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话题】改变从阅读开始

标签:
劝学教子方法 |
分类: 随笔系列 |
http://sucimg.itc.cn/sblog/o47e9af38aa80353125d269692df4f71f
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家长朋友们:
晚上好!
首先,在做自我介绍之前我想说的是“感恩遇见”。
昨天晚上我和十余年没有见面的邻居一家再次见面,晚上在一起小酌了几杯,回到家接近12点了。孩子睡下之后,我走进书房打开电脑,整理一下今晚要说的话题。不得不承认,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遇见。无论是谁,这一生的遇见都是一种缘分,我们都要感恩,都要珍惜。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比如我当年和我的邻居虽然在一起机会不多,但都属于性情中人,颇为投缘。十年后再次相见,一如往昔一样亲切。我一直觉得每一次遇见,都是一个心愿,也许,前世有未了的情缘,所以,此生才能得以见面,所有的遇见,皆是因为相欠。其实,生命本是一场大的遇合,在洲渚的风草间遇见关关雎鸠,于是便有了爱。牛郎遇见织女,便留下了一场感天动地的爱情,和年年夏夜,在星空中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话。
难道不是吗?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刹那的相遇,一旦相遇,人生从此不再一样。求学路上,遇见了一个给予你人生和生命航标的良师,让你终生难忘;爱情路上,你遇见了一个让彼此梦回千转似曾相识心灵相通的伴侣,于是我们缠缠绵绵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事业上,我们遇见一个知遇赏识的上司,于是平凡的工作便成了人生伟大的事业。缘于生命历程里一个个不可知的姻缘机遇,让我们因为对教育、对文字、对艺术或对一种爱好的痴迷,而彼此心生敬意,于是,又有了新的朋友或者知己,哪怕隔着千山万水也会互致问候,互诉心声。远在湖北的刘文帅老师(疯狂英语教育总监)、广州的黄先捷老师(托福雅思辅导名师)、新东方上海分校校长邱政政老师、杭州市的郭竞老师(David)、北京的马老师、包头市的于庭老师,湖北常德的袁光平老师,苏州市的刘延豹兄长,潍坊地区的李志亭老师,在喀什地区的滕州支教教师徐学良兄弟,本市一起宣扬国学的庞亚萍老师、董梅校长、窦云老师,最近一段日子又认识了家庭指导师王玥涵老师和孟昭宇老师,品读他们的文字,聆听他们的声音,让我受益良多。所以,我们要感谢命运,感谢这些若有若失的遇见,我们努力去珍惜,别让缘分从身边悄然失去。
任何一个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都有他之所以遇见你的使命和牵绊,重逢一场,是为了给你的人生带来些什么。
所以每一份遇见都是难能可贵,都值得铭记,值得感恩。
未来的日子里,学会以感恩之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恩每一场恰逢其时的相遇。
http://sucimg.itc.cn/sblog/ofbee5d4ea04fc552d04f326ab06d6921
在诉说感恩话语的最后,我要感谢克拉玛依市的一位网友李柯贤女士拉我进了这个“德智亲子成长营”,我才有缘认识了群主王玥涵老师。王老师在本周二问我有没有时间以微课堂的形式讲讲和家庭教育有关的心得体会。我深思熟虑了一下,选择了《改变从阅读开始》这个题目,这也是我第一次讲述这样的话题。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自己,我本名丁寻舫,网名“萤火虫丁易(改变从阅读开始)”为何取这个网名,我放在最后谈这个话题。
我是本市一所中学的英语教师,虽然目前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了教学一线,但是我每天坚持学习英语,没有间断过一天。其次我是网上的一名义工。缘于对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的仰慕,我在2012年的暑假里加入了朱老师创办的新阅读研究所读者群,并成为其中的一名普通义工,这样的义工像萤火虫一样遍及全国。令人倍感钦佩的朱永新先生创办新阅读研究所的唯一目的是倡导家庭共读,宣扬全民阅读之风!
于是我在加入这个读者群整整五年后,在2017年的暑假七月中旬建了一个公益读书群“学英语读古文养心智读书群”,主旨是倡导家庭共读,亲子阅读!目前这个群已经满500人了,于是我又建立了一个小群,100人左右。
我愿意和爱好写作和喜欢阅读的人交朋友,毫无功利性。估计这类人都和我一样喜欢逛书店。因为要准备今天的微讲座,我昨晚再次浏览了昔日写的一篇博文《“世界读书日”和您相约在伴读书店一起品读好书》,心情一下子有点失落。这所2017年4月15日正式开业独具一格的书屋在经营了六个月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不幸夭折了”。在开业庆典之前,平时喜欢购书、看书的我日思夜想字斟句酌,写了好几篇博文宣传这家温馨典雅的伴读书店,追求理想主义的我曾把它描绘成克拉玛依市民驻足停留、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尽管我不是书店的运营者,但是我对她却蕴藏着很深的感情,从装修之日起,我就满怀信心的期待着它的开业大吉之日,并时常在心底默默的祈祷,愿这家书店的业绩能蒸蒸日上,红红火火,愿越来越多的市民能够知晓宣传和光顾这家颇具一格的书屋。但是世间的万事万物往往事与愿违,它没有尽如我们心中所期盼的那样,出现读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场面。它的夭折,令我在心底深深的扼腕痛惜之余,多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或重或淡的忧伤。
自从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登上三尺讲台工作以来,已经是第24个年头,昔日的这座油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放眼望去,高楼林立,到处都是绿草如茵,穿城河碧波荡漾,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可是喜欢逛书店的我却发现这座城市的书店越来越少,诸如棋牌室、健身房、网吧之类的游乐场所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十多年以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原本淳朴无华的内心开始变得焦躁不安,感觉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供享受的东西极其繁多,可我们的各种欲望也越来越大,似乎永不知足。正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时代如此纷繁复杂,终日忙碌的我们有时需要放慢匆匆前行的脚步,抚慰一下我们浮躁的内心。记得西方电影《罗马假日》里有一句经典台词,
http://sucimg.itc.cn/sblog/j8acba372b08feb881d548c91976c0f2f
下面切入正题,我从自己成长的经历来谈谈阅读(山东鲁南方言是“念书”或者“看书”,不叫“读书”)
一、孩子的阅读习惯必须从小培养,越早越好。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因为出生于偏僻的乡村,教育资源匮乏,教育环境也不好,我在体育音乐和美术方面没有任何细胞。但是自小深受父亲的影响,他虽然是一位地道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是一到农闲时节或者阴雨连绵之日,就喜欢到处借书看。家里几本泛黄缺页、祖上留下来的几本书都被父亲翻破了,印象中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上)还有几本毛笔小楷手抄的用《易经》算命和看风水方面的书,里面是我看不懂的八卦图等,都是清朝末年的绣像石刻本。父亲就在我四五岁时开始教我认字,背诵这些朗朗上口的祖辈用过的识字课本。那时我因为调皮贪玩,根本坐不住,能背诵下来的内容不到一半。父亲为了解闷,步行从十里八乡借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杨家将》、《呼家将》、《济公传》、《施工案》、《彭公案》等章回体小说和《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等,以及满篇都是狐仙鬼怪的《聊斋志异》,而且是百读不厌,尤其是在天寒地冻的隆冬时节,围着火盆,舍不得点煤油灯,父亲就借着火的微光看书,看到动人的章节就讲给我听,那种感觉今天回想起来就像《围炉夜话》里所描述的那种境界,极富有诗意。曾记得当年父亲一边围着火炉读书,一边咂摸着杯里的酒,半醒半醉之时对我说过一些含糊不清的话语,意思大概就是对于识字的人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读书,对于读书的农人来说,最好的读书时光莫过于农闲时节冬季的夜晚,万籁俱寂,围着火盆,如果窗外再添一点凄厉的风声或者漫天飞舞的雪花,边把盏品酒,边读三国水浒,更是觉得别有一番滋味,恍如仙境。而这些都是几近四十年前的事了,今天回想起来心中似乎还荡漾着一层暖意,我想那个年代很多耕读世家的家风也许就是这样传承下去的吧。正是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顽皮的我慢慢被书本所吸引,跟着父亲读完了能借到的所有评书。
行文至此,真的要感谢父亲,是他让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我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靠读书离开乡村的孩子之一。从小就觉得我的祖辈都是读书人,我要超过他们,把读书的种子传下去,当年乡村里那些耳熟能详的对联”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和”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诸多语句就是过去的岁月里对家风进行传承的写照。
所以,阅读的良好习惯必须靠家长言传身教去推动。我根据自己对读书方面的认识,在孩子出生前就购买了大量的绘本、旧式连环画和国学启蒙读物,见缝插针的读给孩子听,因此他的口齿比较清楚、记忆东西也快,我觉得和及早阅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开始买书是在大学时代,从牙缝里省出几个铜板积攒起来几个月买上一本书,到我1996年大学毕业来到克拉玛依时已经有200多本书了,这不算大学里的教材。拿上第一个月的薪水,我就直奔大十字地段的老新华书店,买下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莎士比亚全集》和《傅雷译文集》以及部分工具书。买的最贵的一套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竖排版《二十四史》(平装本),这是我2010年9月去澳洲学习之前,在北京等签证时逗留一周时买的,当时连同旧式连环画,一共买了接近7000元的书,接近三个月的工资。其次是2018年4月23日世界读书节前夕半价购买了繁体竖排版的《钱穆全集》37卷,花了1800元。今年4月份,托同事给孩子买了1300元的英文原版绘本,借以给他做好英语的启蒙。2012年家里装修时跑遍家具市场花费一万多元买的古色古香的五米长、两米四高的书柜,里外摆了两排,已经无法摆放家里的4000多本书了,只好把书搬到父母住处。从参加工作后每晚睡前不看书就无法安睡,上下班、出差或者到乡下帮助老人翻地我都会随身携带两三本书,有了孩子,还带上孩子的童书。父亲让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我要把这种家风传给我的孩子,并希望他能代代相传。
http://sucimg.itc.cn/sblog/o034276a5aa622f6b62604c762bf8634c
二、孩子阅读一定要有选择性,读经典,读名著。
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远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经典就是那些常读常新,能够不断给我们心灵带来启示和震撼,能够伴随我们整个人生的伟大作品。经典,魅力无穷,力量巨大,它能够穿越历史的烟尘,在完全不同的时空里散发出令人炫目的光辉。
然而,经典在穿越不同历史阶段中,会遭遇一些批判,甚至冷遇,但是经典的魅力并没有因为一度的蒙尘而减损分毫,反而在今天折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也是我们奋斗不息的内驱力。文化薪火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手里,任重而道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让我们在经典的怀抱里重新认识自己,找到力量。
我个人认为,对于一岁的孩子宝爸宝妈们就可以从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开始,慢慢再读《千家诗》《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增广贤文》《诗经》《周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礼记》《楚辞》等书籍,给孩子灌耳音了,一定要相信坚持的力量。我对孩子的启蒙有点晚了,三岁才开始。我每天开车接送他去幼儿园,必须带上一两本书,一上车,我就开始背诵以上书籍中的语句,高中语文课本里的《琵琶行并序》八百字左右,他听了半个多月,已经能够声情并茂地背诵下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以及《长恨歌》中的部分语段。
除了读名著之外,还可以选择流行的知名度高的绘本和我国的旧式连环画。
绘本方面的书欧美和日本的相对成熟些,比如我儿子最爱读的《父与子》以及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在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他自称为谢尔比叔叔(Uncle Shelby)他的绘本《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爱心树》等作品被儿子反复阅读。鉴于时间关系这方面的书我不再一一列举。
http://sucimg.itc.cn/sblog/o7c201ad429d44b9f13d11292030e2180
三、改变从阅读开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这是我在2015年暑假里购买的朱永新先生的力作《我的阅读观》里面的观点。在《我的阅读观》里,他从五个方面讲述了新教育的阅读观。他提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改变,从阅读开始”等观点,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朱永新先生是近年来推广阅读的“第一人”,多年来笔耕不辍,写书读书,不但出版教育文集、坚持写教育随笔,与读者分享教育理念,同时为其他学者和一线老师出版的著作撰写了大量序言。
他提到过如果大家能认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个论点值得我们推敲学习:对人类,阅读是一种生命本体的互相映照。对教育,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对社会,阅读是一种消弥不公的改良工具。对生命,阅读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
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接受过多年教育的我们很少认真思考:每个人的精神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个体精神成长的历程是怎样的?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
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一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要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
人类精神的阶梯就这样随着重复阅读不断延伸。如果没有这样的重复,人类的精神就会退化,就会衰落。没有阅读,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可能还远不如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们,甚至还不如更早以前的历史阶段。
我工作24年以来一直推崇纸质书籍阅读而不是网络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卷里。尽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在离线状态。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很难获得,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进化而言,对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每一个人的智慧汇总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骨相,这句话好像是曾国藩老先生说的。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觉得自己得到很多启迪,相信”德智亲子成长营“里的家长们听了王老师等诸位老师的讲座,一定有这个感受吧?人的相貌基于遗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从容,而气象万千。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人的生命长度有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后天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欣赏无限的美景,体验精彩人生。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但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我们的人生梦想。
因此,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对于王玥涵老师的亲子教育课程我自己听课结束后,我还推荐给亲友,我的三妹丁萍基本能够认真去听一遍,信息化教育对于阅读有促进作用,我们可以用不同形式的阅读去发现,我们还需在阅读中多思考,相信一定会受益很多。
http://sucimg.itc.cn/sblog/ja0475437379443219001dabd014aca4e
http://sucimg.itc.cn/sblog/jd738a912ec432e4f5492bb1190f893ce
http://sucimg.itc.cn/sblog/j7489d3bee87fe61e72c352f1de2b0af0
http://sucimg.itc.cn/sblog/j371a390cb01578f708757694c5da454e
四、对于孩子而言,阅读的手段要注意多样化和趣味性。
一是真正有效的亲子共读,暑假参加公益读书群的打卡活动,虽然每日诵读简单的诗歌,但对于亲子共同完成诵读,分享特别重要。
二是童书怎么样战胜电视,
三是是用图书来关注心灵,大量阅读的孩子,的确是不用担心成绩的。
于童年的阅读,格林讲过一段话:或许童年的图书才会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候所有的书都是寓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种。他还说,一个人
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阅读?当然是有益身心的阅读、深阅读,有品质的阅读、自主的阅读、立体的阅读,优雅的阅读、生命价值选择的阅读,精读、慢读。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们主张的阅读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
作为师者,对于书就是领读者,而领读者首先应该是读者,一个有着较高阅读趣味和阅读能力的人。一个人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较高的趣味能力是在疯狂阅读中实现的。阅读未必改变命运,却可以改变我们的认知。有句话我很喜欢:"我一个人无法改变世界,但我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我想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的改变,因为改变从阅读开始。教育的真正变化要依靠阅读,要依靠教师的成长,但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更要依靠父母的改变和成长。父母放下手机或者少玩手机,拿起书本,就是一种大的改变。
http://sucimg.itc.cn/sblog/oca9355287f20699fc608f24359c27a0e
五、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我的父亲常说,家庭条件再不济,也要为儿孙放置一张书桌,一盏明亮的灯,备几本字典、一套四书五经哪怕是残缺不全,也要整齐有序的摆放在案头,因为这象征着一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的希望。一个人要想活得有品位,一个家庭要想有奔头,为了从长计议,就必须劝勉孩子努力向善勤于读书。再苦再累再穷再难,都不能放弃读书。英国作家王尔德先生曾说过,“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而灵魂的塑造除了来自家风的熏陶就是依靠书籍的浸染。读书让人拥有富足的内心,这是千金不换的财富。读书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只有在我们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才能切身体会到。由此所带来的家风的变化也许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我想这一切都要依靠那双推动摇篮的手才能完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该带动全家一起读书,进而改变我们的气质、骨相、家庭乃至整个民族的未来。
读书可以教人达观阅世明理,愿终身阅读的理念和与人为善的修养能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植入每个孩子的内心。唯有如此,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振兴才有实现的希望。
初稿于2015年4月15日 农历丁酉年三月十九日晚
再次整理编辑于2020年7月17日晚
http://sucimg.itc.cn/sblog/o01e64a59fe1094aaf3e955cc91885e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