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制播分离--方法而非目的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2015-11-21 11:30:00)
标签:

文化产业

影视管理

制播分离

电视

分类: 案例综述

【摘要】:随着四季《中国好声音》的持续火热,浙江卫视收获超高收视,其背后的灿星制作也是名利双收。而制播分离这个对中国电视业早已熟悉的词又被热议了起来。

制播分离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来自于英文Commission,原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但是制播分离仅仅是方法绝非改革的目的,通过这个方法将电视台与市场相联系以提升其竞争力。作为以制播分离为方法取胜的《中国好声音》便是这一论断的典型代表。

一、制播分离是方法

作为我国最典型的制播分离节目,《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

1、制作方

《中国好声音》的制作方灿星制作这几年可以说是声名鹊起。灿星制作是一个专业娱乐节目制作公司,属于星空华文传媒(星空传媒中国)旗下,曾为星空卫视制作优质精良的综艺娱乐节目,也在青海卫视播出,并销往全国地面电视频道。除了《中国好声音》外,其还制作过《中国达人秀》、《舞林争霸》、《出彩中国人》等多档优质节目。

《中国好声音》是国外节目的引进,但是灿星制作并没有山寨而是尽可能还原。同时节目本身的形式新颖,话题度高,导师权力的扩大与学员选择的逆转更是充满戏剧性。另外在资源方面,更全面的台前幕后的开放既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又能满足电视台播出的需要。

这样的制作公司极具经验,富于创新才能;了解观众喜好;时刻关注国外热门节目,寻找机会引入国内满足需求。另外专业制作公司也更加专精,业务更加具体也就更容易投入全部精力,较之电视台有着自身优势。

2、播出方

《中国好声音》播出平台浙江卫视凭借这一节目迅速巩固其在电视台中的地位,提高竞争力。《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开始于2012年,当时浙江卫视正处于上升期但仍然面临湖南卫视与东方卫视的挤压,急需一档节目巩固其地位,《中国好声音》恰好满足他们的需要。

我国独特的广播电视体质,加上卫星电视的普及,使得各地电视台受到来自不同地区多家电视台的竞争,为播而制早已不适合。同时电视台内部的制作部门能力的不足,观众的要求,同行的挤压,使得电视台要想突出重围就必须拿出质量上乘的作品。同时这也是处于改革之中的电视台加强与市场联系,强化自身能力为未来做好准备的机会。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制播分离是现在各大电视台不约而同的选择。专业制作公司业务熟练、了解市场,其作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节目的质量、关注度、收视率,而这些正是电视台面临重重困境所要追求的。供给与需求的对接使得双方在最根本点上达成了共识,那么合作则是必然的结果。另外关于购买节目的费用《中国好声音》开了一个先例,就是制作方与播出平台的利益共享模式,不再单单拿制作费更是在广告费中分了一杯羹。我想如果电视台对制作公司的依赖继续加强那么这种共享模式将会成为主流。

二、制播分离并非目的

虽然《中国好声音》给浙江电视台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浙江电视台并没有将全部砝码压在它的身上,一直在探索开拓属于自己的王牌,2014年开播的《奔跑吧兄弟》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我认为这种做法正是在将制播分离看成方法而非目的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存在风险

最开始灿星制作是打算把《中国好声音》卖给东方卫视,后来因为价格原因双方合作破裂,这才给了浙江卫视的机会。这其中就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立足于市场的制作公司其目标就是盈利,那么在利益的驱导下这种不稳定的情况就不可避免。虽然这一次从中获利,但是下一次呢?而且上文提到灿星制作参与浙江卫视的广告分成,要求利益共享,这种趋势将会损害电视台的利益。长此以往,过分依赖于制作公司的广电就会无形中增加自身所承担的各种风险。

另外,核心节目的向外购买会削弱电视台本身的制作水平。当前情况下电视台本来的制作竞争力就不如市场上的制作公司,如果再将主要的节目都依赖外部那么电视台就变成了一个单独的播放平台,根本没有竞争力。

2、增强竞争力

在今天广电改革的大潮中,加强与市场的联系,突破体制的弊端,增强广电体系的整体竞争力才是最终目标。对于一个谋求长远发展的单位来说,内生增长要优于外生,广电系统也是一样,所以各地区的广电局也都纷纷成立市场化公司,用市场的方法来运行,参与市场竞争,加入市场后为了应对对手就不得不提高节目制作水平,获取市场份额,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用市场来倒逼原属于体制内的部分进行改革。此外这些公司仍然受到广电体系的管控,就没有完全与其脱离关系,这样一来电视台就找到了与市场的接入点。即拥有播放平台又拥有稳定的、高质量的节目制作公司,电视台的竞争力自然会增强。

三、总结

(一)理论层面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追求的都是优化配置、最大化自身效益,而要实现这些目标资源整合则是最优的选择,垄断企业的优势也正在于此。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超级公司也都印证着这个道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所有的市场主体为了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竞争效益,都会趋向于制播整合,特别是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自己的企业优势。而且从世界范围内的实践来看大部分国家都符合这个规律。

当前的制播分离也不例外,它并不是绝对的将制作外包给企业,电视台只保留播放权;而是电视台将一些制作资源从事业体制中抽离出来进行公司化改造,将这些资源放到市场中去。现在市场上很多制作方都没有完全脱离电视台的控制,它们与电视台仍有联系。这样一来,作为事业单位的电视台就找到了与市场联系的方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依靠电视台的播放平台,以激发资本活力,增加电视台收益,促进广电业自身的竞争力。

(二)现实层面

面对电视台竞争的日渐激烈,广电内部制作水平的下降,制播分离确实为处于困境的电视台带来了一缕希望。从节目本身来讲,制播分离可以保证较高水平的质量,吸引大量观众而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对电视台来讲,部分节目的外包可以精简机构,避免人浮于事,同时骨干团队集中于某些节目也能够提升节目质量;从市场化来看,制播分离促进了广电行业的市场化进程,而市场化又意味着利益至上、灵活机动。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广电体系一轮又一轮的改革之势。广电集团的成立将电视台与市场进一步拉近,企业制的运作模式更具优势,广阔的业务覆盖资源整合,这些都在昭示着广电体系做大做强的渴望。正因如此,在此之下的制播分离只是方法而不可能是最终的目的,这不单是大笔购买费用的问题也涉及到电视台的整合,而且受制于人总不如自己决定来得舒服。所以制播分离仅仅是改革过程中为了提高能力实现转型的一时之选,最终还是会走回资源整合的道路。我想即使是买入《中国好声音》的浙江卫视它也不会仅仅满足于购买而不去自己制作,或是经验不足或是时机不对,但这都是时间的问题。

在此观点下,我想目前活跃于市场的独立节目制作公司应该更多地思考未来自己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结语】:制播分离作为一种改革的确为我国广电业带来了活力,作为一种方法,制播分离的背后应该是提高节目质量,提升电视台的整体竞争力,而制播分离的最终目的地应该是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整合资源。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词条解释:制播分离。

[2] 百度百科,词条解释:灿星制作。

[3] 尹鸿:《“分离”还是“分制”--对广电制播分离改革的思考》,《现代传播》,2010年第4期。

                                                                        本文由中央财经大学张佳成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