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O文行先生:关于层子模型和夸克模型提出的时间节点

(2022-09-09 11:10:44)

TO 文行先生:关于层子模型和夸克模型提出的时间节点

 

前几日(20229月上旬),我与文行先生进行了一些讨论。他提出(还未正式撰文,只是他在他的文章下面的一则留言):“20世纪前,中国科学对世界贡献超过50%20世纪(含)以后才低于50%。” 我大为吃惊。我说:在生物学上,我们曾有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等发明发现,几个加起来,可能在二十世纪生物学中,也只能算千分之一量级上下。我不要求50%,我只要求1%即可,请说出20世纪中国在物理上的1%文行先生举了一个例子:层子模型,并认为国外的夸克模型剽窃层子模型、篡改历史。

顺便说明:说西方剽窃东方、篡改历史,是文行先生很多文章的主要立意或结论。

由于我恰好是研究物理的,曾是理论物理专业毕业。我说你这个完全说错话了。粒子物理学家黄涛虽然写过介绍层子模型的文章(这是作为自己国家科研的一个记录),但是他在《量子色动力学导论》教材中没有叙述层子模型。这本书是最适合写夸克和层子模型的。按照你的说法,既然层子模型这么重要,应该在这本书中至少有半本(哪怕一两章)介绍层子理论啊,但是实际没有,却只写夸克理论。

文行先生认为,没有外国人承认,中国学者不敢写进去。

我说,《量子色动力学导论》这本是研究生教材。对于研究生教材,作者写作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开辟几章写入自己的研究心得、观点、理论供交流。

我说,层子模型的主要意义在于比夸克模型提出早一年,但是实验上,实际上被验证的是夸克模型,而不是层子模型;大约要一百个层子模型(或者十个比较正确的、提出时间与国外紧跟的层子模型类物理工作),才可以构成1%贡献,何况你还说我们在20世纪研究有(低于)50%贡献……

以上是讨论的大致情况。我现在又有新的思考,发现了一些“秘密”,写作如下:

文行先生你对夸克模型和层子模型的提出时间先后十分看重(上升为是谁“剽窃”谁的证据。但是这两个理论整体根本没有相似性可言),我也认为“层子模型比夸克模型提出早一年”(一些书上也有传言)。但是,我昨天忽然想到,所谓“层子模型比夸克模型提出早一年”其实是一个受温伯格等人的话导致的一句误传,因为我清楚记得,1961年盖尔曼和尼艾曼已经提出了SU(3)八重态法,这是夸克模型的核心,这比层子模型的提出时间(1964-1966)都要早,怎么会有“层子模型比夸克模型提出早一年”?

我觉得,肯定是哪里的“传言”出了问题。于是我今天查找我手头的资料,包括章乃森《粒子物理学》上册(1986年)、武汉出版社《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位科学家》(2008年)、黄涛《我记忆中的层子模型》、何祚庥《层子模型建立的前前后后》。

我整理出关于夸克模型和层子模型有关的时间节点供比较:

夸克模型的内容包括以下主干(包含时间节点):

1955年提出的盖尔曼-西岛分类;

1961年盖尔曼和尼艾曼的SU(3)八重态法;

盖尔曼(1961-大久保(1962)强子质量公式;

1962年盖尔曼预言质量分别为1532兆电子伏特和1679兆电子伏特的粒子(两年后得到实验证明。这是盖尔曼获得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直接原因);   

1964年盖尔曼出版书籍《The Eightfold Way(《八重法》,Benjamin出版社),系统阐述他的强子分类理论;

1964年盖尔曼把以上内容中的客体称为基本粒子“夸克”(满足SU(3)对称性,认为组成强子的夸克一共有三种。“夸克”取名自诗歌集《芬尼根彻夜祭》内的一句话“向马克王三呼夸克”)。

 

层子模型的提出过程简史:

1963年下半年,毛泽东同志看到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教授所撰写的《基本粒子的新概念》一文,在哲学上想到物质无限可分思想。1964818日,毛泽东同志找了几位哲学工作者谈话,特别赞扬了坂田所说的“基本”粒子并不是最后的不可分的粒子的观点。

1964-1965年,国内进行调研。北京大学胡宁先生领导的理论组调研“基本粒子SU(3)对称性理论”,了解国际上在1962-1964年的强子对称性理论及基于对称性表示理论提出的基础客体“夸克”(这些是盖尔曼夸克理论核心)。在这调研工作基础上,在1965年夏天,朱洪元和胡宁两位教授提议北京三个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所)基本粒子理论研究工作者定期举行研讨会(后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人员也加入),深入调研、共同学习、研讨国际上的最新进展。

层子模型的完成是1965年,用中文形式发表是在1966(1966年北京召开粒子理论会议,集中递交中文论文。用外文形式发表的文章在1980年)。“层子”这个术语正式敲定,是在1966年北京粒子理论会议上。

 

由此,我得到三点结论:

1)所谓层子模型比夸克模型早一年,其比较法是将这两个时间进行比较:1963年下半年毛泽东看到日本坂田昌一《基本粒子的新概念》一文,在哲学上想到物质无限可分思想;1964年盖尔曼将他的SU(3)八重态法的客体正式命名基本粒子“夸克”。

我认为,将这两个时间节点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盖尔曼1964年正式认为SU(3)八重法中的客体是基本粒子,命名为夸克,相当于是已经完工后的“命名仪式”,而毛泽东主席1963年的哲学思考属于“层子模型”才刚源起。一个是大楼落成后的剪彩,一个是刚产生的哲学意愿(还不属于破土动工的奠基礼。奠基礼是胡宁带领调研国际进展),这是不对等比较,把这说成是层子模型比夸克模型早一年提出,完全不妥当。

 

2)这条专门对文行先生说:夸克模型,没有机会参考层子模型(因为夸克模型在1955-1962年核心内容已经基本完工了)。所以,夸克模型没有机会“剽窃” 1964-1965年的层子模型。而层子模型却参考了夸克模型(1964-1965年,北京大学胡宁先生领导的理论组调研“基本粒子SU(3)对称性理论”,了解国际上在1962-1964年的强子对称性理论及基于对称性表示理论提出的基础客体“夸克”(这是盖尔曼夸克理论核心)。所以,文行先生关于“国外的夸克模型剽窃层子模型、篡改历史”等观点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乱说”。

 

3)温伯格的一句话有不实内容。温伯格有一句话:“北京一个小组的理论物理学家长期以来坚持一种类型的夸克理论,但将其称之为层子,而不称之为夸克,因为这些粒子代表比普通强子更深一个层次的现实(见温伯格著《最初的三分钟》) 

温伯格上面话中,“长期以来坚持......将其称之为层子”,长期以来,不是事实,因为夸克模型在1962年基本完工、1964年作为对基本粒子的命名(封顶完工),而胡宁先生领导的理论组在1964-1965年却才开始调研强子分类、夸克模型的国际研究进展和进入研究状态。除非我们在盖尔曼1955年的盖尔曼-西岛分类、盖尔曼和尼艾曼1961年的SU(3)八重态法之前多年就已有关于层子工作的纯物理的钻研,那么才可以说是“长期以来坚持”。

文行先生非常看重温伯格这句话,作为他的所谓“层子模型无比重要”的依据(之一)。文行先生对于物理并不很了解,喜欢找一些名人引文进行望文生义的肆意发挥。这是很不妥当的,因为某些评价是泛泛的说辞(角度、场合不同,同一个人的说法可以很不同。例如,中国的五行说、古希腊四元素、泰勒斯的“万物的本源是水”都是关于物质本源的早期朴素探索,我可以评价很高,但是不会将它们作为纯物理内容放入物理教科书,因为它们跟现实真实世界没有多大关系),还有某些评价是“挽联式”的,也不能完全当真。那么客观的评价有哪些?专业人员的教材就是一种。

温伯格传错话不止一次。在Higgs(希格斯)机制上,他就传错话。几十年后,他专门写过文章主动承认。Higgs(希格斯)机制最早是由恩格勒和布赖特提出,希格斯比他们俩晚一点也提出,所以,这个理论应该被称呼为恩格勒-布赖特机制或者恩格勒-布赖特-希格斯机制才合理。但温伯格在1967年的弱电统一模型理论中,直接称呼为希格斯机制。因为温伯格后来名气大,所以,后人都叫恩格勒-布赖特机制为希格斯机制。2012年希格斯粒子在实验上被发现,2013年恩格勒和希格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因布赖特早已去世,没有得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