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尖子生培养的尝试与实践
(2015-10-26 15:09:02)
标签:
教育 |
一、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才算尖子生?
二、励志是尖子生成长的内驱力。
1、早确定和选准尖子生,帮助尖子生提高薄弱学科及强势学科的薄弱环节
只有尽早确定和选准尖子生,才能使任课教师尽早有针对性开展培尖工作。教师要充分了解尖子生的学习、生活、性格、爱好、兴趣、特点等方面的情况,特别了解每个尖子生的优势学科及薄弱学科,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同学间的关系,从学生角度了解各自的爱好、性格等方面情况,从而开展一系列的培尖工作。我们给每个尖子生确定了他们的学习计划,突出强势学科和提高薄弱学科,要求任课教师对尖子生的薄弱学科和薄弱章节进行跟踪和指导。
尖子生的培养重在平时、重在细节、重在积累,平时应注意以下方面:①答题的规范和严密性;②答题的速度及准确性;③知识的积累,对一些重要法则注意总结及引伸,要求尖子生准备“三本”:笔记本、错题本、奇思妙解本,并强化尖子生的“一学就会,一做就对,考试得满分”的意识。“学了,做了,会了,”只是量变的积累,而“做对满分”才是质变的提升。我们要求教师要善于解决学生会做而不能得满分的问题。在每次的训练和大考中,教师要对尖子生的试卷认真统计和分析,把尖子生的错题收集起来,帮助学生找出失分的原因。做好记录,并对一些典型的错误,教师应不断布置反馈练习,进行强化训练,突破瓶颈,提高成绩。
1.认真预习的习惯
2.专心听课的习惯
3.及时复习的习惯
4.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5.练后反思的习惯
6.积极应考的习惯
7.阅读自学习惯
8.观察的习惯
9.切磋琢磨的习惯
10.总结归纳的习惯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学习动机,学习目的要明确。
(2)、注重磨练意志、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3)、注意心理的调适工作。
(4)、树立尖子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意识。
五、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1、对尖子生实行导师制。
2、教研组合作
3、利用社会资源
六、尖子生提高学习效率案例
2、“1× 5” 学习法。做一道题要有做一道题的收获。反对搞题海战术。做一道题,要从五个方面思考:①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②为什么要这样做。③我是如何想到的。④还可以怎样做,有其它方法吗?⑤一题多变看看怎么样。这样做一题通一题型,效果是:1×5>1×1。
三、“1× 3” 纠错法。一道错题,从三个方面分析:①错在哪里。②错的原因是什么。③符合什么条件,错误的答案才能变成正确的答案。收获是:1×3>1×1。
4、“1×3”思考法。一道对题,从三个方面思考:①解题的依据是什么。②还有没有别的解法,若有多种解法,哪一种解法更佳。③这道题还可以如何变化?收获是:1×3>1×1,最终在比较与发展中提高了解题能力。
六、政治课怎样培养尖子生
会学习
1、现象:很多成绩不好的同学只有一个原因,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自学能力”,即使到了高中也还不会学习。比如,很多学生除了上课听课,下课作业以外,不知道如何将生活与学习进行有效的联系,更不知道如何辅助课上的学习。
2、纠正办法:
1)学习读课本:抓重点、找中心、挖本质、找规律。
2)学习听课:带着自己的预习思考与老师的讲解进行互动,边听边反思,课上不理解的课后找资料、找老师问清楚。
3)学习做课后总结:每节课的课后都要总结一下:课上讲了什么?你收获了什么?哪里是你不理解的?本节课与那节课相关?
4)学习分析试卷:了解出题老师的命题方向;了解每道题目考察的知识重点;挖出老师布置下的干扰信息;找到每道题的关键问题;了解该试卷的目的。
会考试
1、现象:考试原本属于哲学范畴的“博弈论”,但是很多学生却只能看到考试带给自己的压力和障碍,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却无法在考试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以及对手的劣势,无法在考试中做一个竞技者。
2、纠正办法:
1)了解出题人对知识的选择
2)了解题型变化的选择
3)在面对不同题型的时候可以灵活转换自己的“思维”
4)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冷静、淡定”,把身心关注点放在寻找问题的解决要害上。
3、益处:
1)可以站在出题人的角度上推测考什么、怎么考。
2)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3)克服考场紧张、脑空白。
会思考
1、现象:很多学生(包括生活中、工作中的成年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把自己的思维“丢了”。大家只擅长一件事:模仿、抄袭、记忆,但是在任何一个崭新的问题前,非常缺乏的,是自己的“原创思考能力”。
2、纠正办法:
平时在学习中增强以下行为的训练:
1)在做题时,加强对思维起点的判断
2)在做题时,关注式子怎么变
3)在做题时,总结解题的收尾工作
4)在做题时,反思自己对所有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3、益处:解决同学们知识点但不会做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