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系列】《寻美记》读后感怀

(2021-04-20 00:40:08)

《寻美记》读后感怀

【随笔系列】《寻美记》读后感怀

第一次看到并记住熊培云这个名字,缘于经常翻阅的杂志《南风窗》,当时熊培云老师是该杂志的特约评论员,后来担任驻欧记者,几年来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他的《思想国》、《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个社会会好吗》、《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追故乡的人》、《慈悲与玫瑰》等作品,又在前不久网购了他的新作《寻美记》。

【随笔系列】《寻美记》读后感怀

这是一次“小路朝天”的精神之旅。漫无目的的穿行,无远弗届的游思,以及随时切换的交谈与场景,使《寻美记》更像一部文字版的公路电影。作者相信不完美的人类注定不会拥有完美的乌托邦,而入世之希望就在于新世界可以成长于种种破碎的现实或者不完美。在写作方法上,本书延续了作者“坐得住书斋,下得了田野”的风格,诗意与沉思得以在时空交错中不断呈现!

漫无目的的徒步让作者透过日常生活触到一座座城市的灵魂,听到它的喘息。熊培云在本书里注重时空的穿梭呈现:空间上,以美国的十几座城市为主要线索;时间上,既有对美国重大事件的历史性回顾,又有作者在美观察时的现场所感,更有几年后作者回到书斋对此前诸多观察的沉淀与反思。 作者在生活现场与历史纵深间不断切换视角,将2012和2016年两次美国大选以左右之争这条主线贯穿打通。“人性的幽暗”与“理性的利己主义”这两个核心议题散落在全书的各个章节,不但写出了美国社会“乌托邦”与“现实主义”这两种特征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转化的一面,也写出了人性与制度相互纠缠互为因果的一面。

【随笔系列】《寻美记》读后感怀

【随笔系列】《寻美记》读后感怀

【随笔系列】《寻美记》读后感怀

【随笔系列】《寻美记》读后感怀

读了序言上写的“一边叹息,一边寻找”、以及“除了人别无身份,除了美一无所知”等语句,让人领悟出一个瑀瑀独行者几十年追梦路上的忧伤、无奈、欢喜、收获和希望!从杂志《南风窗》上第一次品读熊培云的文章开始,我就不可救药般的爱上了他的文笔。每每读他的作品,总觉得他的书中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还夹杂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力感,而这种无力感似乎也传染给了我,让我也觉得自己很无力。也许我的出身和他相似,贫寒的农家,让我们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却又不甘于自己的出身,总想逃离那个深爱而又闭塞的乡村,于是就拼命读书,以此滋养那个既懵懂无知又有些叛逆的灵魂。数不清有多少个盛夏的夜晚,我和父亲纳凉时,坐在麦场上望着深邃的夜空,我一次次在心底问自己,天边的另外一半是什么样子的,同时也在想,是不是有无数个孩子在地球那边也问着同样的问题。熊培云当年也和我一样满脑子想的都是外面未知的世界。因为有许多相似的成长经历,所以我对熊培云的作品爱不释手,总想一口气读完,因为我也有的痛,被他完全、精准地诠释出来了,让我自己也有点终于能宣泄出来的快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爱不释手的另一个原因,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在此意义上,一个人信仰某种宗教,不在于他对神投诚,……而在于他可以通过外在的神(即使只是一个幻影)来呼召内在的神,这样的呼召才有意义”,而读作者的文字,就是一种用外神呼召内在的神的过程,内在的神被呼召之后,便能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了,比如遇到的逆境,在读到这句之后就完全坦然了——“假如没有逆境——包括无聊至极的琐碎、淬炼灵魂的痛苦以及刻骨铭心的抉择之困,一个人的成就最后难免沦为精致的平庸”。

还有一句非常贴心的安慰——“我们总是做得不如自己想象的好,并且常常为此追悔莫及。一个更大的真相是,那种倦怠与漫不经心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写此句时,我刚经历了一场越野跑的退赛,原本一次50公里的比赛,最后因身体不适只完成了20公里后退赛,那种无力感原本真是让人揪心不已。所以,“人心需要慰藉,且无所谓深刻与浅薄,没有谁可以代替别人去感受或跨越一时一地的艰难”。

从此书中得到的最大的安心,莫过于信任自己的命运:“有时候完全不顾命运将我带到哪里,只当命运就是我的方向。毕竟命运见多识广,比我更了解这个世界,会带我去意想不到的地方”。

以上很多类似的语句,都时而不时地触及我灵魂深处最敏感的部位,让我感同身受,甚至泪洒衣襟。

每天忙于工作和家务,接送孩子,辅导功课,家里、单位、父母住处来回奔跑。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只好利用送孩子上课外班于车上等候或是忙完家务的间隙翻阅几页随身携带的书。今年二月底网购的这本《寻美记》,直到今天才粗略读完。我喜欢边读边勾画、做批注,因此读得较慢。熊培云辞去记者一职后旅居法国八年,边游历边求学,归来后任南开大学教授,尽管他的文字透着淡淡的忧伤,但是富有哲理和诗意,总是能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七年多来,我网购了他的绝大多数作品,能在忙碌的日子里见缝插针品读有灵魂的生命带给我们的精神盛宴,实为平生幸事!

2021年4月18日

星期天

农历辛丑年三月初七草就

【随笔系列】《寻美记》读后感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