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摘记 苏轼《与二郎侄》

(2016-12-25 20:57:09)
标签:

读书摘记

名人家书

苏轼家书

情感

教子

分类: 伦理情感

                        北宋 苏轼《与二郎侄》

作者:刘枫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和讯读书

  二郎侄:得书知安,并议论可喜,书字亦进。文字亦若无难处,只有一事与汝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是此样,何不取旧时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只书学亦然,善思吾言。

【创作背景】
  有一副对联满有意思:“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羡四君。”其中“三苏”,也就是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三人了。其中苏轼的成就最高,在诗、词、文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而苏洵、苏辙长于书策散文。三人皆入“唐宋八大家”。“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三袁”则是明代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的并称。他们都是“公安派”代表作家。这其中,三苏和三曹,真是颇有相似之处,算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吧。其他“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三书的合称;“三乐”指三种乐事。《孟子R26;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史书的合称。因这四部书列在二十四史的前四部,也称“前四史”;“四库”指《四库全书》,因其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称为“四库”;“四孟”指夏历四季第一个月的总称。即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四美”指四种美好的事物。此处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君”指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四人。也称为“战国四公子”。另外,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苏轼天纵奇才,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词一扫晚唐五代词风,开创了豪放词派,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的书法,长于行、楷,自成一家,黄庭坚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为第一。”他善画墨竹及古木怪石,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苏轼诗、文、词、书、画无一不精,是难得的通才。

  大才子从政往往多坎坷,苏轼这样才华冠绝一时,性情磊落潇洒的人从政,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坦途可走。有这么一个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这个朝云生得一双慧眼,把个苏东坡的不合时宜一眼看透。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一下他的从政经历:嘉元年(1056),苏轼二十岁出川赴京,翌年,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嘉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三年后调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元丰二年(1079),因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神宗元丰七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不久,升翰林学士。后调任杭州太守。苏轼在杭州疏浚西湖,还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元六年,被召回朝,不久又外放颍州。元八年(1093)苏轼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可以看到苏轼上上下下反反复复似乎就没有消停过,甚至还坐了100多天大牢。他的不合时宜处处体现,他先是跟保守派站在一起大肆抨击王安石的变法,因此先贬湖州,后坐牢狱,待到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诏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高风亮节,绝不利用这个?会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王安石:“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保守派复辟后,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但与保守派同一战壕反对新法的苏轼,这时候不合时宜的毛病又犯了,他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洲。就这样,到头来弄得两头不落好。

  苏轼待人以诚,总是从人生、人类的大视野看人,绝无门派私见,也不因一己好恶品评人物,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高俅曾在苏轼门下当差,时间不长,苏轼便把他推荐给了当朝驸马,以至高俅后来有机会飞黄腾达。《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苏轼和高俅在政见、为人上大相径庭,但高俅最后出手相援,使得苏家后人能够重振家门,想也是由于感佩苏轼“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宽阔襟怀吧。

  苏轼重情。发妻王弗,16岁嫁给苏轼,她知书达理,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每有疏失,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事后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十年后,苏轼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R26;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小苏轼十一岁,生性温柔,伴随苏轼生活了25年,与苏轼同甘共苦,给了困境中的苏轼无限的慰藉。王闰之去世后,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称其为“天女维摩”,不幸的是,朝云扶正十一年后病逝,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她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一生历尽坎坷,却始终豪迈达观,淡看进退,参透生死,热爱生活,诙谐豁达。被贬黄州的时候,他作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可算是做“东坡肉”的秘诀。常州是苏轼人生的最后一站了,他用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却无意听一老妇哭诉说,她有一处祖传房产被不肖子孙所卖,心痛欲绝。一问之下,竟然就是苏轼刚买的房子。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于是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这年七月,他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死前两个月,苏轼看到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后,即兴写下了绝命之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品读家书】
  杨慎说苏轼文章“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至其浑浩流转,曲折变化之妙,则无复可以名状。……”苏轼对侄儿的指点,该是不刊之论,年轻时生命如日之升,喷薄而起,云蒸霞蔚,所写文章也应该“气象峥嵘”、“高下抑扬”。而繁华过眼,风雨看遍,荣辱看开,生死参透,那平淡也不是寡淡,而是通体生辉,绚烂到了极致的淡定,这哪里是初学者所能达及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