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转存:佛像

(2016-03-20 21:05:38)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转存:佛像作者:静水流深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buddhistmuseum

 

http://s7/bmiddle/002aGAhRty6Egw5tVIO26&690

 

规格:H. 52.1 cm; W. 32.4 cm

六世纪初  石灰岩Limestone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文/ 隆日编译

 

    这尊来自中国的思维菩萨石雕坐像,是1500年前(六世纪初)北魏造像之精品。菩萨磨光发髻高隆,大耳垂肩,脸部略长,眼部略凹,鼻挺唇厚,清秀俊美。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身体略向前倾,头部略偏向右侧,右手上举作思维状,呈游戏姿坐于方台之上。衣纹稠叠整齐,呈扇形均铺在坐台之上。

 

    整尊造像做工细腻,浑身透析出金属质地光泽。从面部及衣纹尚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之痕迹,具有典型的北魏迁都洛阳初期造像特征。从这尊造像的背面可以看到石灰岩被断裂的痕迹,从中可知此像不是一件独立的圆雕作品,而是依附山岩为背景的浮雕像,被硬生生的从山岩中分离。博物馆未说明此像出自中国何地,何时流落至美国,在遗憾之余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http://s10/mw690/002aGAhRty6Egw6ez4B99&690

http://s3/mw690/002aGAhRty6Egw70qTU62&690

http://s4/mw690/002aGAhRty6Egw7M96b93&690

http://s5/mw690/002aGAhRty6Egw8vgosb4&690

http://s16/mw690/002aGAhRty6EP9aPaML9f&690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第44窟西魏彩绘泥塑--阿弥陀佛的微笑

 

    此像是麦积山塑像中的精品;正壁主尊阿弥陀如来头顶涡纹发髻高隆,容貌端庄润秀,肌肤细腻,蛾眉风眼,双耳垂肩,鼻高梁直,薄唇小口,眉目清秀。风眼下视,嘴含笑意,神态慈悲安详,穿双领下垂汉式袈裟,衣饰厚重,衣纹清晰,层层叠叠,自然流畅。左手结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呈自在姿安住于法座之上。

 

    此造像清俊潇洒的风格,雍容大度的形象,儒雅从容的姿态和隽永含蓄的微笑构成了西魏造像中最完美的佛的形象。尤其那典雅圣洁的微笑,安详又神秘,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堪称古代泥塑艺术之典范。

 

 

http://s9/mw690/002aGAhRty6EP9cOenKc8&690



http://s9/mw690/002aGAhRty6EP9ckzG078&690


197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http://s15/mw690/002aGAhRty6ENJGAGV89e&690

 

尺寸:160×299×75mm

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收藏  文/ 隆日编译

  

    阿弥陀佛立像石碑是由一整块石灰石雕刻而成,外形是由曲线光滑的背部和拱形的顶部组成。阿弥陀佛发髻呈磨光状,阴刻有圆形头光,佛身二侧和上方均刻有火焰形背光。面相圆润,五官清秀,面带微笑,神态慈悲安详,左手结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身着佛衣,赤足立于莲花法座之上。

 

    石碑底座三面均刻有铭文,右侧底座边缘阴刻有铭文中显示,此石碑像为“大齐天保三年”所造。“天保三年”为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年号,即公元552年。石碑底座右侧铭文为“造庐舍石像一躯供养”,虽有铭文注明为“庐舍石像”,但从佛陀的手印及博物馆的鉴定来看,都明确了此像为“阿弥陀如来”立像。碑的正面的铭文明确了此像的供养人为“佛弟子纪僧弥为僧弟绍征行良吉敬”。

    石碑的两侧及底部和背部有缺口和划伤,依稀可见漆的痕迹。



http://s4/mw690/002aGAhRty6ENJIsqvF93&690

 

http://s2/mw690/002aGAhRty6ENJIV2qB11&690

 


http://s15/mw690/002aGAhRty6ENJHZvZ4ae&690

http://s10/mw690/002aGAhRty6ENJOLrOpe9&690

http://s7/mw690/002aGAhRty6ENJPhd8q86&690

http://s7/mw690/002aGAhRty6ENJPDZzM36&690

http://s3/mw690/002aGAhRty6ENJPYNJ8a2&690



http://s7/mw690/002aGAhRty6ENJQMwaa56&690

http://s10/mw690/002aGAhRty6ENJRmra119&690

http://s13/mw690/002aGAhRty6ENJS5bys5c&690

http://s5/mw690/002aGAhRty6ENJSqw7i74&690

http://s1/mw690/002aGAhRty6ENJSMoZGd0&690

http://s10/mw690/002aGAhRty6ENJTmvXP59&690

 

 

http://s16/mw690/002aGAhRty6DNTYVZeL5f&690

 

八世纪后半  唐代中国西安  四大天王石雕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  文/ 隆日编译

 

    这组来自中国陕西西安的唐代四大天王石雕立像,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一组四尊石像保存完好,非常难得,对我们了解中国早期天王信仰的演变历史有着极为珍贵的研究价值。四大天王的信仰早见于佛经,如毗婆沙论云:佛初下生,四天王以天缯接天子身,置宝几上。逾城之时,四天王捧马四足。佛法传到中国,在唐代时,四天王造像极为稀有,因为当时的四天王的信仰,一直集中在北方天王的身上,直到明清,四天王的信仰才普遍开来。

 

    由于受到封神榜民间传说的影响,明代把整个四天王的造像,都去向封神榜看齐。给每尊天王都配置了一件法器;封神榜说他弹琵琶,那么就给他塑琵琶,封神榜说他拿宝伞就拿宝伞。实际上在经典上面,没有拿这些法器的记载,但有拿刀的、拿戟的、有托塔的、有拿珠的。我们今天如果去日本,看到日本的寺院里面,供奉的四天王塑像,就是比较按照佛经的记载来雕塑的,我们现在到寺庙看到的四天王造像,是比较接近封神榜的记载,就是比较偏向于民间的传说。

 

    这一组唐代四天王石雕造像极为珍贵,是中国最早的四天王造像。四大天王身着铠甲,挺胸腆肚,肩膀上端,恨眉紧锁,怒目圆睁,足踏被降服的妖魔,威风凛凛,时时守护佛法不受侵扰。

    据传此组石雕出自陕西西安附近的一座寺庙的三层佛塔内,四天王石像嵌在塔身南北两侧。佛塔大约在清末民初坍塌,1920年左右,此组四天王石雕像颠沛流离到美国。

 

 

http://s5/mw690/769fb5f3tx6Dwijh6Ekc4&690

 

规格:117.7 x 27.9 cm

石灰石雕刻 Carved limestone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  文/ 隆日编译 

 

    这尊十一面观音造像是长安三年(703)由唐朝管理全国僧众事务的最高僧官-德感法师,领导大臣等为武则天皇帝建长安光宅寺七宝台时所造的佛像雕刻群中的一尊。光宅寺的遗址早已消失,七宝台也无迹可寻,目前所知仍有卅五件石刻留存世间,其中遗留有七件造型相似的十一面观音立像,现在看到的就是这七尊观音造像之一。作为盛唐时期皇家雕刻作品的典型代表,这尊从中国长安七宝台造像中流落至美国的宝庆寺石佛群十一面观音立像,是十分珍贵的唐代石刻雕塑珍品。

 

    这尊十一面观音菩萨造像并没有严格遵循经典所说,头上十一面,共有三种表情,而是一律在菩萨的头顶上出现十个面,由下而上共三层,各为五、四、一个面。这十个面都是菩萨面,表情并无分别,因而与印度十一面观音菩萨造像不同。观音菩萨面相端庄丰满,双耳垂肩,薄衣贴身,佩璎珞,珠宝饰品庄严全身,赤足立于束腰莲花宝座之上。观音菩萨左手上举持杨枝,右手自然下垂持净瓶。

 

   该石佛群是取代唐朝创立了周王朝的武则天(则天武皇后)于长安3年(703年)在长安城光宅坊光宅寺内所建的七宝台内部的庄严象征。其后石佛群被迁移至西安(长安)安仁坊的宝庆寺(花塔寺),收纳在该寺的砖塔、佛殿内,但20世纪初石佛群的大部分流至国外。光宅寺的营建状况及其造像反映了与佛教界结合而发动武周革命的武则天的政策,在研究当时的佛教接受状况原貌方面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http://s10/mw690/769fb5f3tx6DwikX9sla9&690



http://s3/mw690/769fb5f3tx6DwilsWwq72&690



http://s8/mw690/769fb5f3tx6DwilURIr67&690



   【光宅寺七宝台石雕群像】 

   该石佛群是取代唐朝创立了周王朝的武则天(则天武皇后)于长安3年(703年)在长安城光宅坊光宅寺内所建的七宝台内部的庄严象征。其后石佛群被迁移至西安(长安)安仁坊的宝庆寺(花塔寺),收纳在该寺的砖塔、佛殿内,但20世纪初石佛群的大部分流至国外。现在三尊样式的释迦牟尼降魔像、弥勒倚像、阿弥陀坐像及十一面观音立像等包括留存在中国的作品共计32件已被确认。其中数件作品上标有长安3年、4年(703、704年) 、开原12年(724年)的的纪年铭文,但亦有追加雕刻的开元年间的刻铭,因此有人认为造像时间为长安年间。

 

   光宅寺的营建状况及其造像反映了与佛教界结合而发动武周革命的武则天的政策,在研究当时的佛教接受状况原貌方面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长安三年(703)由「检校造七宝台,清禅寺主,昌平县开国公,翻经僧」德感,于长安光宅寺,领导大臣等为武则天造七宝台。光宅寺位于大明宫之南,太极宫之东的光宅坊,是最接近宫城的佛寺。武则天准备登基称帝之前,在光宅坊发现了佛舍利,因而在此创建光宅寺,并改年号为天授(690)。七宝台完成后,武则天一度将此光宅寺改名为七宝台寺。光宅寺的遗址早已消失,七宝台也无迹可寻,目前所知仍遗留有卅五件石刻流散中国、日本与美国,其中有七件十一面观音立像,德感题名的造像便是其中之一 

 

http://s7/bmiddle/002aGAhRty6ErNRElcaf6&690

 

12世纪  绢本设色  规格:125×64cm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  文/ 隆日编译

 

    这幅绢画是俄国的科兹洛夫于1909年6月,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大肆盗掘时所获取的大量西夏时期珍贵文物中的一幅。此画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了,但色彩依旧靓丽,属西夏时期非常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

 

    阿弥陀佛发髻高隆,面相圆润,法相慈悲庄严。双耳垂肩,佩戴耳珰,双目微垂,细眉长目,小嘴薄唇,唇上与下颏均有胡髭。身着红色袒胸佛衣,左手当胸结安慰印,右手下垂施与愿印,足踏双莲,乘红色祥云前来接引往生众生。图中阿弥陀佛头略下俯,双足一前一后,有行走之势。头顶由流云、宝华和垂珠组合而成的华盖,垂珠摇曳,将弥陀自西方净土来接引亡者的场景表现的一表无遗。

 

    阿弥陀佛眉间放出一缕白光,直摄左下角二位供养人。画面底部左侧立有一男一女供养人画像。女供养人双手合什,头戴金花冠,身穿右衽交领窄袖红色长褙子,褙子上还绣有金色锦花图案。褙子自腋下开叉,露出褙子下的长襦。男供养人手持香炉,身着圆领窄袖长袍,束金蹀躞带。发式特殊,顶发剃去,留头颅四周头发,并将长发散披于耳旁。此发式正是典型的西夏秃顶髡发样式。二者皆颊丰腮鼓,下颏突出,鼻圆嘴小,充分展现了党项民族的面相特征。这两位供养人的穿著装束,与汉人的打扮截然不同,一望即知他们应是西夏的贵族无疑。二人服饰华丽,神态恭敬,虽无题记说明,但从供养人的虔诚神态及主尊阿弥陀佛接引像即可知道,此画是为祈祷往生而供养绘制的。

  

 

http://s9/bmiddle/002aGAhRty6ErNT6RHW58&690


 

http://s14/mw690/002aGAhRty6ErO3jNNzdd&690



http://s13/mw690/002aGAhRty6ErNUjWH2dc&690



http://s7/mw690/002aGAhRty6ErNZuFmu96&690



http://s12/bmiddle/002aGAhRty6ErNVNw6Lcb&690

 

 

   【西夏“秃发”令】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党项族酋领、袭封静难军节度使、西平王赵元昊突然发布一道命令,下令秃发,禁止用汉人风俗结发。推行党项羌传统发式。李元昊“先自秃其发,然后下令国中,使属蕃遵此,三日不从,许众共杀之。于是民争秃其发,耳垂重环,以异之。”

 

 

http://s3/mw690/002aGAhRty6EJmMIGyu22&690

 

十六世纪 西藏青铜铸造

美国鲁宾艺术博物馆收藏  文/ 隆日编译

 

    八瓣莲花无量寿佛曼荼罗中央主尊为无量寿佛;无量寿佛着菩萨装,头戴五佛宝冠,上穿天衣,下着绸裙,身佩珍宝璎珞,具足一切报身佛的种种庄严,双手结定印于膝上,手上置长寿宝瓶,两足以金刚双跏趺安住于莲花月轮上。八瓣莲花叶上均有一尊无量寿佛围绕主尊而坐。莲花叶瓣可开启闭合,闭合时形成一朵美丽的花蕾,开启时形成一朵盛开的莲花,主尊无量寿佛安住莲花中央。这种可以闭合的立体莲花状曼荼罗,最早发现于十二世纪印度帕拉王朝后期,主尊以胜乐、喜金刚、金刚怖畏等守护尊居多,这尊无量寿佛八瓣莲花曼荼罗十分稀有。

   

    在藏传佛教中,八辐轮,八瓣莲花与八吉祥征象征天,地,人三界,即天有八辐轮,地有八瓣莲花,人世有八吉祥征,寓意吉祥幸福。喷焰宝珠则为财运昌隆的象征。

 

http://s10/mw690/002aGAhRty6Ezie5Z9v79&690

公元706年 统一新罗时代初期  韩国庆州九黄里出土 纯金造像  高 12.2厘米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  文/ 隆日编译

 

    1934年韩国庆州九黄里的三层石塔(国宝第37号)在拆解维修复原时,发现了一个舍利函,内有庆州九黄里金制如来立像(国宝第80号)和金制如来坐像(国宝第79号)。根据舍利函内发现的文字记载,朝鲜统一新罗时代圣德王5年(公元706年),在舍利函内装藏了纯金阿弥陀佛像。出土的文字记载中明确说明此像高6寸,但此像实际高度仅12.2cm,连4寸都不到,所以人们对这尊佛像是否当时装藏的那一尊存有疑问。

 

    此像由背光、佛身及莲花台座三部分所组成,各部分可以分离组合。阿弥陀佛磨光发髻高隆,面相圆润丰满,法相慈悲庄严。双耳垂肩,细眉长目,面带微笑,神态安详亲切。身着袒胸袈裟,左手抚膝,右手当胸施无畏印,全跏趺座于法座之上。

    头光是由十二片莲花叶为中心,藤蔓花纹围绕,外圈由跳动的火焰光组成。身后背光是由藤蔓花纹组成,外圈由跳动的火焰光组成。圆形底座上面饰有覆式莲叶。

http://s1/mw690/002aGAhRty6EBl4kRNu10&690

 

约12世纪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初期  重要文化财  木雕  像高 77cm

日本浄土宗西山禅林寺派総本山--永観堂禅林寺供奉  文/ 隆日编译

 

    日本京都禅林寺是净土宗西山禅林寺派的总本山,山号“圣众来迎山”亦称“无量寿院”,本尊为阿弥陀如來,为念佛道场。贞观五年(863年)九月,清和天皇将寺庙作为镇护国家的道场,特勅额为“禅林寺”。后因永观律师(1033~1111)入主该寺,为第七代住持,遂改称“永观堂”。宗祖为法然上人(源空),派祖为西山上人(证空),传至现在已是第九十世法主:2010年(平成22年)就任的中西玄礼猊下。

 

   这尊“回头阿弥陀佛”立像,为平安后期至鎌仓初期之作。阿弥陀如来发髻高隆,眉心显白毫相。面相圆润,体态丰满。双耳垂肩,细眉长目,秀鼻小嘴,五官及身形均受大唐风格影响。身着袒胸袈裟,左手垂下结印,右手上举结印,此为下品上生接引印。佛衣轻柔贴体,自然流畅,赤足立于七层莲花月轮之上。背光雕刻的十分精美细腻,下方二侧各有一护法,火焰纹向上至头部,上方二侧各有二位飞天,整个背光似升腾的火焰,极具美感。正中顶部有一尊禅定坐佛像。

 

http://s15/bmiddle/002aGAhRty6EG39AunAbe&690 

尺寸:H. 185.4 cm   W. 91.4 cm   D. 91.4 cm

十二世纪 日本平安时代 彩绘木雕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文/ 隆日编译

 

    不动明王名称中的“不动”,是指慈悲心不变,无物可以改变撼动,“明”则乃智慧的光芒,“王”是对能操控世间万物、现象的人的尊称。不动明王亦是五大明王之主尊。

 

    不动明王形象颇多,此形象为东密常见的不动明王形象。顶上有七髻,辫发垂于左肩,双目圆睁,下齿啮上唇,现忿怒相。上衣斜帔,下着摆裙,右手向内垂,当腰侧持剑,左手屈臂,开肘仰掌,指端向左持罥索,金刚跏趺坐于平台之上,作断烦恼之姿。身后是熊熊燃烧升腾的光焰,鲜红炽盛,如迦楼罗之势。

  

    其勇猛魁伟的相貎,可使恶鬼妖魔等见而生畏。右手之利剑,表示能够抑制忿怒,嗔意,愚痴三毒害的智慧,左手之索能系缚一切顽强者,其背后的大火焰,能烧尽一切烦恼,由此以表现其所有之大威德。此尊密号为常住金刚,在胎藏界曼茶罗内,位于持明院左端。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