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厦马作为国内白金标“唯二”的存在,应该是俯视对手的,但是,在国内众多顶级赛事的“围攻”下,厦马也是颤颤巍巍,并不敢有丝毫大意。
在厦马前两周,都是赛制扎堆的周末。厦马完美地避开了,然后选择了4月2日,在这个相对冷清的春日,完成了自己一年一度、从未间断的第21次之约。
在档期上,我总感觉,厦马是尽量避免与其他大赛事正面竞争。这其实源于厦马的“先天不足”。
城市马拉松,主要竞争力是由城市影响力决定的,而厦门在这个上面不要说跟北京、上海比,一众一线、省会城市也是大为不如的。
而厦马之所以还能在国内领先,正是因为其全力避开这个点,而在其他方面,做得非常专业,有些近乎极致。不是厦马想特立独行,而是大背景使然,不然,就泯然众人矣。
每年新年刚过的厦马,是最完美的,全国基本没比赛了,在这个节点上,有承前启后之意,更是敞开胸怀拥抱全国跑者。近三年来,因为疫情,厦马办了,比什么时候办,更重要些。
这场35000人的厦马,从画面上看,才真正是疫情后国内马拉松全面回归的标志。真是密密麻麻的人海,到处都是选手。赛前有期待的,有抱怨的,赛后有庆幸的,有吐槽的……
能给他们奖牌吗?
这次厦马,给我感觉,吐槽要比之前几年多些。
天气热,那是没办法的。四月份的厦门,整体上讲是偏热的,我在跑过2021年那次后深有体会。这次赛前有朋友说,天气还好,我只是呵呵。赛后看反应,尤其是跑到最后,还是蛮热的。
天气一热,对很多参赛者,特别是新跑者,比赛就变得难度大了许多,相应地,跑崩了,被关门的,必然也会多些的。
这不,赛后就有朋友转发来部分被关门选手在铁马前“闹腾”的视频。后来,在多个群都看到这个视频,也有很多讨论。
一直以来,我尊敬那些跑得快的选手,但是佩服那些老的、胖的、新的跑者在马拉松中的那份坚守。对卡在关门点的那批选手,比赛过程会非常煎熬,他们能够克服心理上的所有畏惧,战胜自我,站到终点线上,我认为,是真的勇士!
今年厦马,是在去年11月27日的2022厦马办了后才启动的,那时还处于疫情下。尽管很多跑者阳康后已有几个月了,但影响依然存在。
厦马的分区分枪出发,经过几年的完善、优化,应该讲,已趋于科学。从去年起,厦马将关门时间从之前的615缩短至6小时,我认为这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姿态。表面上看,是对跑得慢的跑者不友好,实质上,却是厦马自身发展的一个选择。
K区是最后一个区,最后一枪出发,也是厦马十个分区中最大的一个,11000名选手。此前第四枪出发的,是GHJ三区,共12000人,7:31起跑。也就是说,9分钟后这些选手全部跑出去了,最后一枪已经鸣枪。那么,K区的起跑,也大致要10分钟才能结束。
这样问题就来了,在K区最前面出发的,那是有足够的6个小时关门时间的。而最后出发的,关门时间可能就是550甚至还短一些了。好多年前,那时所有赛事还都是一枪全部出发,我就留意到这个问题,最后过拱门的,关门时间对他们显得有些不公平。
只是,规则就是这样,这些年下来,除了有些赛事会宽限15分钟的关门时间外,并没有任何改动。
作为参赛者,赛前认真阅读竞赛规程和报名须知,可以避免赛中、赛后遇到好多问题。一项举措,很难让所有层面的人都满意,而这个关门时间,显然对跑得慢、总是卡在关门点上的跑者群体,有些不友好。
厦马最终被关门的选手,我感觉,有一部分就属于此例。特别是一部分新跑者,对马拉松还没有一个科学、理性的认知,遇到类这样的问题,难免会有情绪波动。据了解,在13:40关门时间后,现场“闹”着要奖牌的关门选手,有近百名。
对于很多选手而言,准备了很长时间,花了几千块钱,而且自己还跑完了,却没拿到奖牌,这样的不快,在这一刻得到集中发泄。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有组委会高管在现场的。选手们得到的答复是,有问题、有疑义,可以通过正常渠道申诉。过了关门时间,是不能发完赛奖牌的。
的确,如果不严格按照规则,奖牌随意发,那对之前完赛的跑友,又显得不公平了。
说起来,分区分枪出发,解决了赛道的拥挤,让大家都能相对有一个舒适的奔跑氛围,对前面几个区,有点偏爱,唯独冷落了最该得到“照顾”的部分处于关门边缘的选手。
理论上,第1枪选手,会有630的关门时间,就是第4枪,也有609。他们超过了关门时间,到终点时暂无法甄别,会和其他完赛者一样,享受同样的礼遇。唯一的区别是,他们不会有完赛证书,没成绩。
厦马的做法,并没有任何问题。在这个事情上,仍有大家可以讨论、提升的空间。比如,能不能更贴心点,就以最后一枪、最后一名选手经过起点的时间算起,再计6小时的关门时间。如此,所有参赛选手,都拥有了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公平。
如果有赛事这样做,无疑,也算得上引领马拉松在关门时间科学性上的改革之风了。
厦马还有新招数?
这次厦马,释疑了我去年厦马后的一个疑问——参赛人数。
去年厦马赛事规模28000人,这次看到数据了,报名人数28738,是微微超了赛事规模的。但最终站在起跑线上的,是17427人,六成的参赛率,在疫情下,可以理解。完赛12003人,完赛率将近七成,显然也有着疫情影响,此前这一数字都是九成以上的。
今年厦马赛事规模已到35000人,已与疫情前持平。这么大规模的全马赛事,也意味着马拉松真的全面归来。
有两年没跑厦马了,我却一直在关注着赛事的变化,今年厦马,也有不少新变化。
赛前,厦马被世界田联授予“全球特别贡献奖”,这是世界田联首次颁发这一奖项,凸显了厦马价值。诚如世界田联路跑及大众运动总监阿里西奥·磐迹所言:“厦门可以为其他城市开展马拉松运动,提供优秀样本。”
国内想办优秀马拉松的,学厦马,错不了。
厦马配套赛早餐跑,今年已是第三次了。我在跑2020年厦马时,体验了一下,那是首次。赛前一天,在鼓浪屿体验性地慢跑个几公里,然后在岛上四下逛逛,我认为,也是马拉松赛事体验的一种延伸。
2021年报名厦马时,早餐跑我也报名了,后来赛事延期,那次早餐跑就没再办。2022年和这次都办了,这次看到早餐跑发的一张图《在厦跑步人的早餐探索指南》,觉得甚为温馨。
在赛事服务上,能从这样的视角替参赛者考虑,才是专业,体现的是用心,而不是一味地拿钱在物料、补给上砸。
厦马在赛前也推出了《大众选手参赛指南》,特别实用。
这份指南,分为赛前、赛前当天、赛道、终点、赛后、客服方式共6部分,将一名跑者参赛遇到的所有问题,全都罗列出来了。只要你用心读完,基本不会有任何疑问了。
眼前的厦马,早已不是单单一场马拉松,是将产业不断外延,并且一直在丰富其内涵。
在2020年厦马后,中国马拉松博览会被田协“拿走”了,厦马没有怨天尤人,另搭舞台,搞起一个福建省路跑产业博览会。
2021年就在计划中的,那年赛事延期后,没搞成。2022年就试着办起来了,这次已经有模有样了。
最遗憾的是,中国马拉松博览会在离开厦马后,一晃三年多了,还没办过一次。怪疫情吧,与田协无关。
这次厦马配套的,还有场帆船赛。
这个颇有新意,通过马拉松这个载体,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赛事关联起来。比赛中,选手们跑到演武大桥时,就能看到水面上的千帆竞发。若能在赛前或赛后与帆船赛再多点互动,会更完美。
今年这场厦马,还有着疫情影子。待到明年初时,我们才能见到一个全新的厦马。我相信厦马能够从今年收获不少信心,更能直面赛事暴露出的一些不足,来年带给国内马拉松一个更有新意的厦马。
不破不立,21届已过。厦马这几年来吸引跑者并立足于国内马拉松顶峰,靠的是不自满,在赛事专业服务上一直孜孜以求。放眼明年以及未来,莫忘了这一根本,即便在现有基础上“大刀阔斧”,亦大有空间。
厦马关门选手“闹腾”,究竟该不该给他们那发奖牌
按理说,厦马作为国内白金标“唯二”的存在,应该是俯视对手的,但是,在国内众多顶级赛事的“围攻”下,厦马也是颤颤巍巍,并不敢有丝毫大意。
在厦马前两周,都是赛制扎堆的周末。厦马完美地避开了,然后选择了4月2日,在这个相对冷清的春日,完成了自己一年一度、从未间断的第21次之约。
在档期上,我总感觉,厦马是尽量避免与其他大赛事正面竞争。这其实源于厦马的“先天不足”。
城市马拉松,主要竞争力是由城市影响力决定的,而厦门在这个上面不要说跟北京、上海比,一众一线、省会城市也是大为不如的。
而厦马之所以还能在国内领先,正是因为其全力避开这个点,而在其他方面,做得非常专业,有些近乎极致。不是厦马想特立独行,而是大背景使然,不然,就泯然众人矣。
每年新年刚过的厦马,是最完美的,全国基本没比赛了,在这个节点上,有承前启后之意,更是敞开胸怀拥抱全国跑者。近三年来,因为疫情,厦马办了,比什么时候办,更重要些。
这场35000人的厦马,从画面上看,才真正是疫情后国内马拉松全面回归的标志。真是密密麻麻的人海,到处都是选手。赛前有期待的,有抱怨的,赛后有庆幸的,有吐槽的……
能给他们奖牌吗?
这次厦马,给我感觉,吐槽要比之前几年多些。
天气热,那是没办法的。四月份的厦门,整体上讲是偏热的,我在跑过2021年那次后深有体会。这次赛前有朋友说,天气还好,我只是呵呵。赛后看反应,尤其是跑到最后,还是蛮热的。
天气一热,对很多参赛者,特别是新跑者,比赛就变得难度大了许多,相应地,跑崩了,被关门的,必然也会多些的。
这不,赛后就有朋友转发来部分被关门选手在铁马前“闹腾”的视频。后来,在多个群都看到这个视频,也有很多讨论。
一直以来,我尊敬那些跑得快的选手,但是佩服那些老的、胖的、新的跑者在马拉松中的那份坚守。对卡在关门点的那批选手,比赛过程会非常煎熬,他们能够克服心理上的所有畏惧,战胜自我,站到终点线上,我认为,是真的勇士!
今年厦马,是在去年11月27日的2022厦马办了后才启动的,那时还处于疫情下。尽管很多跑者阳康后已有几个月了,但影响依然存在。
厦马的分区分枪出发,经过几年的完善、优化,应该讲,已趋于科学。从去年起,厦马将关门时间从之前的615缩短至6小时,我认为这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姿态。表面上看,是对跑得慢的跑者不友好,实质上,却是厦马自身发展的一个选择。
K区是最后一个区,最后一枪出发,也是厦马十个分区中最大的一个,11000名选手。此前第四枪出发的,是GHJ三区,共12000人,7:31起跑。也就是说,9分钟后这些选手全部跑出去了,最后一枪已经鸣枪。那么,K区的起跑,也大致要10分钟才能结束。
这样问题就来了,在K区最前面出发的,那是有足够的6个小时关门时间的。而最后出发的,关门时间可能就是550甚至还短一些了。好多年前,那时所有赛事还都是一枪全部出发,我就留意到这个问题,最后过拱门的,关门时间对他们显得有些不公平。
只是,规则就是这样,这些年下来,除了有些赛事会宽限15分钟的关门时间外,并没有任何改动。
作为参赛者,赛前认真阅读竞赛规程和报名须知,可以避免赛中、赛后遇到好多问题。一项举措,很难让所有层面的人都满意,而这个关门时间,显然对跑得慢、总是卡在关门点上的跑者群体,有些不友好。
厦马最终被关门的选手,我感觉,有一部分就属于此例。特别是一部分新跑者,对马拉松还没有一个科学、理性的认知,遇到类这样的问题,难免会有情绪波动。据了解,在13:40关门时间后,现场“闹”着要奖牌的关门选手,有近百名。
对于很多选手而言,准备了很长时间,花了几千块钱,而且自己还跑完了,却没拿到奖牌,这样的不快,在这一刻得到集中发泄。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有组委会高管在现场的。选手们得到的答复是,有问题、有疑义,可以通过正常渠道申诉。过了关门时间,是不能发完赛奖牌的。
的确,如果不严格按照规则,奖牌随意发,那对之前完赛的跑友,又显得不公平了。
说起来,分区分枪出发,解决了赛道的拥挤,让大家都能相对有一个舒适的奔跑氛围,对前面几个区,有点偏爱,唯独冷落了最该得到“照顾”的部分处于关门边缘的选手。
理论上,第1枪选手,会有630的关门时间,就是第4枪,也有609。他们超过了关门时间,到终点时暂无法甄别,会和其他完赛者一样,享受同样的礼遇。唯一的区别是,他们不会有完赛证书,没成绩。
厦马的做法,并没有任何问题。在这个事情上,仍有大家可以讨论、提升的空间。比如,能不能更贴心点,就以最后一枪、最后一名选手经过起点的时间算起,再计6小时的关门时间。如此,所有参赛选手,都拥有了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公平。
如果有赛事这样做,无疑,也算得上引领马拉松在关门时间科学性上的改革之风了。
厦马还有新招数?
这次厦马,释疑了我去年厦马后的一个疑问——参赛人数。
去年厦马赛事规模28000人,这次看到数据了,报名人数28738,是微微超了赛事规模的。但最终站在起跑线上的,是17427人,六成的参赛率,在疫情下,可以理解。完赛12003人,完赛率将近七成,显然也有着疫情影响,此前这一数字都是九成以上的。
今年厦马赛事规模已到35000人,已与疫情前持平。这么大规模的全马赛事,也意味着马拉松真的全面归来。
有两年没跑厦马了,我却一直在关注着赛事的变化,今年厦马,也有不少新变化。
赛前,厦马被世界田联授予“全球特别贡献奖”,这是世界田联首次颁发这一奖项,凸显了厦马价值。诚如世界田联路跑及大众运动总监阿里西奥·磐迹所言:“厦门可以为其他城市开展马拉松运动,提供优秀样本。”
国内想办优秀马拉松的,学厦马,错不了。
厦马配套赛早餐跑,今年已是第三次了。我在跑2020年厦马时,体验了一下,那是首次。赛前一天,在鼓浪屿体验性地慢跑个几公里,然后在岛上四下逛逛,我认为,也是马拉松赛事体验的一种延伸。
2021年报名厦马时,早餐跑我也报名了,后来赛事延期,那次早餐跑就没再办。2022年和这次都办了,这次看到早餐跑发的一张图《在厦跑步人的早餐探索指南》,觉得甚为温馨。
在赛事服务上,能从这样的视角替参赛者考虑,才是专业,体现的是用心,而不是一味地拿钱在物料、补给上砸。
厦马在赛前也推出了《大众选手参赛指南》,特别实用。
这份指南,分为赛前、赛前当天、赛道、终点、赛后、客服方式共6部分,将一名跑者参赛遇到的所有问题,全都罗列出来了。只要你用心读完,基本不会有任何疑问了。
眼前的厦马,早已不是单单一场马拉松,是将产业不断外延,并且一直在丰富其内涵。
在2020年厦马后,中国马拉松博览会被田协“拿走”了,厦马没有怨天尤人,另搭舞台,搞起一个福建省路跑产业博览会。
2021年就在计划中的,那年赛事延期后,没搞成。2022年就试着办起来了,这次已经有模有样了。
最遗憾的是,中国马拉松博览会在离开厦马后,一晃三年多了,还没办过一次。怪疫情吧,与田协无关。
这次厦马配套的,还有场帆船赛。
这个颇有新意,通过马拉松这个载体,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赛事关联起来。比赛中,选手们跑到演武大桥时,就能看到水面上的千帆竞发。若能在赛前或赛后与帆船赛再多点互动,会更完美。
今年这场厦马,还有着疫情影子。待到明年初时,我们才能见到一个全新的厦马。我相信厦马能够从今年收获不少信心,更能直面赛事暴露出的一些不足,来年带给国内马拉松一个更有新意的厦马。
不破不立,21届已过。厦马这几年来吸引跑者并立足于国内马拉松顶峰,靠的是不自满,在赛事专业服务上一直孜孜以求。放眼明年以及未来,莫忘了这一根本,即便在现有基础上“大刀阔斧”,亦大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