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预习方法
(2014-07-16 08:12:57)分类: 小女学习 |
1.指点预习课文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预习课文的八步法——①看一看,初知课文的大意;②画一画,识记课文的字词;③查一查,弄懂字词的意思;④读一读,了解句段的大意;⑤理一理,理清课文的思路;⑥试一试,试答课后的作业;⑦悟一悟,批注自己的感悟;⑧想一想,提出自己的问题。
2.传授学习课文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生阅读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中揣摩文章的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结合阅读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一篇课文的具体方法。
A.查阅工具书——对于名词术语,通过查工具书来理解。
B.拆开合并法——把词语分成字来解释,然后连起说。比如,勘——勘探,测——测量,“勘探”的意思就是“勘探和测量”。
C.近义词替换法——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的近义词来代替。比如,不畏——不怕;一瞬间——转眼间、眨眼间。
D.反义词否定法——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比如,模糊——不清楚;崎岖——不平坦。
E.比喻形象法
F.结合生活实际法——当遇到一个词,自己理解意思,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时,就可以想自己在什么情况下用过这个词,或者什么情况符合这个词的状态。比如,“背井离乡”一词可以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后,当地的居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外地去谋生来理解。
G.关键词突破法——一个词语中,常常有一两个关键性的或疑难的字,只要理解了这一两个字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难理解了。比如,“一丝不苟”,较难理解的是“苟”字,从字典上查出“苟”是“苟且,马虎”的意思,就可以知道“一丝不苟”的意思是“一点儿不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
H.
J.词义引申法——有些词有本来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其他方面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原来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义。比如,“碰壁”原指把头撞在墙上,而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碰墙”指的是在黑暗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的意思,是引申义。
(2)理解句子的方法。理解句子是读懂文章的基础。一篇文章,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去理解,哪些句子需要理解呢?一是内容距离咱们生活实际比较远的句子;二是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三是含义比较深刻,对表达文章情感、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怎样理解这些句子呢?
常用的方法有:A.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
(3)认识自然段的构段方式。认识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学习篇章的基础,有利于理清段的条理,把握层次。
A.总分段式: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三种。总分式——首句是这段的总起句(中心句);后几句是分述句,是分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总起句的。总分段式可分为两层—— 总起句‖分述句;归纳总分段式的段意——可依据总起句来归纳。分总段式——前几句是分述句,是分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总结句;尾句是这段的总结句(中心句);分总段式可分为两层—— 分述句‖总结句;归纳分总段式的段意——可依据总结句来概括。总分总段式——首句是总起句,尾句是总结句;中间几句是分述句,是分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总起句和总结句;总分总段式可以分为三层——归纳总分总段式的段意——可依据总起句和总结句,用一句精炼的话来归纳。
B.概具段式:
C.转折段式:文章在叙述过程中语句叙述的意思由一个方向,(通过转折词或过渡句),转到另一个相反的方向。(由一个意思,转到另一个相反的意思上)。转折段式一般可以分为两层——转折词前
D.并列段式:介绍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并列段式的分层——每一方面为一层。并列段式的段意——因为并列段式是通过几方面来介绍、说明同一事物的,所以,应依照这几个意思来归纳这事物的特点。
E.顺承段式(承接段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叙述的段。按照哪些顺序来叙述呢?
F.因果段式:因果段式——先叙述事件的起因,再说明事件的结果;或果因段式——先叙述事件的结果,再说明取得这样结果的原因。因果段式的分层——因‖果;果因段式的分层——果‖因。因果段式、果因段式的段意——要果不要因。
(4)认识课文组材方式。弄清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更好地理解内容,揣摩表达顺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提升谋篇布局的能力。
A.事序组材法,即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组材。
B.时序组材法,即按照时间的推移顺序组材。
C.地序组材法,即按照地点的变换顺序组材。
D.事类组材法,即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组材。
E.总分组材法,即按照先总结后分述,或先总后分再总的文章结构组材。
(5)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A.段意联结法。把几个段的段意巧妙地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B.题目扩展法。有的题目就是内容的浓缩,只要稍加扩展补充,就是主要内容。
C.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D.问题归纳法。
E.摘录句段法。
(6)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A.品析人物刻画。阅读刻画人物的文章,要抓住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重点句段,多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内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个性风采呢?
B.分析具体事例。阅读记叙事情的文章,首先必须弄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又这样的结果?这件事情颂扬了什么精神,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呢?
C.赏析景物描写。阅读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抓住描写景物形状、色彩、姿态、味道和作用等句段,尤其不可忽略那些采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句子,想一想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D.品味联想议论。一篇文章在具体描述事物的基础上,作者往往加上了自己恰当的联想与想象,或者议论。阅读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与想象,为什么这样议论呢?这包含了作者怎样的体会思想感情呢?
E.联系时代背景。文章是时代的回音壁。阅读时把文章所处的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想一想,可以加深理解,进而体会出它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