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

(2014-07-16 08:12:57)
分类: 小女学习

1.指点预习课文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预习课文的八步法——①看一看,初知课文的大意;②画一画,识记课文的字词;③查一查,弄懂字词的意思;④读一读,了解句段的大意;⑤理一理,理清课文的思路;⑥试一试,试答课后的作业;⑦悟一悟,批注自己的感悟;想一想,提出自己的问题。

 

2.传授学习课文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生阅读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中揣摩文章的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结合阅读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一篇课文的具体方法。

 

 (1)解释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是读懂句子的基础。掌握解词方法,理解句子就会事半功倍。

 

A.查阅工具书——对于名词术语,通过查工具书来理解。

 

B.拆开合并法——把词语分成字来解释,然后连起说。比如,勘——勘探,测——测量,“勘探”的意思就是“勘探和测量”。

 

C.近义词替换法——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的近义词来代替。比如,不畏——不怕;一瞬间——转眼间、眨眼间。

 

D.反义词否定法——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比如,模糊——不清楚;崎岖——不平坦。

 

E.比喻形象法 即用具体、形象的比喻说法来解释词语。比如,车水马龙——车子像流水,马好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连续不断,非常热闹。

 

F.结合生活实际法——当遇到一个词,自己理解意思,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时,就可以想自己在什么情况下用过这个词,或者什么情况符合这个词的状态。比如,“背井离乡”一词可以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后,当地的居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外地去谋生来理解。

 

G.关键词突破法——一个词语中,常常有一两个关键性的或疑难的字,只要理解了这一两个字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难理解了。比如,“一丝不苟”,较难理解的是“苟”字,从字典上查出“苟”是“苟且,马虎”的意思,就可以知道“一丝不苟”的意思是“一点儿不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

 

H. 就地取材释词法——直接或间接地从词语所在句子中或者上下文中,获得或体会出解释该词的材料。这种方法不仅简便省事,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句意的理解,真正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比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一句话:“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这句话中的词语“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但教师只要引导学生结合这个句子的意思想一想,学生是不难发现并懂得它的意思就是“不容易懂”。

 

J.词义引申法——有些词有本来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其他方面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原来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义。比如,“碰壁”原指把头撞在墙上,而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碰墙”指的是在黑暗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的意思,是引申义。

 

(2)理解句子的方法。理解句子是读懂文章的基础。一篇文章,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去理解,哪些句子需要理解呢?一是内容距离咱们生活实际比较远的句子;二是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三是含义比较深刻,对表达文章情感、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怎样理解这些句子呢?

 

常用的方法有:A.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 B.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C.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句子。D.紧扣文章主题理解句子。E.分析表达手法理解句子。F.联系生活畅谈感想理解句子。G.感情朗读体会理解句子。用感情朗读来表达自己对句子的感受,形成并增强语感。比如《慈母情深》中“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个句子就可以采用朗读法先让学生自由朗读,酝酿感受,后指名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重音强调三个立刻又来表现母亲的辛劳忙碌,轻声延长的尾音就能表达“……”那余意未尽的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思绪。

 

(3)认识自然段的构段方式。认识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学习篇章的基础,有利于理清段的条理,把握层次。

 

A.总分段式: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三种。总分式——首句是这段的总起句(中心句);后几句是分述句,是分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总起句的。总分段式可分为两层—— 总起句分述句;归纳总分段式的段意——可依据总起句来归纳。分总段式——前几句是分述句,是分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总结句;尾句是这段的总结句(中心句);分总段式可分为两层—— 分述句总结句;归纳分总段式的段意——可依据总结句来概括。总分总段式——首句是总起句,尾句是总结句;中间几句是分述句,是分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总起句和总结句;总分总段式可以分为三层——归纳总分总段式的段意——可依据总起句和总结句,用一句精炼的话来归纳。

 

B.概具段式: 首句是事件的概括——首句往往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或首句概括写出人物的或事物的特点。后几句是记叙一件具体事件(比较清楚地记叙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首句是具体事件的概括;具体事件又充分说明了首句。概括具体段式可以分为两层—— 概括句  具体事件。概具段式的段意——请牢记概括句做段意。

 

C.转折段式:文章在叙述过程中语句叙述的意思由一个方向,(通过转折词或过渡句),转到另一个相反的方向。(由一个意思,转到另一个相反的意思上)。转折段式一般可以分为两层——转折词前  转折词语后。转折段式的段意——要转折词后的意思,不要转折词前的意思。

 

D.并列段式:介绍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并列段式的分层——每一方面为一层。并列段式的段意——因为并列段式是通过几方面来介绍、说明同一事物的,所以,应依照这几个意思来归纳这事物的特点。

 

E.顺承段式(承接段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叙述的段。按照哪些顺序来叙述呢?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按时间(季节)变化的顺序(早晨、中午、傍晚、深夜;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按方位变化顺序(东、西、南、北;中间、左边、右边、前边、后边......按地点变化顺序(路上、湖边、花坛、游乐场......)顺承段式的分层——按发展变化阶段分层。顺承段式的段意——句意合并法。

 

F.因果段式:因果段式——先叙述事件的起因,再说明事件的结果;或果因段式——先叙述事件的结果,再说明取得这样结果的原因。因果段式的分层——因果;果因段式的分层——果因。因果段式、果因段式的段意——要果不要因。

 

(4)认识课文组材方式。弄清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更好地理解内容,揣摩表达顺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提升谋篇布局的能力。

 

A.事序组材法,即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组材。

 

B.时序组材法,即按照时间的推移顺序组材。

 

C.地序组材法,即按照地点的变换顺序组材。

 

D.事类组材法,即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组材。

 

E.总分组材法,即按照先总结后分述,或先总后分再总的文章结构组材。

 

(5)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内容是阅读文章的基本功之一。经常抓住主要内容,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选择材料和概括文章的能力。怎样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A.段意联结法。把几个段的段意巧妙地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B.题目扩展法。有的题目就是内容的浓缩,只要稍加扩展补充,就是主要内容。

 

C.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D.问题归纳法。 解答课后设计的或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整理一下答案,也能抓住文章主要内容。

 

E.摘录句段法。  有些文章的总起、总结或过渡句段,往往概括了全文的大意,概括主要内容时可以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就可以了。

 

(6)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言一行总关情”。每篇文章都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赞美,或歌颂,或批评,或揭露……作者寄托在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阅读时怎样才能体会出来呢?

 

A.品析人物刻画。阅读刻画人物的文章,要抓住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重点句段,多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内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个性风采呢?

 

B.分析具体事例。阅读记叙事情的文章,首先必须弄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又这样的结果?这件事情颂扬了什么精神,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呢?

 

C.赏析景物描写。阅读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抓住描写景物形状、色彩、姿态、味道和作用等句段,尤其不可忽略那些采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句子,想一想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D.品味联想议论。一篇文章在具体描述事物的基础上,作者往往加上了自己恰当的联想与想象,或者议论。阅读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与想象,为什么这样议论呢?这包含了作者怎样的体会思想感情呢?

 

E.联系时代背景。文章是时代的回音壁。阅读时把文章所处的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想一想,可以加深理解,进而体会出它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7)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了解文章的谋篇技巧、布局方式,看看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详写与略写等有何特色。人物是记叙文的主角,看看作者采用了叙述还是描写,议论还是抒情,正面还是侧面等多种手法,把人物刻写得惟妙惟肖,血肉丰满。看看课文语言的特色,形容词的描绘、动词的锤炼、幽默语言的运用、名言警句的引用,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