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马7.5K就有能量补给站了,这是跑马还是吃吃喝喝

2023-03-11 19:46:03
标签: 马拉松 深马 北马 厦马 宝安马拉松

一场马拉松,要让选手跑得舒服、开心,补给要跟上。

国内马拉松在赛事补给上,竞争惨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内卷之势,俨然“吃喝”成风。

像之前举行的深马,首个能量补给站已提早到7.5K,即将举行的宝安马也同样。深马从7.5K起,每隔5K一个能量补给站,共7个。而宝安马,据其3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透露,能量补给站将有9个。

疫情前的2019深马,首个能量补给站出现在12.5K时,我都觉得有点早了,如今又提早了5K,这究竟是赛事的贴心,还是跑者的需求?

再看看去年底以来国内其他几场顶级赛事的。

厦马在11.2K出现了首个能量补给站,之后17.5K、22.5K、26.6K、28K、32.5K、35K、37.5K都有,共计8个。

上马首个能量补给出现在12.5K,之后间隔多是2.5K,分别为15K、17.5K、25K、27.5K、32.5K、35K、37.5K、40K,共9个。

北马首个能量补给站出现在17.5K,之后22.5K、25K、27.5K、32.5K、35K、37.5K,共7个。

不只这些大赛事,很多中小马,也都是在补给上花样百出,力图作为赛事标签之一,吸引跑者。

毫无疑问,在能量补给上,国内大多数赛事都很大方、大气。从趋势上看,站点越来越多,首个越来越提早。

多多益善?

跑一场马拉松,到后半段后,身体的确需要能量补给。

补给站,简单点的,有香蕉、小面包等,好点的,品种会有五六种,包括能量胶、盐丸,豪华的,水果、轻食等等加起来都有十来种了。

这种补给上的豪华投入,会让参赛者有种宠幸感,尤其是跑得慢的,需要吃吃喝喝的,更感贴心。到最后阶段,快跑不动了,吃点东西,从心理上给自己多点鼓励。

从赛事的角度,多设点补给站,满足不同层次跑者的需求,让大家吃舒服了,“吃了人家的嘴软”,即便赛事其他方面有不足,大都会被参赛者所忽略。

从跑者的角度,也许我不是每个站点都去吃吃喝喝,但是有这么多,总归让人感觉踏实,会觉得被重视、被善待,对赛事的好感油然而生。

在赛事口碑的竞争上,补给事关每一名参赛者,在这个上面投入多,必然会获得跑者的认可。

还有一种模式,是赛道上补给常态化,但是在赛后美食上下功夫,新中体赛事多是这种风格。据说是源于桂林马,完赛后会提供当地美食,有点点“流水席”的味道,真是跟一餐饭都差不多了。

国外赛事不一而足,总体上,是远远不如国内的。有些是极简版的,能量补给少之又少,品种也会简化到只有香蕉一种。极个别也追求能量补给的当地化、多样化,会让你吃到爽。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科隆马,完赛后边走边吃,汤、啤酒、面包、香肠应有尽有,属于能吃饱的那种;一个是大阪马,从30K前开始,将近1K的日本美食,有的根本叫不上名字,多多尝试就是了。

当然国外更多的赛事,还是偏向于只提供基本补给,没有我们这么多花样的。

一场赛事大家评价好不好,补给肯定会占一定比例。给参赛者提供充裕、丰富的赛道、赛后补给、美食,彰显赛事诚意,给跑者跑步之外更多的温馨体验,自然不是坏事。

舍本逐末?

马拉松终究是比赛,核心是让参赛者跑好了,赛事的补给,也应当围绕着这一根本来进行。

一场马拉松,动辄几万人,不同级别的参赛者,对比赛事的需求是大不一样的。追求速度的,一路上根本顾不及什么补给、美食的;中间层次的,会需要,有就行,不会太在意;更多跑得慢的,就需要补给“续命”了,补给好,相应地就减少了最后阶段的“痛苦”……

马拉松在国内大众层面流行,时间还很短,对很多城市、很多赛事而言,尚处于建设阶段,吸引、培育跑者,或许比追求专业化更迫切。

十年前,深马刚创办时,能量补给点就两个,27.5K和37.5K。当时曾问过相关人士,回答是他们也想多设几个,但是田协的规定就是这样。这样的设置,是马拉松专业时代的产物,对大众选手而言,显得就有点不友好。

几年间,马拉松的重心已倾斜至大众选手,服务好他们,已成为所有赛事的主旨,补给已是首当其冲。

所有赛事在补给上的竞争,带给参赛者的,是实实在在的福利,但这种也不是无节制的。随着马拉松在国内的成长、发展,追求补给可以成为一些特色赛事的标签,而不宜无视马拉松自身规律,一味地在补给上下猛力。

过度追求赛事的补给,无疑就偏离了马拉松的初心、本心。马拉松作为跑步赛事,我们可以赋予其更多的内涵,却最好不要让补给成为核心竞争力。

也就是说,赛事补给,应在马拉松自身特性下,符合其需求。如果跑一个42K,刚起步就提醒你该吃吃喝喝了,这就不像是一场马拉松了。

而且,赛事在补给上对跑者的娇纵,也容易培养一批巨婴型跑者,让他们觉得,一切都是马拉松的标配,本该就如此的。这样的跑者多了,必然会对国内马拉松产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以我跑马的经验,不管你有没成绩追求,自己参加一场马拉松,都应在赛前做充足的准备,实没必要让早早就出现的能量补给站打乱了节奏。

首个能量补给站,出现在15K后更好,可以在后半程加多点,也没必要不断地往前提。一些贴心的半马,出现能量补给都要在12.5K左右了,更何况全马呢。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