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杂谈: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2017-10-10 02:32:37)
标签:

文化八卦

苏东坡

洗儿诗

分类: 琴棋书画

                       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文化杂谈: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我们年轻同学们注意,对于聪明要小心。大家个个都自认聪明,谁肯承认自己是笨蛋呢?但是这个聪明就是大问题。我们常常提到,苏东坡一生受的打击很大,所以他有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他后悔自己聪明;下面两句更妙了,“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希望笨儿子一辈子平平安安有福气,功名富贵都有。苏东坡上面两句蛮好的,下面两句话他又用聪明了,希望自己的儿子又笨又有福气,不必辛苦就做到大官,一辈子又有钱又有富贵。天下有那么便宜的事吗?他不是又用聪明了吗?这个聪明就不对了。

 

实际上苏东坡这个思想啊,就是他的人生哲学。再仔细一想,苏东坡这个愿望,也都是我们自己的希望,我们个个都想这样,最好钞票源源滚进来,车子送来给我坐,那么盖高楼,分几层给我就好了。每个人都要这样,都误于聪明。

我们修道也一样,大家学佛修道打坐,都在用聪明,绝对不肯守规矩,都拿自己的意思来注解。譬如问打坐的人,什么叫定?好像没有思想就是定,每个人都这样注解,从来没有查过佛学有没有这样的话。佛经上讲一句空啊,就乱下注解,都是聪明,所以学理都没有搞通,没有用。

 

《孟子与离篓》

----------------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是说人的智慧不能平齐,姑且把它分作上、中、下三等的差别。中人以上的资质,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至于中人以下的资质,在教育方面,对他们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不妨作低一点的要求。但中人以下的人,他们的成就,又不一定永远在中人以下,只要他努力,最后的成就,和中人以上的会是一样的。这在历史上可以举很多的事例来说明的。凡当过老师的,作过领导人的,都能体会孔子这一段话是绝对正确的。

 

这是教育的道理,也是作领导人的原则。大凡领导人的时候,对部下先要认识。看他的能力若是中人以下,却把较高的任务交给他,那一定糟糕。教育的原理也是一样,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更要注意,千万不要“儿女都是自己的好”,对自己的儿女也要看情形,“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教育后代,只是希望他很努力,很平安的活下去,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分子,这是最基本的要点,并不希望他有特殊的地方。

 

人平安就是福。所以我对我的孩子们说:“你们都长大在做事,我真要感谢你们。这个话怎么讲?你们没有犯法,没有给我丢人。如果你们做了坏事,犯了法,我才不好办啊!可是你们没有,所以我很感谢你们,平安长大。”

 

像苏东坡,名气那么大,在文人学者中,他实在好运气。比苏东坡学问好的人,不是没有,可是苏东坡在宋朝,名闻国际,几个皇帝都喜欢他。当时日本、高丽派来的使臣都知道他,甚至敌国的人都知道,当时金人所派来的使臣,第一个问起的就是苏东坡和他的作品,他的文章、诗词,中外传扬。后来他在政治舞台上受到重重打击。你不要看苏东坡那么了不起,官大名气也大,可是一辈子受罪,一辈子没有好境遇,他便写了一首感慨的诗叫《洗儿诗》,说:“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我们从苏东坡这首诗上看到人生。他无限的痛苦、烦恼。所以学问好,名气大,官作高了,没痛苦吗?痛苦更多,这是我们从他这首诗了解的第一点。第二点,从这首诗看苏东坡的观点就很可笑了,试看他前两句,不但他有这个感觉,大家也有这种感觉,他说世上的人都说人聪明好,他却认为自己一辈子被聪明耽误了;第三句也蛮好的;第四句毛病又出在他太聪明了。

 

世界上哪有这种事?!生一个笨得一塌糊涂的儿子,但一辈子官做得大大的,也没有犯法,也不会倒霉。一生中又无灾无难,一直上去到高官厚禄,功名富贵样样有,这个算盘打得太如意了,哪里做得到啊!这是“聪明误我”?或是“我误聪明”呢?就人生哲学的观点来看,如果当苏东坡的老师,这一首诗前三句可打圈圈,末句不但打三个×,还要把苏东坡叫来面斥一顿:“你又打如意算盘,太聪明了!怎么不误了自己呢?”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犯跟苏东坡一样的错误。

整理自《论语别裁》《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生哲学,一个人不管在哪里做事业,欲想成功,永远是不宁的,欲享福而事业成功,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想有所建树,那是永远不能安宁的。人都想功名富贵,想成功,又想留万世之名,又最好不要劳累,这是办不到的。

 

只有苏东坡这位绝顶聪明的人,有过这样的妄想。他因为自己太聪明了,一生在政治上都遭遇到挫折,所以作了一首诗:“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他前面三句讲得蛮有道理,最后一句又吃亏了,又太聪明了,天下哪有这种事情?

 

有一个故事,一个人一生太好了,死后阎王判他还是到世间做人,可是投胎做人时要成为怎样一个人呢?阎王让他自己决定,于是他说他只希望:“千亩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个个美。父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翘起腿。”阎王听了以后,站起来说:“老兄!世间如有这种事,你做阎王我做你。”由这个故事,就了解人生,凡有所建树,一生永远都在劳累,《易经》上讲“宜建侯而不宁”,这就是开创事业的现象。

 

《庄子》上讲“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有些树木,因为太有用了,本来应该活得很久,结果是“未终其天年”,只要长高一点点,就会被砍掉,所以生命只活了一半,有时连一半也没有,就被斧头砍了,成为短命。一个好的人才也是这样,人的一生聪明能干的话,就是庄子所讲的“未终其天年而中道夭”,我们拿苏东坡的故事,以及他一生的遭遇,说明世界上能干的人有个隐患,越能干、越多才,越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糟蹋了,可能用到累得早死。这是我们须要注意的!

 

         整理自《易经杂说》《庄子諵譁》


         文化杂谈: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编辑整理于2017年9月29日 农历丁酉年八月初十


 附录部分

苏轼为何但愿孩儿愚与鲁

1、观点一

此诗用词浅显,意思也可大致明了。对此诗的真正含义,目前常见有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此诗,苏轼真的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愚、鲁,不再象他一样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一生坎坷,三起三落,多次被贬,一家永无安生之日;

一是认为此诗抒发了自己的满腔愤怒,借希望孩子无灾无难,讽刺当时愚与鲁的公卿们。不是真的想让孩子们愚钝。

苏轼为自己儿子命名,就写了自己一生的传记。  

苏轼,号东坡居士,一生唯有一个信仰——佛教;有一位不离不弃的好友——佛印。上面有答主站在解读柳永的角度、用中学语文的手法去解读苏轼,这我可是十分不认可的。  所以我想站在佛教的角度去解答一下。

      为自己不平?为仕途愤懑?为遭遇抑郁?抱歉,站在一个佛教徒的角度,去看这位千年前的老师兄,我举双手反对。 

只有认为自己做对了,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才会为自己抱怨、抒发自己不平的心态。请问苏轼认为自己之前做的都是对的?  

 

而写洗儿诗的之前十余年时间,苏轼都是在被贬谪中度过,苏过就是在期间诞生的。

过——一个文豪给自己的儿子取一个“过”的名字。为什么?

郭靖又为何给杨康的儿子取名叫过呢?一语双关。

错了就是错了,苏轼坦荡荡的告诉所有人——我儿子叫苏过,我用自己的一生铭记。

一个有胸襟的人,从来不会文过饰非。从这里也能看出,苏轼心灵非常单纯,很少有油滑、事故的成分在。

 

或许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为自己抒发过不平,但朝人抱怨的习惯,苏东坡没有。苏轼的心与佛法相应,他是个“不执着”的人,即,不会浪费时间在这些没用的地方;不执着,才能豁达处事。

 

所以,他即便被贬到海南岛,也诙谐的向后人开玩笑: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惟有一幸,无瘴也。

苏轼之所以能成为两宋三百年首屈一指的大词人,不是因为他的文笔——北宋才子如繁星,晏殊、欧阳修、晏几道、柳永、范仲淹、王安石,你能说哪个差?

而为何只有苏轼开了宋词之先河?

为何想到豪放派会首先想到苏轼? 苏轼之所以被人铭记,正式是因为他的心胸,他对生活的幽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普希金还要等着快乐的日子到来,而苏轼,是一个自己会给自己找乐子的人。

他在海南的时候,还培养了一个举人,也是海南第一个中举的人——姜唐佐。

 

东坡遇赦离琼时,赠唐佐一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对他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不久,唐佐果然中举,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只是此时苏轼早已离世)崇宁二年(1103),他在汝阳遇见苏辙,时苏东坡已去世。辙为胞兄给唐佐补足赠诗曰:“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我在高天流云著的《如果这是宋史》中看到这个故事,为苏辙流了眼泪,我想,题诗之后的那一夜,苏辙应是无眠的。

 

当然,苏轼也会鸣不平,可他表达不平的方式不是抱怨、泣诉,而是写诗、词自嘲而已。一个合格的佛家弟子,遇到烦心事不会找外面的问题,而会找自己的问题。

 因为你所遭遇的,都是因果,是自己感应而来——当年种因,今朝得果。又怨谁呢?  自嘲,伴随了苏轼的后半生。  

 

苏轼的人生只分为两个阶段——乌台诗案之前,和乌台诗案之后。  乌台诗案之前的苏轼,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口无遮拦,和我们二十出头一样,喜欢在微博乱评论,瞎愤青; 

乌台之后的苏轼,开始对曾经的轻狂反思,并在下放的时候过上了自耕自种的生活,与老百姓有了更多的接触,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苏轼真正的接地气了,这时候,他才改名叫苏东坡,真正成为一代大家。  

然后再来看这首诗。 

《洗儿》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但愿孩儿愚与鲁,

无忧无虑到公卿。 

本诗写于元丰六年,苏轼46岁,四年前发生了乌台诗案,写诗时是被贬状态。 

一个喜欢自嘲的人,写人、状物的时候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心情,而不是真的像字面意思表达的一样。 

狮子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狮子狗。

愿意生儿不如己,那儿子必然不是亲生的。

苏轼当然不愿意儿子不如自己,他最后一句话说:无灾无难到公卿。要当公卿一样的大官,要比你爹强。 

重点是:无灾无难。这并不是苏轼对朝中大臣的讽刺,这是一个父亲真诚的期望。 

你们儿子刚出生,你在写祝词的时候还想着讽刺别人?有病吧你。  

值得一提的是,一母同胞的兄弟苏辙后来果然做了宰相,如果苏轼能像苏辙一样稍微低调些,在功名上的成就绝不低于乃弟,只是,会少了很多可爱。

 

“我被聪明误一生”是苏轼的真实心理反应。 

而误苏轼的聪明,是小聪明。如果不考虑格律字数,这句话应该写成:我被自己的小聪明耽误了一辈子。

但愿生儿愚与鲁——字面上的意思并非苏轼的真实想法——谁想生个傻儿子?苏轼只是在自嘲自己,说了句反话而已。 

如果苏轼真的希望自己的儿子愚鲁,那后文“到公卿”又如何解释? 

苏轼是正牌的进士出身,而且宋朝的科举非常之严格,笨人能考上进士,然后到公卿?  这里的愚鲁,指的是“大智慧”,不是小聪明。 

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要稳重,不要像自己这样浮夸,被自己小聪明耽误咯。  

上周,一位退休的老人对我语重心长的说:一定要少说话,你看我,我就被自己话太多这毛病害了一辈子。 

和苏轼一样,这都是一种痛彻心扉的领悟。 

但我相信,人生再来一次,他们也不愿意改。 


   文化杂谈: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2、观点二

 

要说这个,可以从苏轼、苏辙兄弟的名字,以及苏轼几个儿子的名字看出一二。 

 

苏洵曾有《名二子说》一文,道尽了儿子姓名的由来: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文章大意是说: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等都有用处,但轼作为扶手的横木,好像是没有用处的。尽管这样,如果去掉横木,就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啊,我担心的是你因不会装饰自己的外表,而让别人不知道你的作用啊。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尽管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车轮印。这车轮印,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苏轼苏辙的一生,的确就是印证了苏洵的这篇文章。苏轼才华横溢,清扬脱跳,年轻时便闻名天下。后因其性格豪爽不羁,一生屡遭排挤,仕途不顺,谪贬了大半个中国,最终还是客死他乡。而苏辙虽然是弟弟,但为人谨小慎微,老成持重。尽管不像兄长般才气逼人,在仕途上却更胜一筹。元祐年间,最终官至宰相,也可算位极人臣了。苏辙晚年也曾遭受排挤,但他却总能左右逢源,安保自身,最终归隐田园,得到了善终。 

 

纵观这两兄弟平生,苏轼声名在外,木秀于林,很容易遭人嫉恨,而他又天性纯良,不懂得保护自己,不经意得罪了朝中新旧两派,在宦海中沉浮一世,令人扼腕。苏洵当初给他取名为“轼”,就是既担心儿子泯然众人,又怕他过于招摇。苏轼的字是子瞻,也反映出老苏希望他瞻前顾后。可惜苏轼这“轼”太过耀眼夺目,老苏担心的吾惧汝之不外饰,还是成真了。反观苏辙,则与老爹的希望相吻合: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苏辙处处谨遵父亲教诲,逢凶化吉,命数比起兄长还是平顺了太多。可见知子莫若父这句话实在是掺不得假。苏洵在起名的时候,就已经看透了两个儿子秉性,最终二子的结局也像他文章里所说的一样,可谓一语成谶。

 

苏轼一生漂流零落,真的就是因为他太过聪明了。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能说出自己因为聪明耽误了一生,这么装b的话的,除了苏轼这样千年一遇的天才人物,恐怕也找不出第二个了。苏轼共有过四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和苏遁。除了苏遁早夭,其余三子都顺利成人。尽管苏轼没有像老爹这样,写文章记录下给儿子起名的原因,但是我们可以尝试揣摩猜测一下他的心理:迈迨过遁,都是走之旁,迈取意跨步远行、迨意为达到,过取过去经过的意思,遁代表逃逸规避,这四个字都入仄韵,音铿然,实在算不上福荫子孙的好字。可见苏轼也深知自己坎坷一生,就是因为太过招摇。所以给孩子取名,便没有了远大的理想目标,比起建功立业,光耀门楣,苏轼更希望子孙低调内敛,用迈迨过遁之法,避开危险祸乱。

以上文字来源:知乎


          文化杂谈: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3、观点三

 

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抒发了苏轼对自己人生的不解和不平。

我的知乎回答过一个问题:如何理解 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这个问题问的是一个叫范滂的人,一辈子刚直为官,最后被诛杀的故事,赴死前他告诉自己的儿子: 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 我这一生,从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却落得了如此下场。我多希望你做个坏人,趋炎附势,随波逐流,自己开心就好,可是想想,坏事毕竟是不能做的。我又想让你做个好人,多做些善事,可是想想我这一生,又担心你重蹈覆辙,也落得我这样的下场。为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活的富足快乐、无风无浪,我却又知道正义真理不可违背。我真的是左右为难啊!

在上述那个问题中,我用极大的篇幅写了苏轼和这首诗中的孩子,因为我觉得他们两者很有相似之处,现在直接引用原答案中关于苏轼的部分。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讲讲苏轼。

苏轼一辈子活的非常坎坷,几经波折!

苏轼,绝顶聪明、惊才艳艳,可惜天妒英才,一生仕途坎坷,病痛缠身,晚年也无比凄凉。

他有四个儿子,如果你去百度的话,多半百度到的是三个,因为幼子是他晚年与王朝云的儿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苏轼的四个儿子,由大到小分别叫苏迈,苏迨,苏过,苏遁。前三个儿子都出生于乌台诗案发生前,苏遁则出生于苏轼历经波折之后的晚年。

,取自《易经》中的遁卦。

,通,意为逃避,躲闪。

《易经》曰 遯亨,遯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遯之时义大矣哉!

意思就是说,遯卦,避让为顺,说明退避可以获得顺利。阳刚正位与阴柔相应,在恰当时机退让避险。柔小则能顺利成功,说明阴柔之气逐渐萌动成长之势,退避应顺应时势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硬气了一生的人,老来得子,却取名

在苏遁满月洗三的时候,苏轼做了一首诗,大概你们是听过的: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遁,大概也是苏钝吧。

从苏迈到苏遁的转变,就是苏轼人生的投影。

谁不希望自己孩子聪明啊,但苏轼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愚鲁一些。苏轼这一生,吃尽了聪明的苦,吃尽了刚直的苦,对于自己最小的孩子,只希望他能顺势随波逐流一些,或者远离政治漩涡,遁于世外,再或者干脆愚笨一些,无忧无虑过完一生。

 

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少吃些苦头,一生顺遂。

 

以上是之前那题的回答中关于苏轼的部分。

从孩子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苏轼是真的希望这个孩子不要像自己一样,就算不至于愚鲁,也该懂得变通些。

我一向推崇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但是事实上,苏轼也愁,也愤懑,也疑惑。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大概他也会经常发出与范滂一样的疑惑,自己的人生何至于斯?

大概是太聪明的缘故吧。

一方面,他确实不想让小儿子重蹈覆辙,另一方面,自己的才能居然沦落到这个地步,而那些愚鲁的人却无灾无难,他也是不平的。

但是我不认为这首诗就是为了讥讽那些公卿,苏轼不是一个会用自己晚年才得到的儿子的洗三礼来嘲讽别人的人。用嘲讽诗来祝福自己的儿子,有几个父亲会这么做?更何况这个小儿子真的寄托了苏轼的很多祝愿,可算做是他晚年的一束光。

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名遁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

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
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
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
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
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
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
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
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
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
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
中年忝闻道,梦幻讲已详。
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
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
知迷欲自反,一恸送余伤。

我更愿意相信,苏轼怀着对自己人生坎坷的不解和不平,对自己的小儿子做出了他所能想到的最实在的祝福。

 

          文化杂谈: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4、观点四

 

《洗儿诗》之儿,是苏轼的小儿子苏遁,生于黄州,时年苏轼四十八岁,诗就是当时写的。
     
苏轼贬谪黄州,是因为乌台诗案,逮赴臺獄,欲置之死,鍛鍊久之不決(《宋史·苏轼传》)。
    
这就是苏轼写这首诗的背景,是牢骚,但不矫情。
    
当然,也只是牢骚。苏轼几个儿子日后的人生,跟这首诗的期望倒是完全南辕北辙。
《宋史·苏轼传》:軾三子:邁、迨、過,俱善為文。
    
苏迈、苏过,都有集子传世,当代人编纂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也为二人专门立了辞条。不过他们的仕途都很平常,做了县令、通判一类的地方官。早年因为父亲的缘故,吃了不少苦头。可谓既不愚亦不鲁,多灾多难,未至公卿。
    
而《洗儿诗》的当事人苏遁,不到一周岁即夭折。
  
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苏轼《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名遁,小名乾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


          文化杂谈: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5、观点五

苏洵为他的两个孩子苏轼苏辙取的名字就很精到。苏轼的是指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苏辙的是指车轮压过的痕迹,都是车上看似用处不大的部位。所以苏洵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才华太过外露招致祸端。
      
所以,苏洵还是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们愚且鲁的。然而苏轼太过聪明,太过才华外露,为人单纯而又没有心机,所以他对父亲的厚望,是没能够达成的。苏辙性格就很沉稳,比苏轼好太多。
      
这首《洗儿》作于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是为王朝云生下的孩子——苏遁所写。希望苏遁愚且鲁”“无忧无虑,不要被聪明误一生。而本就有遁逃,逃离之意,即远离政治漩涡中心,归隐之意。
      
苏轼有这个小儿子之前,已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等诸多起起伏伏,再加上1066年苏洵去世。苏轼自然希望他的小儿子不要重蹈他的覆辙,一生愚且鲁,无病无灾,无忧无虑,不要再像他一般再经历那么多宦海沉浮,这就是他身为一个父亲最大的夙愿了吧。
尽管次年苏遁早夭。


文化杂谈: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6、观点六

“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 上层统治者施行严酷之极的韩非法家霸道,下面的聪明人只能寄希望于佛老哲学,与世无争,一片虚无,难得糊涂,否则真没办法活下去。 苏轼还能不懂这个道理?

 

 秦晖先生关于周秦之变与秦汉政治哲学的论述,极为精辟地分析过这个道理。

 

7、观点七

Life becomes a lot more fun when you know that it is meaningless. Everyone is going to die, so anyone who enjoys their life has just had an extra treat. It is just a big bonus.
我觉得诗词里面也有苏轼当时的想法: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多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不像自己一样因为才情受到迫害,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度过一生啊……


            文化杂谈: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8、观点八

心若明镜 唏嘘光暗

和醇亲王奕缳的这番话差不多吧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
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财也少,产也少,后来子孙祸也少。
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财产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文化杂谈: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9、观点九 

苏轼一生,是反抗的一生,不是反抗于不同己见者,而是反抗有碍于民者。

苏轼一生所愿还是造福于民,但他做到了吗?答案是有的,只是太少了。

治一乡,福一乡民,治一郡,福一郡民。

他终极愿望是因为他的嘴,聪明而自作聪明所以未成现。

他只是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并道出他当时所感所想而已。


              文化杂谈: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编辑整理于2017929日 农历丁酉年八月初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