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玛高温《博物通书》的编撰出版,不存在神人、神书、神事,兼对“昆羽继圣”评述《博物通书》九大疑问的

(2022-08-25 22:26:16)

玛高温《博物通书》的编撰出版,不存在神人、神书、神事,兼对“昆羽继圣”评述《博物通书》九大疑问的解答 (作者:萧然山)

    最近看到一篇奇文《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现:电磁学竟然起源于中国,一切从肄业假博士西医玛高温和《博物通书》说起》,该文位于网址: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786198345547856&sudaref=www.baidu.com  ,读者也可以搜索该文题目找到该文。

此文认为近代电磁学(麦克斯韦电磁学)起源于中国,清末后期中国学者王韬、华蘅芳、徐寿、李善兰之流,有可能团队作战,整理华夏电磁学典籍后编撰出来,送给传教士玛高温,后者于1851年在中国宁波将这些内容出版成中文《博物通书》一书,再假冒为是西洋人的电磁学研究成果,行所谓“文化侵蚀、疯狂造假、疯狂篡改历史和资料”之恶。

此文作者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中署名为“昆羽继圣”。此文很长,有大量图片,可见作者花了很大力气来查证、研究。但可以看出,因他其实并不熟悉电磁理论(包括数学)和电磁学发展历史(他只知道安培、麦克斯韦等几个人物名字,但并不了解他们的活跃年代),造成时空错乱、对史料乱点鸳鸯谱,又主观臆测,拔高了玛高温《博物通书》这本科普书籍的科学意义(所谓连欧洲人也没有解密的“高科技”、“机密”),导致了颠倒性的错误结论。

其实,玛高温《博物通书》只是一本欧洲同时期的肤浅(或粗浅)的电磁学初步知识的普及读本,只记录了到1820年代之前的静磁学和静电学内容,没有1831年之后的更为精彩的动态电磁学内容。它只是叙述了当时欧洲的大学物理教科书内的电磁学初步内容,根本不是当时欧洲同时期(科学共同体内)的“高科技”、“机密”之书。

玛高温1851年编撰《博物通书》,也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难事,当时可供参考的电磁学著作蓝本有很多,如安培、阿拉果、洪堡、科拉顿、纽曼、韦伯、基尔霍夫、赫姆霍兹等都在电磁学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重要工作(1827年至1847年),不少人著述颇丰,时常总结电磁学研究成果。玛高温《博物通书》内的内容(1820年之前),对于以上人物而言,都是“小学版”初级知识。“昆羽继圣”先生在史料认定上先犯了一个大错(把这些初级静电、静磁学知识认作为是连当时欧洲人也没有解密的“高科技”、“机密”)。

“昆羽继圣”在该文中针对《博物通书》中的电磁学,提了九大疑问。作为一个教了十多年电磁学的老师,我有必要对他文中所提的这些疑问进行友好解答(因为“昆羽继圣”先生为了写他的文章,毕竟是认真花了力气查证的,可惜的是,他主观臆测、发问错误,因此我友好作答)。

“昆羽继圣”先生应该知道他自己其实不了解电磁学历史,因此他应该也知道自己的九大质疑,是由着性子发问的,他大概也明白他自己只是想哗众一番而已。但是,对于不了解电磁学的人而言,“昆羽继圣”此文还是很有迷惑性的。这就是我写本文的初衷。

“昆羽继圣”此文全文(包括图片)可见上面网址。这里,我仅对其部分文字进行评述和分析。

下面引述了“昆羽继圣”文章文字,我的评论放在粗体括弧【】内:

 

剥去耶稣会传教士宗教的外衣,人们惊异地发现《耶经》有云:

“魔鬼永远都是以天使的面孔出现在世间。”

今天的故事,从一本鲜为人知的古书《博物通书》开始说起。

不要小看这本书,它可不得了。

《博物通书》是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也是电气、电子、通信、计算机学科的第一本中文著作。不仅如此,它出现在西方一众电磁学领域大神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的前面,什么安倍、什么麦克斯韦等等,都在它之后。

而且,截至目前,这本《博物通书》在中国电气史上独占鳌头,占据了五个第一:

1、第一次系统提出了电磁学知识;

2、贵为电气、电子、通信、计算机学科的第一本中文著作;

3、第一次创造了电气等至少13个汉语术语;

4、第一次介绍了电报机原理;

5、专门设计出了一套中文电码系统,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套汉字电码方案。

那么,如此牛气冲天的大作究竟是出自哪位威名赫赫的西方大神之手呢?

答案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医,玛高温(Daniel Jerome Macgowan181545日—1893720日)。

玛高温出生于罗得岛普罗维登斯,纽约市人,据说是美国原住民(那就是印第安人),肄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美国浸礼会传教士,是美国浸礼会来华第一人,也是来宁波的第一位西方传教士医生,并在宁波创办了《中外新报》。

您看,肄业、肄业,都没毕业,就急匆匆被美国那边派到中国来混了,毕业证都没有,就是医生了?还被西人大笔一改,摇身一变成了医学博士,啧啧。

【萧然山评论:肄业,不一定是指毕业不了,不一定是指他就是学渣。肄业有多种含义,其中包括临时性学习,未达到学习年限就离校,肄业也有“就业”(各就其业)的意思。“肄业”这个词在过去的人物传记中经常见到。毛 席早年在长沙湘潭老家读书,八年换了七所学校。可以说,“肄业”了六七次。之后毛 席去长沙读书,可能仍旧读高小,那里他的老师说:你的文章水平已经超过老师了,没有必要在此读了。所以,在过去,学籍、学校、生活不稳定,说某人“肄业”,他不一定就是学渣或学弱。

“昆羽继圣”用春秋笔法进行文字渲染,为其下面的陈述作铺垫,不客观。文字渲染,只适合于写散文。】

 

此人最擅长的,其实仅仅只是白内障等外科手术而已。身为医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连自己妻子的病都治不好,自己的健康也成问题。可是,这样的人被各种西方媒体和报纸捧上了天。

没办法,当时的报纸、杂志绝大多数都是西人创办的。

18463月,玛高温在《浸信会传教士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宁波的长篇报告。编辑介绍称:“玛高温医生准备了以下关于中国宁波城的报告以及随附的草图。对于希望获得真实准确信息的人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

如下图所示:……

Baptist就是『浸礼宗』。注重以全身浸入水中,为信仰的表示,信道全由个人自己意志的决定,父不能强其子,故不收未成年之童子进教,取绝对的民主制度,信徒一律平等,无阶级之分,会中执事,不过是一种职务,没有管辖权力。安息会,基督会,三一浸会虽亦注重浸礼,然并不属于本宗系统。

人家是带着任务(Mission)来的所谓医师,披着传教士外衣。

 

如果真是医学博士,遗照就应该注明,不会只写“医士”吧?

(说明:“昆羽继圣”原文这里又一张高温的遗照)

【萧然山评论:因为玛高温的遗照上方注明的是“玛高温医士”,而不是“玛高温博士”,于是“昆羽继圣”又进行猜疑和讽刺了(结合下文意思)。我觉得这不是客观的思维。

由于医生(doctor)和博士(Doctor)英文单词一样,孙中山(孙逸仙)先生以前做过医生,因此后来也被误会为“孙逸仙博士”。 客观地说,虽然玛高温医生(doctor)也有可能被后人误会为玛高温博士(Doctor),但是你却硬要升级,加上意识形态的猜测、造势和讽刺(见下文),我觉得实在是没有必要,也很不客观。】

 

可就是这样,现在仍然有无数的资料、包括当地的地方志中仍旧冠之以“医学博士”头衔,将其极力美化,好像他与引出甲申教案、恶行累累的传教士苏慧廉、与恶贯满盈、狼子野心的传教士伯驾素不相识,从未相助过他们似的。

只讲传教士开办了几所学堂(培养西化思想的马前卒),救了几个人(以此来进行传教,扩大影响),办了多少报刊杂志(混淆视听,操控舆论,影响国策),出版翻译了多少本书籍(篡改历史,建造西方中心论,建立心理优势),不讲欺压平民、作威作福、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强买强卖、包庇纵容、杀人放火、强取豪夺等等屡屡发生的教案……

这样真的好吗?

【萧然山评论:对这一段,我大为不解。这与全文主题没有关系啊。这种春秋笔法式的渲染,是什么意思?

既然作者愿意说,那我也顺便说相关内容。说传教士作“威作福、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当然肯定有这样的犯有罪恶的传教士,但是其他不少信息也是有夸大或者曲意理解的。例如,传教士办了育婴堂,收养弃儿,对于捡到、送来弃儿的中国人,育婴堂会送他一些钱物进行奖励,这就导致一些不良者去偷拐婴儿送到育婴堂以获得钱物,于是有的育婴堂被污蔑为拐卖婴儿的据点。当年山东义和团之所以要杀洋人与洋教,这就是原因之一。马神甫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一般说的是1856年法国马神甫(中文名马赖)窜至广西玉林地区,为非作歹,被当地县令(张鸣凤)处死,法国以此为借口,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实际上,就这个马神甫事件本身而言,马神甫是替玉林当地的教民在几起案件中作了诉讼律师(辩护人)。当时清朝审案,被告是没有律师的,马神甫作了辩护人而已。其中一个马姓教民,也确实犯了抢夺民女等罪行,但是就算是恶人,现代司法理念认为,他也有被辩护的权利。但当时,马神甫因为替犯罪嫌疑人辩护,就与后者同罪,又因为有人把马姓教民与马神甫误解为同一个人,把马姓教民的抢夺民女罪也按在了马神甫身上(后人小说家由此也演绎出其他故事),“包庇教民横行乡里、抢掠奸淫、胡作非为,激起民愤,判处马赖及不法教徒2人死刑”,马神甫被钉进了木笼三天而被折磨死。根据当时的外交协议,中国官员(何况是知县)是没有处死外国人的权利的,即使逮捕外国人,也需要先在外交上通气告知。所以,当法国政府要求两广总督寻找马神甫下落时,两广总督发文询查,底下奏报一直推诿搪塞(“法国公使得知马赖死讯,马上向朝廷交涉,广西按察使和两广总督问张鸣凤,但他矢口否认,说根本没有这回事。广西按察使和两广总督到了1858年初还信以为真,据此回答法国公使和上奏朝廷。于是这件事就出现了一幕:法国公使来交涉说马赖神甫被地方官员杀死了,但朝廷官员去落实而得到的报告是根本没有这回事,双方理论不休”,“在这起事件上,知县张鸣凤不认账,而可怜的咸丰皇帝却不得不认”),直到最终查清马神甫已经死亡后,两广总督颇感尴尬。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被写入条约中永远不得录用的广西玉林知县张鸣凤,最终去向何方,清史和地方县志都没有明确记载

声明:我在这里不是替英法鸦片战争辩护,不请而军队自到,都是侵略。我要说的是,历史的叙述要完整、客观,辉格式解读、春秋笔法式书写、信息单向投喂,都不是客观的。

(“春秋笔法”原是好词,但是后来异化,作为对资料的剪裁和时空挪移嫁接的代名词,虽然资料经剪裁嫁接后仍旧是真的,但是跟真相没有关系了。譬如,学弱(张三)从来没有参加过全国数学竞赛,学霸(李四)参加过多次全国数学竞赛,一半次数得奖。你如果剪裁材料,说“张三从来没有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输过,李四倒输了一半次数”,这说的完全是事实,但传达出来的意思却是“春秋笔法”,走向了真相的反面)

下面言归正传,继续论玛高温1851年编撰的中文书籍《博物通书》。】

 

1851年,《博物通书》在宁波出版问世后,当年5月西人创办的英文杂志《中国丛报》曾这样评论说:

“像玛高温《博物通书》这样的著作,无疑有助于使中国人了解电报及相关科学的原理与方法;谁也无法预知,玛高温这部著作所包含的信息会洒落在什么样的土地上,更不能预知它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萧然山评论:从《博物通书》的内容介绍看,它不是学术著作,而是一部科普著作,向中国介绍西方的科学知识的。这是玛高温汇集当时的西方科普著作,择期部分,编撰而成。这种编撰难度,本身不高。譬如,我作为研究物理的人员,如果要我去汇集生物、化学、材料、信息等领域的科普读物,择期精要,然后编撰为一本《博物通书》,我认为很容易做到。

玛高温《博物通书》只是一本欧洲同时期的肤浅(或粗浅)的电磁学初步知识的普及读本,只记录了到1820年代之前的静磁学和静电学内容,记录了当时欧洲的大学物理教科书内的电磁学初步内容,它在欧洲,不属于未解密的“高科技”、“机密”内容。】

 

可惜,这样一本书,当初在中国几乎完全绝迹。

十多年前,雷银照教授为考察专业术语“电气”的来源,四处搜寻此书而不得。在网上访问了中国多个图书馆,均未查到有关信息。后来又在网上访问了日本东京电机大学综合媒体中心、神户大学附属图书馆、长崎大学附属图书馆和香川大学图书馆,才查到它们都藏有《博物通书》的手抄本。

雷教授意识到:手抄本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最终证据,因为抄写人可能会舍弃一些他认为不必要的内容,或是会修正一些内容,有的地方还可能抄错。

20067月初,雷教授在“国学网站”上获知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中文藏书中有一批特藏书籍,其中就有玛高温神父译述的《博物通书》。此后经过多次沟通,他们终于同意将线装书《博物通书》拆开、扫描,制作成便于阅读的电子版图书发了过去。

随后,经过几番周折,雷教授从湖南涟源的一位旧书收藏者手中好不容易才淘到原本。

近年,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在整理藏书时发布消息称,也发现了玛高温译述的《博物通书》。据说,天一阁所藏《博物通书》原为杭州人朱鼎煦先生的藏书。1979年,他的家属将10万余卷藏书全部捐赠给了天一阁,玛高温的《博物通书》就在其中。

 

我们来看看《博物通书》这本书。

在《博物通书》的序言中,玛高温通过引述儒家典籍,论证了中国"儒者"必须了解西方的科技成就。

《博物通书》共45页,前两页是英文。有网友分享在了网上,资料很珍贵。

 

43页是中文,约10800个汉字,45幅插图,分为四个部分:

一、三言真诠共4页。

二、电气通标,6章,28页。

1. 引言

2. 电气玻璃器(摩擦起电、莱顿瓶储电、风筝引电)

3. 电气五金器(伏达电堆)

4. 吸铁石器(磁铁)

5. 电气连吸铁(电磁实验含直流电动机)

6. 电气通标(电报机及编码,永字八法基础上的编码方案)

三、1851年农历西历对照表,9页。

四、道光29年洋商至中国船数,1页。

 

【萧然山回复:根据以上标题(以及我参看了雷银照文《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及其历史地位》(刊于《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卷,126-129)内对此书的介绍),我从电磁学专业知识出发,评述一下《博物通书》知识内容属于什么级别,这对于评判其内容归属,至关重要。“昆羽继圣”在其该文内对电磁学知识及其历史有大量“信手胡写”的评判,我下面顺便纠正之。

 

2. 电气玻璃器(摩擦起电、莱顿瓶储电、风筝引电)”这内容主要属于1746(莱顿瓶储电)和1752年(风筝引电、避雷针)的知识。

历史上,莱顿瓶储电是由荷兰莱顿大学Peter van Musschenbroek(穆森布洛克,1692-1761)在1746年发明的,在这之前盖里克、格雷、杜菲等人尽管发表了不少关于电现象和静电效应的研究,但用的方法是摩擦起电,无法储存大量电荷。莱顿瓶的发明,解决了这一难题。参与莱顿瓶储电关键工作的研究人员还有穆森布洛克的学生AllamandCunaeus以及法国Nollet1700-1770)(他命名该装置为莱顿瓶,并改进了莱顿瓶的储电能力,作了“200多修士手握莱顿瓶引线触电跳跃”的实验)以及英国沃森(对莱顿瓶进行重大改进,在瓶上镀了一层金属,导致储电能力大为提升)。

根据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上发表于174524日的一封信中的记录,在荷兰莱顿大学穆森布洛克发表莱顿瓶实验之前的一年,另一个荷兰人克莱斯特(1700-1748)已经发明了这样的储电装置。但是由于克莱斯特说不清楚他的装置的原理(无法回答纷至沓来的询问、请教信件),而穆森布洛克却能说清楚它的原理,所以,该装置被用穆森布洛克的工作所在地(莱顿)命名了。

风筝引电实验由美国富兰克林在17526月完成,证明了天上的电和地上人工产生的电,具有同一性。17454月,一本《绅士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电学的文章,正是这篇文章引发了富兰克林开始电学研究(该期《绅士杂志》一页照片,可见纪辰、石云里《电磁学简史》,中国科大出版社),从而使得富兰克林发现了尖端放电、证明了电荷守恒定律、发明了避雷针等。这方面大家很了解,我不再赘述。

 

3. 电气五金器(伏达电堆)”, 伏打电堆是在1791年由意大利伏打发明,他是受意大利伽伐尼1780年生物电实验启发而做的工作(《博物通书》也介绍了伽伐尼的青蛙腿抽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其他人员如BerlingieriFabbroni, Valli等也重复了伽伐尼的工作。伏打电堆的发明,使得电学、电化学发生了势如破竹的长足进展。

 

4. 吸铁石器(磁铁)”,这是属于静磁学,是古老的知识。根据“4. 吸铁石器(磁铁)”这个标题(以及雷银照文《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及其历史地位》(刊于《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卷,126-129)内对该条目的介绍)看,这个条目的知识(介绍了几个吸铁石实验),难度是浅的,不涉及完美的、较难的静磁学数学理论。

静磁学发展为完美的数学理论(用数学中的旋度表示),那是要在丹麦奥斯特1820年发现电流磁效应后,几乎同一年,安培(1775-1836)、毕奥、萨伐尔立即开展和完成了他们的实验和理论工作。他们的工作包括安培环路定律、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毕奥-萨伐尔电流源磁场公式。《博物通书》并不详细记叙安培、毕奥、萨伐尔的理论和实验工作。

 

5. 电气连吸铁(电磁实验含直流电动机)”,这方面的工作基础是上面一条中提到的丹麦奥斯特1820年发现电流磁效应。1825年斯图金发明了电磁铁,所以,它说的“电气连吸铁”,应当就是这个电磁铁现象。“电磁实验含直流电动机”相当于是安培和毕奥-萨伐尔在听了奥斯特实验后于同年(1820年)完成的工作,即电流(以及电流环)可以产生磁性,从而可以吸引铁块。“直流电动机”是把电能转化为动能,即电流导线与电流导线之间有相互作用(“安培力”,这也是安培在1820年的工作)。1820年是电磁学飞速发展的一个“奇迹年”。 《博物通书》在这一条目中还讲了法拉第的水银杯旋转实验。这是1821年发现的,其原理范畴仍旧属于1820年奇迹年。

《博物通书》在这一条目中主要讲了:(1)通电导线周围的指南针会旋转(这是奥斯特1820年实验);(2)法拉第的水银杯旋转实验(1821年);(3)金属齿轮旋转实验。这是三个典型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虽然这些实验与安培和毕奥-萨伐尔1820年的原理性工作(包含复杂数学)有关,但是《博物通书》介绍此三个实验,仅仅属于肤浅知识普及水平,并没有深入到介绍稳恒电流的磁学和力学(安培和毕奥-萨伐尔的工作),也就是说,它其实并没有涉及介绍安培的工作(但可能会提到一下)。

可以说,《博物通书》讲的都是电磁学初级知识(静电学和静磁学),没有介绍动态的电磁场,即没有1831年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没有发电机(变化的磁通量产生电动势)、没有电感(亨利电感,1832-1835年)、没有楞次定律(1833年)。《博物通书》出版于1851年。1865年麦克斯韦方程组建立。

总的说来,就电磁学知识而言,《博物通书》主要记录了自1746(莱顿瓶储电)、1752年(风筝引电)到1820年电流磁效应。目录第2条讲电荷、第3条讲电压、第4条讲静磁学初步知识(吸铁石)、第5条讲电流磁效应几个典型实验(但是没有深入到介绍稳恒电流的磁学和力学(1820年安培和毕奥-萨伐尔的工作))。此书出版于1851年,那么这在欧洲同时期科学共同体中,它只能算是粗浅或肤浅的普及读本(主要介绍电磁学有趣的典型实验和粗浅的原理介绍,不机密、不高级)。

根据《博物通书》的内容,可以看出,玛高温编撰《博物通书》时可供参考的蓝本有很多。莱顿瓶储电、伏打电堆和吸铁石器(磁铁),这三块(三个条目)属于当时的旧知识,只能算是教学实验(这方面欧洲当时教材就太多了,可谓俯拾即是)。《博物通书》最高级的知识是电流磁效应(即条目“5. 电气连吸铁(电磁实验含直流电动机)”),可供参考的书籍也有,例如一本在电磁学历史上有光辉意义的著作:1827年安培出版了综合工作《电动力学现象的数学理论》一书。安培这本书必然会包含条目“5. 电气连吸铁(电磁实验含直流电动机)”的内容。《博物通书》如果要参考,只要参考其实验方面的描述性的文字介绍即可。此外,在安培1827年和《博物通书》1851年出版之间,很多学者如阿拉果、洪堡、科拉顿、纽曼、韦伯、基尔霍夫、赫姆霍兹等都在电磁学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重要工作,不少人著述颇丰,时常总结电磁学研究成果。其他非著名人物(虽然无电磁学成果传世),但是作为普通的从业人员,也会留下叙述当时的科研成果的著作。这些都可以是玛高温编撰《博物通书》时可供参考的蓝本。

但我相信,《博物通书》没有参考另一本更加著名的光辉著作:法拉第的三卷本《电学实验研究》(完成于1839-1955年)。如果它要是参考了法拉第的《电学实验研究》,那么它必然会包含法拉第1831年电磁感应定律和发电机、法拉第和戴维的电化学,但《博物通书》并没有记录这方面的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