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仓控制回撤合理吗?

分类: 03理念方法 |
导言
大家好,我是王衣谷。熟悉的朋友知道,我的回撤控制目标是20%,当回撤超过15%时,我会缩仓进行控制。然而,这样做合理吗?有更好的替代办法吗?
先告诉大家答案,经过实践,这样做不合理,有更好的方案,听我分析。
方案一:
假定我们有个趋势策略,一年收益25%,最大回撤25%,不算太好。它的收益分布是第一季度40%,第二季度10%,第三季度回撤-20%,第四季度回撤-5%。
第一年的资金净值是:
如果这样交易四年,收益还是可观的,净值达到了2.44
我们称上面的方案为“正常方案一”,细心的人可能注意到了,这个回撤达到25%,超出了控制目标20%。
方案二:
为了达到回撤控制目标,我们来看方案二,这也是实盘时容易出现情况。当回撤达到一定幅度时,减仓运行。即第3季度回撤太大,在第四季度减仓一半。等净值新高后,在次年二季度恢复正常仓位。
我们来看第一年的情况,因为减仓,最后净值回撤幅度减小了。
但问题是来行情时,他的仓位是缩减状态,收益就冲不起来了。我们看到第二年第一季度行情,正常方案由1.25冲到1.75,而被动减仓方案1.28只升到1.53。
四年后,最后净值只有1.58,和正常方案2.44相差很多。
方案三:
聪明的朋友会说,既然要控制20%,你当时配置方案时,就配置适当的仓位,比如按0.8仓位系数配置,这样回撤就不会超了。对的,这样做非常好,我们称这个为“稳健方案三”。
我们看到稳健方案,回撤确实控制住了,第一年1.4跌到1.2。虽然收益由2.44掉到2.07,但它比方案二1.58好很多了,可以接受。
这里插一句,为什么我们平时不用稳健方案。实际情况是策略配置时,确实是按稳健方案来的,但行情往往震荡的更久,新行情超出了历史行情范围。所以稳健方案执行起来,变型为被动减仓方案。反过来说,策略配置时,应该留有余地,仓位轻些。
通过比较,被动减仓方案是效果最差的。宁愿选择方案三,一直轻仓交易,也不要被动走方案二的路径。
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方案四:
在方案三的基础上(0.8仓位系数运行),有行情时(假定可以,后面我们说怎么做到)主动推高仓位至1.2。
我们看第一年收益和回撤情况。净值是1.4,回撤从1.6到1.4,是所有方案里最好的。
如果长期这样,效果会很好。
最后净值是3.84,和方案二1.58比,收益有了质的飞跃了,同时回撤也控制了。方案四,在仓位运用上,和方案二刚好相反:那就是平时缩仓,有行情时重仓。资金曲线上的表现就是,横得住,冲得起来。
小结一下,尽量保持仓位稳定,可走正常方案一,或是稳定方案三。坚决不走被动减仓方案二。最好可以走主动方案四。
那问题来了,方案四里,平时减仓容易,有行情时重仓不容易。是的,不容易。
如果做到有行情推高仓位?
要做到这点,你需要两样东西。一个是有确定性的研判能力。二是能推高仓位的手段。
确定性的研判,就需要研究基本面,推演逻辑,判断概率。每一次交易机会的确定性是不一样的。拿这几年出现的行情来说,有些确定性是很高的。比如,供给侧改革带来的黑色行情,很少有力量可以扭转这个方向。比如18年的苹果欠收行情。比如今年的疫情,工业品需求的大幅降低。高确定性行情有个特点,不太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确定性高的机会,你就应该多参与,重仓参与。
而有些逻辑,就很脆弱。比如工厂检修,减产。比如去年的中美贸易战,这行情不好操作,今天一个推特,明天一个声明,关系反反复复,行情上上下下。这些逻辑,很容易受到相关人员决策的影响。这些逻辑你就轻仓参与,少参与,不参与。
确定性研判,是内功,需要知识面,需要经验,得慢慢培养。
另一方面,还需要推高仓位的手段。你不能说,这个品种我看多,就忽的一下重仓进场死抗了,万一逻辑失败了呢!还需要一些策略去做这些事情:进场、加仓,错了止损等等,对于量化的的人来说,这是简单的事情。
总结
被动减仓,不是好的方案,好的方案应该是平时缩仓,行情来时重仓。这样你就亏的时候亏得少,赚的时候赚得多了。
前几年实盘,不知不觉陷入“被动减仓方案二”中,收益虽然尚可,但和数据回测相比,差了一大截。方案四已经在实践,取得一些实际效果,还在不段优化更多的细节,我相信未来表现会更稳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