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流年
《乡愁》余光中亲自朗诵
邓丽君《往事只能回味》视频

一段时间以来,不知为何我变得特别容易怀旧。自从去年的11月中旬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我和老家的小学同学取得了联系,这位非常有心的女同学为了让几十年未曾相见的发小们重温昔日情谊,就建了“忆童年”微信群,让我们彼此有了音讯,甚是欣喜。尤其是11月10日那天上午,当我得知谢校长的手机号,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一离开家门我就拨通了老人的电话,在去上课的路上和老校长在电话里共叙别后之情,一直到走进上课的教室才恋恋不舍的挂掉电话。听到谢校长和同学们那熟悉的乡音,再次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或许,人最难逃离的就是乡情吧,故乡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始终挥之不去的情结。就象轻抚一具珍藏品,有温馨的回味,有岁月的感慨,亦有难以名状的依恋。

在我放下电话的那一刻,陡然之间,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童年的往事,都一股脑地呈现在眼前,一发而不可收拾,有时不觉间泪水已盈满了双眼。在我的心中,家乡南辛村是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村落。村子东面迤逦盘卧着的绵延数百里的千山山脉,草木葱郁,林深谷幽,还有生生不息的古薛河和新薛河宛如两条玉带从北向西缠绕着大半个村子,折向西南流向碧波万顷的微山湖畔,这块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给我们留下了纯真幸福的回忆和写不尽描不完的诗情画意,其间还夹杂着丝丝的酸涩和苦楚。我想凡是在这里长大的每位同学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有同样的感触吧!

追忆童年时光,最令人难忘的是过年,那时还是人民公社时代,村里没有分地,每家每户都过得比较拮据,有的人家更是凄惶,连油盐酱醋都几乎吃不起。童年时代三月不知肉味是常有的事,以至于所有的孩子们都盼望过年,一到年关,爹娘就会到刘村、柴胡店、八一、杨庄或是官桥赶集,购置年货,割上几斤猪肉,和今日习惯恰恰相反,那时买肉是挑肥拒瘦,回家炼油留着炒菜用。赶集时父母如果口袋里有闲钱不会忘记扯上几尺布,找个裁缝给孩子们做上一身新衣服。我们家里姊妹五个,都是家里的老祖母和当过裁缝的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还有那一双双千层底的布鞋。话到这里,让我不由得想起戚建波和曲波两位山东老乡合作谱写的一首唱遍大江南北的歌曲《中国娃》,最难忘其中的几句歌词“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也不掺假。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的稳哪走的正踏踏实实闯天下。最爱说的话呀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爱做的事呀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曲调优美,词也质朴,道出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和清白做人、踏实做事的品质,也或多或少的宣扬了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家国情怀以及对父母行孝为国尽忠的传统美德。还有后来1999年在春晚一炮走红的《常回家看看》,也是他们二人合作的结晶,这首歌令无数父母儿女为之动容,尤其是客居异国他乡的的游子和常年在外打拼无法回家的农民工兄弟,我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也算是他们当中的一个,每次听到这首歌都禁不住泪流满面。

在乡下的那些年月里,爹娘记日子都习惯使用阴历,即便是今天,父母还是经常问我今天腊月初几了。我也随了他们的习惯,阴阳历并用,之所以这样,缘于中国的卄四节气,对老祖先传统文化一种发自内心的敬重和推崇。去年的年底我国的卄四节气申遗成功,算是国人为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向前迈了一小步。我也因此养成了一种习惯,每次写杂感随笔之类的,总要附带上阴历的日期。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古语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民间早就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就是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在二十五日要祭灶神。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天没亮爹娘就忙着熬糖。先把洗干净的一大筐芋头(鲁南地区把地瓜称作芋头)剁开,然后放到特大号的铁锅里使劲拉风箱烀,到了一定火候,把捣碎的大麦芽掺进烀烂成糊状的芋头里,搅拌均匀后装进白布口袋里,用木质的厚厚的圆锅盖压在口袋上使劲把糖汁水一点点挤压出来放到大铁锅里继续熬,一直到日头西斜的黄昏时分糖汁才熬成糊状。随后把事先已经爆好的小米花倒进铁锅里和糖稀搅拌在一起,挤压成长长的条形,制作出鲁西南地区过年特有的一种灶糖,凉透之后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切成一片一片的,没有任何令人担忧的有害成分参杂其中,酥脆香甜,余味绵长。今日回想起来,倒不是这年糕有多么的美味,而是那种已经渐行渐远的年味让人禁不住一次次的咂摸回味。大人们在忙忙碌碌,我们小孩啥忙也帮不上,无忧无虑地在院子里、大街上来回穿梭,追逐打闹。从睁开眼的那一刻,一直到爹娘满村里呼唤着我的乳名,唤我回家吃饭、睡觉的声音,在薄暮炊烟里和乡村夜空中飘荡。

“腊月二十四,除尘扫房子”,听父辈人讲,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从这一天娘依旧赶在天亮前早早起来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屋里屋外,墙角旮旯都彻底清扫,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这几天会有一些人到家里来派卖门神或者灶神,他们基本上是鳏寡孤独的老人居多,平时没啥收入,每到年底他们就会批发一些年画、门神、灶君的画像,挨家挨户派卖,这时家家户户的主人一搬是不还价的,要多少给多少,也算是一种爱心吧,让这些无人照顾的人群能挣个零花钱开开心心的过年。偶尔还会碰到几位到门上来讨饭的人,这时父亲就会安排我拿整个煎饼或者馒头双手递给他们,目送他们远去。因为父亲小时辍学后的灾年曾孤身一人在曲阜泰安一带走乡串户乞讨过,那里的人心友善,让他终生难忘。时至今日我在街头若是遇到乞讨的两鬓斑白的老人,都会把零钱展平双手递给他们,转身离去的那一瞬间我心头涌动着的是酸楚。
年二十七八一到,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大人纷纷赶集无非就是买鱼买肉,红纸、锡箔纸、烧纸、香烛、鞭炮和各类供品,我总是不忘缠着爹娘多买几个地老鼠,摔炮和小人书等,新衣服可以不要。赶集回来的爹娘更忙了,一起忙着洗青萝卜、土豆,收拾小草鱼,剁萝卜馅、切土豆条,把新买的油倒进锅里,开始“呼呼”地拉风箱,不一会油沸腾了,把裹好面糊的土豆条放进锅里开始炸,在长筷子的摆弄下,土豆条“嗞嗞”的泛着白花,不一会黄橙橙的土豆条就熟了,我们站在一旁的小孩子闻到了香喷喷的味道早就馋涎欲滴了,拿起一个就往嘴里塞,有时烫的齿牙咧嘴。到晌午时分,肉丸子、土豆条、山药蛋、小草鱼箱炸萝卜丸子,酥地蛋条,炸小草鱼头。一般要忙上一上午。我的任务是用木戳打祭祀用的烧纸,类似于盖章子,买来的烧纸摞起来差不多有半米厚,打木戳不能使用铁锤之类的,必须用洗衣服用的木槌打,烧纸下面必须用木板垫上,以示对祖先的敬意。忙完这些,我拿上买好的红纸到会写毛笔字的先生家,请他们帮忙写春联,最常见的对联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和睦人家春永在,勤劳门第富有余”、“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居家和睦无难事,邻里同心共揽春”、 “东进金银西进宝,内添福祿外添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果家里有老人,一般都要写“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不光每扇门上要贴春联,连猪圈、鸡圈、装粮食的缸都要写上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井泉兴旺”、“满院春光”。 我的印象中三十年前的家乡民风淳朴,村民大都仁心宅厚,谁家有了困难左邻右舍都会热心相助。单凭写对联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那时家家都在忙,先生能不辞辛苦,为左邻右舍书写出一幅幅春联,一写就是几天,而且还是先生自己买墨汁。我记得我经常去任老先生家或是去后面的表兄张立明家,从来没有拿过一盒烟以示谢意,今日想起来确实有点失礼,不过那时家里确实拮据,不然以父亲的性格不会这样抠门的。就这样,每年的春联都是由我来搞定。祖母年岁大了,就坐在炉子旁边糊元宝,打开锡箔纸折叠成一定的形状,再把写春联用的一张红纸取出来,用剪刀剪成细细的穗状,用浆糊把穗状的红纸站在折叠好的锡箔纸上,等到大年初一凌晨祭祀使用。顽皮的我想帮忙却帮倒忙,祖母只好把我赶到一边玩去。
俗话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每年年二十八之前,父亲就会提上一篮子烧纸和一些供品还有一盒烟,或是装瓶酒,带我到村后的丁家林和父亲的老家给祖辈上坟,焚香、烧纸、行跪拜之礼,在此期间要向九泉之下的老人问寒问暖,寒暄几句,祝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好好享受生活,并保佑子孙后代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或者有点出息。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我离开山东老家,年年如是。父母被我接到我身边后的六七年以来,每到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和春节之前,父亲都会安排我和母亲到住所的西南方向的十字路口给老家的先人焚香烧纸磕头,从未间断过。

到了年三十的早上,我早早自觉起床,帮祖母打好半锅浆糊,把旧对联用水浸湿,全部撕掉,弄不掉就用炒菜的铁铲刮干净。把一幅幅对联齐整的张贴完毕之后,所有的对联我都能一字不落的背诵下来,年初一下午或者年初二父亲还要让我把拜年时看到的对联一个字一个字默写下来,想不起来的他就给我补充,记在一张黑尔巴胡的装水泥的牛皮纸上,这张纸被我保存了好几年。我也因此在入学前认识了几百个汉字,时至今日我每每回想起此类往事,都由衷的感谢父亲,用这种方法教我识了不少汉字,了解了不少民间的风俗以及过年的讲究和忌讳。因为齐鲁大地乃孔孟之乡,礼数最重,也最为繁琐。也许我这个农家子弟对天地的敬畏之心就这样在那种颇为讲究的氛围中和父亲的一言一行的潜移默化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吧,使我从小就懂得在天地人三界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在主宰着这个世界。这种力量究竟是什么?也许它空灵无物,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虚空,玄而又玄,但是它又无处不在,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言外之意,就是凡事,人在做,天在看。这里的神明,就是我们要敬奉和信仰的力量所在,这是否和老子所说的“道”一样,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违背这个所谓的“道”,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得到报应。这绝对不是迷信,而是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一种民俗,是一种道义,一种操守。如今,社会在飞速的发展,这些传统的习俗已经渐渐远去,我不知这值得庆幸呢抑或是一种悲哀,当今国民的精神在极度的萎缩,和这些有没有关系呢?这些传统的民俗和民风是应带摒弃还是应该传承,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许不在我的考量范围之内,我只是在心底有一种淡淡的忧虑而已。

贴完对联,父亲就开始用一张黄裱纸写过年供奉的排位,中间竖写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两旁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先把两根胡萝卜切成一样高,然后用筷子把两根胡萝卜连在一起,最后把黄裱纸的两边用浆糊固定在筷子上,放在堂屋八仙桌正中间的位置。另外一张是敬奉灶君的,上写着“灶君之神位”,两边还是“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贴在厨房灶台旁边的墙壁上。
(未完)
匆匆草就于2017年1月25日 农历丙申年腊月卄八日晚
【精选博文】
世界上最美的路是回家的路
余光中的乡愁情结
《乡愁》余光中亲自朗诵
人生识字忧患始
丁酉年除夕感怀
仲秋时节惹乡愁
读王开东先生《不能为人,何以为人师》有感
寒衣之日,遥祭祖先
戊戌年清明前夕扫墓感怀
仲秋时节惹乡愁
童年记事:卖槐米
童年记事:耩麦
感念师恩
追忆逝水流年(上)
谷雨之日再回乡下
鲁南农村30年前的割麦图,那时的生活竟这样美好
立秋前夕回乡感怀
父亲节感怀
重读家书
好好做人,好好劳动,好好读书——致外甥李硕之四
夜读人间世
再次品读王鼎钧先生力作
《南渡北归》(全新套装三卷本无删减)
鲜衣怒马少年时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做读书一族倡议书
一个伟大母亲的育儿启示——记胡适的母亲冯顺弟
杂感随笔:观看中国诗词大会雷海为夺冠感怀
品读好书:《西南联大行思录》
教师: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