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人轶事】鲁迅嫉恶如仇的性格是幼年的辛酸使然

(2020-07-11 02:10:51)

【名人轶事】鲁迅嫉恶如仇的性格是幼年的辛酸使然

文章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名人轶事】鲁迅嫉恶如仇的性格是幼年的辛酸使然

上图为鲁迅

鲁迅其人,我们并不陌生,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提起鲁迅的性格,自然会想到刚烈、奔驰的猛士、嫉恶如仇......

似乎鲁迅生来便是一位极其刚烈,嫉恶如仇的斗士。

鲁迅是旧时代的战士,将旧社会的人性丑恶一层层扒开。

但其实,鲁迅不断地谩骂国人,甚至言道: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

这不光是鲁迅关心国家前途的事,更与鲁迅童年的经历有关。

旧社会的丑恶,鲁迅在童年时代就已经领教过了。

【名人轶事】鲁迅嫉恶如仇的性格是幼年的辛酸使然

上图为鲁迅

1881年,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大家族家中,家中颇为富裕,祖父周福清在朝廷做官,父亲周伯宜是秀才,鲁迅从小便是公子哥。

在《朝花夕拾》中著名的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社戏》中可以看出,鲁迅小时候相比当时旧时代战乱与饥荒频发的晚清平常百姓的孩子来说,是衣食无忧,欢快的。

在别人眼里,是“迅哥儿”,“迅哥儿”的叫着。如在《社戏》中送罗汉豆的六一公公。

如果鲁迅的一生如此进行下去,或许鲁迅将会以一个天真的孩童度过欢快的童年,这固然是幸福的。但中国将会从此没有鲁迅。

鲁迅的童年可以分为十三岁前与十三年岁后,十三岁以前,鲁迅是一个十足的公子哥儿,而十三岁以后,他则是一个落魄门第的“乞食者”。

这一切要从鲁迅十三岁那年的七月二十七日说起:

光绪十九年三月,鲁迅之父周伯宜报名参加这年八月的举人考试,而主持这次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殷如璋正与祖父周福清同为同年(即同一年考中进士)。

周福清在得知自己的同年来当主考,于是便想打通殷如璋,让自己的儿子周伯宜高中。

【名人轶事】鲁迅嫉恶如仇的性格是幼年的辛酸使然

上图为周福清

银两、关系本一切妥当,周福清得知殷如璋的官船于七月二十七日到达苏州码头,于是带着仆人陶阿顺前去打点,此事事关重大,周福清自然不可懈怠,为避人耳目,于是派家仆代送,自己则留在船上。

本以为万事俱备,只等殷如璋的一句话,却不料事情坏在了用人上面,陶阿顺是个粗俗的佣人,刚到周家不久,是个十足的愣头青。

他为图省事,他把周福清的名帖和密封的信函一同呈递上去,而当时因船上官员吏役人来人往,殷如璋没有马上拆信,于是传话叫送信人等候。

陶阿顺在岸上等到不耐烦了,便大叫起来,惊动了船上众考官,殷如璋只好拆信,丑闻终于败露。

考场舞弊可是大案,朝廷自然不会轻饶,周福清被捕,光绪帝本欲将周福清处以死罪,后又“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经过周家人的全力营救,周福清在光绪二十八年被获准释放,他一共蹲了8年的大狱。

虽然将祖父救了出来,但周家也在这场危机中耗尽钱财,家中势力一落千丈。而父亲周伯宜也因此事郁郁不乐,喜怒无常,最终患病。(这在鲁迅《父亲的病》中有述。)

当人们经历大难后渴望宁静时,却往往祸不单行。

营救祖父已经让周家荡尽家财,此后周家的生活条件大为下降,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父亲的病。

周伯宜患上了肺结核,在《父亲的病》中,周家请遍了医生,当时不仅西医对于肺结核没有办法,即便是传统的中医对其也束手无策。加之周家贫困,周伯宜的病一拖再拖,愈加严重。

无奈周伯宜只好找名医何廉臣看病,何廉臣之后看治不好,便推荐给陈莲河。

【名人轶事】鲁迅嫉恶如仇的性格是幼年的辛酸使然

上图为周伯宜

于是,小镇经常看见这一幕,年幼的鲁迅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在药店和当铺两头来回奔跑,古怪的方子、高深的医生,这些都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经周折,父亲周伯宜还是因为病重不治而身亡。

而后鲁迅对中医和庸医产生了极其的厌恶,认为“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

父亲死后,家境迅速败落。鲁迅有四个兄妹,他又是长子,因此他不得不与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鲁迅在父亲死后寄住在母亲娘家亲戚里,而亲戚似乎并不待见已经家道中落的周家人。

“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鲁迅在自传中写道。

乞食者!这三个冰冷刺骨的字眼深深地刺痛着小鲁迅年幼的心灵,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名人轶事】鲁迅嫉恶如仇的性格是幼年的辛酸使然

鲁迅曾感叹: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

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关怀。

但现在他家落魄了,周围人的态度立马改变,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

如此势利的社会环境中长大,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的黑暗。

人们都是用“势利眼”来看人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奴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看奴才的态度。

【名人轶事】鲁迅嫉恶如仇的性格是幼年的辛酸使然

多年之后,鲁迅曾说: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在《小杂感》中写道: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的,楼上有两人狂笑; 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鲁迅无情地针砭人们的冷漠,正如他小时候所见一般,即使是熟识不过的亲戚,也难抵御人心的寒冷。

鲁迅痛恨这势利的社会,这丑陋的社会,他称之为“非人间”!

【名人轶事】鲁迅嫉恶如仇的性格是幼年的辛酸使然

他像一个奔驰在旷野里的孤独猛士,向笼罩的黑夜嘶喊着,他要将这不人性的社会颠覆,将人们从黑夜中驱逐出来,他始终是一位战士,嫉恶如仇地向这些恶人们做斗争。

让他的童年遭遇不再发生在其他的孩子身上,“救救孩子们!”

收藏整理于2020年7月10日星期五农历庚子年五月廿

【名人轶事】鲁迅嫉恶如仇的性格是幼年的辛酸使然

【名人轶事】鲁迅嫉恶如仇的性格是幼年的辛酸使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