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惨剧就要一周年了:服务好非认证赛事,马拉松才会真正安全

2022-05-19 14:57:30
标签: 马拉松 黄河石林越野赛 白银百公里越野赛 田协 认证赛事

这一年来,围绕着马拉松的,其实就是“安全”二字,两层含义。其一是大环境,疫情形势下怎样才能办赛;其二是小气候,赛事如何确保不出问题。

疫情形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大家只能等待。在具体赛事安全上,主管部门一年来真是做了很多工作,起码从制度上,已经完全保障了马拉松的安全。

遗憾的是,疫情加上北京冬奥会等因素,导致马拉松这一年处于完全的静默状态,让大家无法看到,安全系数大幅增强的马拉松,究竟是什么模样,是不是比过去更让人放心了。

总体上看,马拉松本就是安全的。去年522惨剧,并非“正规”马拉松赛,不过由于一些历史原因,马拉松、越野都放在一起管的,出了问题,马拉松也难以独善其身了。

这一年来,马拉松在做的,都是些防微杜渐的事儿,这肯定也是今后一个阶段内的主旨。

认证与非认证

国内的马拉松赛事体系,现在分为认证和非认证。

所谓认证赛事,就是中国田协对赛事采取A类(A1和A2类)与B类两类赛事认证。这样的赛事,是主流的,2018年有339场,2019年有357场。

没有认证的赛事,还有大把。官方对国内赛事的统计,用的是“规模赛事”,2018年有1581场,2019年有1828场。将这个数字,减去认证赛事,剩下的就全是非认证赛事了。

目前的认证类型规则,始于2017年,在此之前,更自由、随性些。

在2016年,田协有326场认证赛事,其中A1类112场、A2类10场,B类206场。那时候,B类认证不收费,赛事就等于在田协备个案。

到了2017年,认证规则进行了修订,B类也开始收费了,那一年A1类146场、A2类77场,B类仅33场。

所以你就看到,田协的认证赛事,从2016年到2017年,是有一个下跌的,从328场到256场。

疫情后,田协不再大规模地主办赛事,而以技术认证的身份出现在赛事中。目前的认证服务费,国际标牌中,白金标30万、精英标20万、普通标15万。田协A类赛事10万,B类赛事3万。

认证赛事,意味着一种规范,对于每一类,田协都有相应的细则。你既然进入这个体系,就得一切按规定办,这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赛事的安全。

要说问题,可能会出现在众多的非认证赛事,近几年都上千了。由于没认证,田协也就不会具体去管,其隐藏的一些问题累计下来,在某个节点就可能引爆。而一旦爆发,受影响的,绝对是整个马拉松。

放心与不放心

从市场化的角度说,你付了认证服务费,就跟田协有了关系,田协会进行管理,有一系列相关要求,都必须遵守。

一场认证赛事,只要能够做到田协的各项标准,无疑就是安全的。也不是说赛事中就不会有问题,但一般不会出现大问题的。

问题是,认证赛事虽是国内马拉松主流,但数量上却远远小于非认证赛事。除了认证赛事,这上千场的非认证赛事的管理,该如何进行呢?

田协肯定是管不过来的,这不,田协已着手实施赛事分级监管办法,有四级监管,全国性监管单位是田协,下面还有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监管单位,也就是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及田径赛事活动主管单位。

这样的管理机制,是否科学、高效,尚需事实检验。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监管单位,人员构成都是怎样的,是否有精力和能力呢?马拉松有自身的专业性,又有极强的市场属性,远不是随意找几个工作人员应付一下就可以的。

对于众多的非认证赛事,田协即便没收费没认证,可一旦赛事出了问题,依然要负管理责任。像522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也非田协认证赛事,可是有问题了,田协仍难以摆脱有关部门的“问责”。

我倒是觉得,在认证类型调整前,似乎更科学点。

作为主管部门,肯定要将国内所有赛事都纳入监管中,这些非认证赛事,主管部门除了提供专业指导外,没收费也要为其办赛提供各种便利,而非放手不管。

对于非认证赛事,若能在竞赛管理人才培养上予以重视,开放一些数据平台让其共享,其办赛安全性就会进一步提升。

希望管理部门不以盈利为目标,处理好众多非认证赛事办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非认证赛事也能感受到“温暖”,马拉松可能就真的安全了。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