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演讲】刘震云北大演讲:这个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最缺的是笨人

标签:
北大演讲刘震云名人演讲 |
分类: 参悟人生 |
刘震云北大演讲:这个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最缺的是笨人
刘震云北大演讲:这个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最缺的是笨人!(点击阅读)
刘震云 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北大校友
本文为著名作家、北大校友刘震云于7月1日,在北大国际发展研究院2017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实录
刘震云说:
什么叫先驱者呢?当几万万同胞还生活在当下的时候,他们在思考这个民族的未来,为了自己的理想、不切实际的理想,甚至贡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更多的知识分子像更多的探照灯一样,要照亮这个民族的未来。如果这些探照灯全部都熄灭了,这个民族的前方是黑暗的。
这个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最缺的就是笨人。
演讲全文:
感谢各位教授和姚洋院长,让我有机会能够回到母校,回到百年讲堂。
刚才姚洋院长和张维迎教授做了一个特别好的发言,因为他谈到了你们的母校,我的母校——北大是谁,北大是什么人。一代一代的北大人认同,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开创地。
这里产生了严复、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蔡先生提出的办学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些人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高矮胖瘦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是民族的先驱者。
什么叫先驱者呢?当几万万同胞还生活在当下的时候,他们在思考这个民族的未来。为了自己的理想,不切实际的理想,他们甚至贡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黑暗中没有火炬,我只有燃烧自己,“我以我血荐轩辕”,哪怕他知道几万万同胞会蘸着他的血来吃馒头,这是我们北大的慈悲。
为什么需要知识分子?
这就牵扯到知识分子存在的必要性。
人类为什么需要知识分子?刚才张维迎教授做了一个特别好的阐述: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除了要考虑这个民族的过去、当下,最重要的是考虑未来。
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眼睛也像探照灯一样,要照亮这个民族的未来。如果这些探照灯全部都熄灭了,这个民族的前方是黑暗的。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这个民族会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我们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鲁迅先生在北大讲过话。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三个人:一个是我们的父亲阿Q。阿Q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最大的特点就是没老婆,出门就挨打。出门挨打不叫受欺负,但是你的智商被欺负了而不自知,你又是我们的父亲,我们就跟着这个父亲受欺负。
他还塑造了一个特别好的母亲的形象,就是祥林嫂。祥林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没丈夫。一个孩子还被老虎吃了,她一辈子的工作要把她的悲剧讲成喜剧。
另外鲁迅先生还塑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是孔乙己。孔乙己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腿被打断了。如果知识分子的腿被打断了,他看到的远处,比平常人还要近。那这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出现像姚洋院长讲的这个民族的现状,一点都不奇怪。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应该是我们北大人要捍卫的这个民族的生命。
所以大家应该知道,我们的母校是谁,我们的老师是谁。我觉得我今天听到的姚院长和张教授的发言,是最有质量的临别嘱托。
这个民族最缺什么?
另外大家毕业以后是从一所大学到另外一所大学,从一本书到另外一本书,我觉得大家最需要知道的就是这个民族最缺什么。
这个民族不缺人,不缺钱。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最有钱,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最欺负人的。如果14个人有10块钱,另外两个人有9块钱,以我们国发院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去衡量,到底谁有钱?
我们的马路头一年修,第二年就挖开看一看;我们的大桥,很多寿命不会超过30年。一下雨,我们的城市就淹了。
到底缺什么?我们民族最缺的是远见。远见对我们这个民族如大旱之望云霓,如雾霾之望大风。
大家开始在另外一个大学起步的时候,有两句话你千万不要相信:一个是“世界上是不可以投机的”,千万别信,世界是可以投机的;另外一句话,“世界上是没有近路可走的”,这句话不成立,世界上是有近路可走的。
投机分子走近路,因此成功的人起码占80%,但主要的区别是:他们得到的利益只是对于他们自己,是你做这些事情,只对你自己好。
刚才张维迎教授列举了好多的数字、民族之间的对比,他讲的话希望你们牢记:要做笨人。这个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最缺的就是笨人。
我的两个好导师
我在北大有很多特别好的导师,我在另外一个学校也有两个特别好的导师:
一个是我的外祖母。我外祖母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她不识字,1900年出生,1995年去世,活了95年。她在方圆几十里都是个明星,如果她要演电影就是安吉丽娜·朱莉,如果踢足球就是梅西,如果打篮球就是杜兰特,如果跑百米就是博尔特。但是她一辈子都在这里。
她的个子只有一米五六。我们黄河边三里路长的麦趟子,她割麦子是速度最快的,当她把麦子从这头割到那头的时候,一米七八的大汉也比不过她。
当她晚年的时候,我跟她有一次炉边谈话,我说你为什么割得比别人快?她说我割得不比任何人快,只是三里路长的麦堂子,我只要扎下腰,从来不直腰。因为你想直1次腰的时候,你就会想直第10次、第200次,我无非是在别人直腰的时候割得比别人更快一点。
我有个舅舅,是一个木匠,他小时候种过天花,脸上有一些麻子,所以大家都叫他刘麻子。刘麻子做的箱子在周围40里卖得最好,所以渐渐我们周边就没有木匠了,就剩刘麻子一个人了。所有的木匠说刘麻子这个人毒,所有的顾客都说他做的箱子柜子特别好。
他晚年的时候我跟他有一个炉边谈话。我说:你的同行说你毒,你的顾客说你好,你到底是什么人?
他说别人说你毒、说你好,并不能使你成为一个好木匠,唯一使我能成为好木匠的是:
别人打一个箱子花三天时间,我花六天时间,我比他做得更好;但你只花六天时间还不是一个好的木匠,我是打心眼里喜欢做木匠,我特别喜欢闻做木匠活刨出来的刨子花的味道;不过只是喜欢做木匠活,还是当不好木匠。有时候我当木匠的时候会有恍惚的时候,就是当我看到一棵树,我看到如果它是一个松木,是一个柏木,是楠木,这要是给哪家姑娘出嫁的时候打个箱子该多好;如果它是一棵杨树,杨树是最不成材的,只能打个小板凳。
我觉得他已经到达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境界,他虽然不是北大哲学系的,但是他达到了哲学系毕业的水平。
我开车路过我们民族的马路,我们民族的马路两边基本上大家会看到都是杨树。为什么?因为杨树长得快。但是你要到其他的国家,像欧洲、北美其他的发达国家,路两旁全是松树、椴树、楠树、橡树、白蜡,树的质量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心态。
所以最后我送在座的师妹和师弟两句话:一句是种树要种松树,做人要做刘麻子;(另一句是)举起你们手里的探照灯,照亮我外祖母没功夫直腰的麦田。
北大校长林建华在2017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与刘震云的演讲如出一辙。
林校长指出,之于一个人,品格是其最宝贵的财富;之于一所大学,文化是其最宝贵的财富;而之于一个国家,年轻人的价值观则是其最宝贵的财富。他认为“人的价值观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随时随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善恶的分界线,在每个人的内心”。
他希望北大人宁可吃亏也要坚守价值判断和原则底线,因为人生好似一场没有裁判的马拉松,贵在自律,不必汲汲于一时的速度,“每一步,都算数”,重要的是走好每一步。他回顾了一百多年来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国家和民族命运奋斗抗争的一代代北大人,并希冀毕业生们坚持“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谦逊感恩,勇于担当,深深笃行,勇敢践行。
编辑整理于2021年6月23日晚
星期三
农历辛丑年五月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