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历史第一侨乡——千童镇

(2018-01-04 09:19:12)
中国历史第一侨乡——千童镇

千童镇人文历史丰厚,自古以来,千童镇就是周围数百里较大的水陆商埠。战国时期为齐地饶安邑。以“其地富饶、可以安人”而得名。据《史记》载: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赵将庞援攻齐取饶安,为饶安见于籍之始。公元前209年,秦方士徐福受秦始皇之命拓饶安邑,筑千童城,在周围数百里征召童男、童女及百工,集驻千童城,沿无棣河,从古黄河口(今黄骅港)入海,远航异地,东渡扶桑。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为纪念这一震动朝野的重大历史事件,改饶安邑,置千童县。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四月,河间献王刘摇封千童侯于此,此为千童侯国。历五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废国,仍为千童县。至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更名为饶安县。至此,千童县建制长达370年。以后,饶安也称之为千童故城。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割赢、冀二州置沧州,州治饶安。也就是说沧州第一个州治在饶安。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沧州州治由饶安迁往清池县(今旧州),但同年又因故迁回饶安。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沧州州治由饶安迁至胡苏(今东光东北),饶安州遂改为饶安县。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饶安县治移至浮水(今孟村回族自治县新县镇),故有新饶安、旧饶安之称,简称新县、旧县。旧县自此由县为镇。1993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旧县镇更名为千童镇。

千童镇政府驻地座落于五街(五个行政村连在一起)之一的东街村。全辖29个村,镇域面积38.1平方公里,人口2.7万,五街总人口1.25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6.3%,为集中建设小城镇创造了条件。

千童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该镇位于盐山县城南20公里处,南与乐陵市隔河相望,北抵京津、西至石家庄、南到济南,车程均在2.5小时之内。沧乐公路、武千公路分别在镇中心交汇穿行,特别是正在加紧建设的新京沪高速贯穿南北,高速入口距镇政府所在地仅有2公里之遥。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通行条件,为千童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千童镇以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业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已壮大发展成西瓜种植区、套作蔬菜种植区、设施蔬菜种植区,优质葡萄、桃、苹果种植区,以“三荣”为中心的棉花种植区等六大特色种植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工商业以食品加工和小型管道配件生产加工为主。商贸流通业相对繁荣,千童大集为全县较大的集市。千童狗肉、千童包子、千童黄焖鸡、千童兔肉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食品。

千童镇是“千童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209年,秦方士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入海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在盐山及其周围募集数千童男女,百工武士,筑千童城,具衣食舟辑,东渡扶桑(今日本),得平原广泽,传农耕,教医药,授纺织,止王不归。
徐福千童东渡,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秦文化传给日本,促使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大跨度发展。日本迅速从荒蛮的绳纹文化阶段,进入到文明的弥生文化阶段,日本史学界把徐福誉为“弥生文化的旗手”,“弥生的日轮”。日本人民把徐福尊之为“丰收神”、“收获神”、“冶铁神”、“纺织神”。甚至包括日本在内的海内外史学家把传说中的日本开国天皇――神武天皇,认为就是秦徐福。在日本,有关徐福的古迹56处和传说36种,徐福会、徐福庙遍布列岛。
徐福千童东渡(公元前209年),首开中日交流、世界远航先河,比鉴真东渡早900多年,比郑和下西洋早1600多年,比哥伦布航海探险早1700多年。

信子,是流传在千童镇的一种风情奇特的民间祭祀活动,俗称“抬阁”。据《盐山县志》记载,这一活动最早出现于汉代,每逢甲子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办。考察它产生、发展、流传的历史和祭祀的内容,发现这是发生在中国秦代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残留在这一带民众中的活化石。虽然它已经历了2000余年的沧桑,其内容亦由祭祀为主旨演变为现在以娱乐为主旨的民间文艺活动,但仍展示着一代先人丰功伟绩的奇异光彩和对后人的巨大影响。
《辞海》对“信”字的解释为:诚实、不欺,表明、 明示,使者等;对“子”的解释为,儿子、男女孩子,古代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由此,“信子”的含意即为虔诚地表示对年幼儿女的怀念。又说,“信”是盐山方言“寻(xin)”,“信子”即“寻子”。当地人登高寻找儿女以示纪念追怀。
史料中虽无关于“信子”的记载,却有关于饶安县名沿革的记述,唐代全国地名总志《元和郡县图志》称:“饶安县,本汉千童县,即秦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置此县以居之,故名。”由此可知,“信子”的传衍地——盐山县的旧县城(今千童镇),是当年徐福入海求仙的启航地和出海前募集、培训童男童女和百工巧匠之所,至今尚存的古千童城、丱兮城、入海的无棣河、打造航船和兵器的荣庄、停泊航船的链船湾、百匠台、斩蛟井、开化寺等遗址就是有力的佐证。这些古人留下的遗址,虽历经沧桑和变革,仍能使人凭吊和联想当年徐福东渡的浩大规模和气势。


关于这件重大史实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中,文称:“……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此后又分述于《汉书》、《山海经》、《太平寰宇记》、《三国志》、《义楚六帖》、《资治通鉴》、《畿辅通志》等多部史书、方志、稗史和文学名著中。而劳动人民祖辈相传的口碑,两千多年来在盐山千童镇一带一直盛传不衰。据宋代撰写的《太平广记》记载和史学家推算,徐福东渡是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得到国家全力支持和帮助的行动,除3000童男童女,还有百工巧匠、技师、驾驶船只的员工、指挥人员、护卫武士、杂役仆从等,多达六千余人。以暴虐闻名史册的秦始皇征集这样庞大的一支队伍强迫出海,无疑会造成数以千计的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其成员虽非全是盐山人,但对当地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也可想而知。父母思念被迫离家出海求仙的年幼儿女们,妻子儿女们思念被迫离家出海的丈夫和兄弟姐妹们,那种亲人们生死离别的悲伤哀号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怨气恼之情,犹如驱不散的滚滚阴云,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怀念巨澜,翻腾在古饶安的城乡大地和亲人们的心头。民间传说,数千精男俏女一去不返,使饶安大伤元气,家家哭天号地,村村悲声不断,不少父母思儿惦女成了疯子,披头散发满世界奔跑呼叫。男人无心耕种,女人无力纺织,田地荒芜无人管,房屋倒塌无心修,久而久之,富饶安变成了穷盐山。这种衰败景象直到清代仍令人触目惊心,康熙年间有位叫黄贞麟的县令描述这种惨象说:“平原百余里,一望尽荒芜。衰柳残蒲间,唯见狸和狐,村落数星辰,颓垣落平涂。男女皆操作,出入无完襦。”由此可见,秦始皇遣徐福率数千男女入海求仙药给这一方人民所带来的创伤和苦难是多么巨大和沉重!
历代封建统治者害怕人民群众这种愤怨之火酿成哗变,也曾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安抚和慰藉。秦灭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将饶安改名为千童县;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在千童城建开化寺,寺内置千童碑、千童殿和徐公(福)殿,岁岁在徐福带领数千童男女和百工巧匠的出海日农历三月二十八进行祭奠。但走马灯一样更朝换代的封建统治者对徐福东渡一事褒贬不一,时而畏于民情竖碑修庙祭祀,时而分割县土使古饶安化整为零被周围县分治,时而又更改县名移迁县城,才沿变成今天的盐山县。在封建统治者一朝又一朝的重压和桎梏下,人民群众积压的怨愤得不到释放,便转化为自发的民间祭祀活动。2000多年来,盐山人民时刻惦念着那些被秦始皇胁迫入海求取长生不老药而一去不归的儿女和百工们,每逢他们被迫出海日农历三月二十八,便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汇聚千童城,到开化寺内的千童碑和千童殿前焚香磕头进行祭奠,然后奔向海边,呼唤他们子女们的名字,招唤葬身大海和流落异乡的亡灵归来。年复一年,便形成了祭奠子女们的节日。为了表达他们虔诚的哀思,反抗官府的干扰和弹压,好事者便把人民群众这种自发的零散的祭祀活动组织起来,每逢甲子年的祭日,就挑选灵巧俊俏的童男童女登上搭起的高高祭台,面向东方滚滚的大海遥祭,并称这是“信子”。这便是“信子”和“信子节”的来历。其意是,召唤流落异土他乡的子女们及亡魂在人生六十年一个轮回时回归故乡。
这种奇特的祭祀活动,究竟起于何年,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哪个人能说清,但千童镇一带的老人们,无论何姓何村的人,都一口同声地告诉笔者:这是自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不管天灾人祸多么大,衣食住所多么艰难,一代传一代,每逢甲子年举办“信子节”的活动从没间断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