多大学生——我们的天之骄子能够练习这个东西,能把这个接力下去。他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个传下去,不要让它断了。

我的恩师杨立德先生在临终时也提过这个问题,说要好好的传一传,中国武术完了。我说,不要紧还有我们呢!但是老先生低头不语,我猜到一个是我们还不行,再一个就是说凭你们几个的力量不行,太微弱。但是今天我看到徐才徐老来啦!郝怀木先生来啦!一切关心武术的媒体来啦!校领导来啦!武术一定有希望。尤其是中国武协提出来擦亮三块牌子,其中的对传统武术进行深刻的研究;尤其是郝怀木先生提出的对灵通劲的深入地研究,使我们看到了武术的希望。我再次希望在座的、不在座的天之骄子们,加入到武术的继承事业中来,让我们的中华瑰宝——武术走向世界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

                                                                                                                                                        刘长国

                                                                               2010.04.17

 

备注:以上是刘老师修改后的讲稿,武魂杂志亦已发表,当日刘老师讲话的视频需要的联系我们。


http://s7/mw690/005yGPdUgy6ZJcCa5x466&690

http://s10/mw690/005yGPdUgy6ZJcF7aM969&690


http://s10/mw690/005yGPdUgy6ZJcI1G899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转载]内圈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