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抵抗——十二章
(2015-12-16 19:37:58)
标签:
诗歌 |
一
在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隐秘激情,等待唤醒。我不止一次小心翼翼地想象了这样的时刻。凡高没有,他只习惯表达,把成堆的色彩继续在画布上加厚,直到燃烧——它们,流淌成金色的火焰。那是阿尔的麦地,或是一朵朵欲望饱满炙热的向日葵。凡高一次次裸露了生命的颜色,他手中的笔像闪电撕开遮障灵魂的黑幕和虚伪。而我不能。这让我一阵阵羞愧,脸红,在血流的微热中感受内心的不安和心跳。我甚至不能持久地让目光停留在他的一幅画,或是一幅画中色彩黏稠的一笔上。这都有可能造成灼伤。太过用力的生命,会像音符在崩断的琴弦上跌落。我想象了射中梵高的子弹,还有枪声——它,响过之后一个房间内持久的静默。我几乎看到了,在一本翻开的书页上,轻轻跳起又落下的尘埃。那是些细小的事物,它们在受到惊吓的卑微中迅速抱紧了自己。而我,则在一次想象的历险中平安落地——活着,呼吸。还有多少生命的音符——还在,一根脆弱到一碰就断的琴弦上耽醉。难道它们仅有等待跌落和粉碎的命运?这时,我豁然想到,为什么紫罗兰的花瓣从不凋落,它只是在一个个漫长到寂寞的下午,缓慢收卷自己——直到,收紧,藏起。它粉紫的小花,只有三瓣,像小小的受到惊吓的舌头。
二
记忆快速闪退,突然停下的一帧,亮起,那是一张脸。它隔着虚空的障碍看过来的目光,有着久远时代不能抹去的温情。我跟着这目光走了很久,直到在一扇门前,撞上比所有夜晚还要虚无的沉默。回忆往事从来不含有救赎的意味,它只是显现曾经存在的片段——是否还有可能,把一个人像碎片一样的生命串起。他需要一个有见证的记忆相册,或是个人史。我看到了这些,但却不能伸手捡拾。而突然在记忆中闪亮的一帧画面,也不仅仅是一张脸,或一个眼眸。它更有可能是一种声音——穿过寂静地呼唤,也许是火柴,擦过黑色磷面的炽热。而那“平易近人的肉体”——似乎,更容易被记住,它在虚妄的时间底座上渐渐老去。很多时候,一生的漫长会退回到一个词语中,又在一串长句子抒情的缓慢里失去细节。那些不断在岁月流逝中重复蹈空的事物,愈发接近一个人重返过去的虚无秘境,那是一只甲虫在夏日夜晚撞向亮着灯光的窗子的宿命。我常常在寂静中被这样一声闷响惊住,而后在持续地等待中又听到——不安,像心跳在纸页之外的缝隙里波动。我再也没有一个眼神就可俘获的青春了。而撕下一张记忆的日历是那么容易,可让一张从日历后面浮现的脸消失,却需要命运。我只是看见——它,又让它转身离去。
三
我只是在感觉到一个词语的暧昧之后,保持缄默的。但我无法拒绝使用这样的一个词语。更多的时候,一个词语在自我的语境里安然,或保持独立,但它,又从不斩断向外延展的丝缠情势。在我日渐谨慎对待一个词语的使用感受中,愈发觉到一种难以表言的困惑——它们,从未只是一个词语过,它们和它们的影子是具有相同质感的生命。我的内心有着和它们一样等待被唤醒的热望。我不能像记忆一只乳燕一样记忆一个词语,一只乳燕会跌落在让童年惊讶的饭桌上——它,一只乳燕,还会在被送回房梁上的窝里,喃喃轻语。它们有四只,或是五只,挤在一起。它们嫩黄的嘴,在饥饿时,张大到超过想象的程度呼唤。而祖母总在仰头看到它们时,有一丝微含深意的笑,像水波一样在衰老的脸上淡淡散去。这是一个词语不能拥有的记忆。它那时被忘却在记忆之外,在字典或是书页的梦里,和其他词语拥挤在一起,彼此温暖或摩擦。
四
一只鸟落在窗外的一根灌木枝上。它只停留了短暂的一秒钟,然后,转跳到另一枝上。它几乎安静不下来,在一丛灌木间,不停地这枝那枝跳转,摆首、颤翅、扎尾、轻鸣。仿佛它的周身带满了电流,而脚爪每一次轻轻地与枝梢暂接,都会迸溅火花,这让它内心充满了不安和难以掩抑的激动。这是一只长尾山雀。它身色灰,颈羽及背微微泛一层暗绿,体型较小,略逊于麻雀,但尾羽却颀长,不像麻雀都秃尾、胸腹饱圆,团起身来一幅世俗的慵懒像。我一直认为鸟具有通灵的神秘。这种山地留鸟,常群来群去,很少见一只单独行动。不知何由,这一只长尾山雀落单。正疑惑,忽地有一群长尾山雀闯入视线。眨眼间,灌木枝头像是挂满了在风中摇晃的大叶子。这一群,少说也有四五十只。再找刚才那一只,已不见,它就像一片树叶隐身树丛一般,一阵风过,没了影迹。这么多长尾山雀聚在一起,却不闹,起伏的鸣声随微风轻飘在空气里,婉转间像是琴弦上的柔曼音符。它们是一些很小心的鸟,就连鸣叫都带有一点谦卑和羞怯,似是怕惊动了山地之神。但它们又是活跃的,几十只鸟在一丛灌木上,不停地转枝跃闪,让人看着眼花缭乱。稍倾,它们又像是听到命令一般,集体跃下枝头,扎进坡崖下的一片空地里。那里长满枯干的稗子草、牛筋草、虎尾草、蒿子与拉拉藤秧等,它们在秋天结下的籽实,是山地在漫长的冬天养活各种留鸟的命粮。长尾山雀纷纷钻进荒丛里,顷刻间,它们就像投进水里的碎石子,短暂起过涟漪,便快速被平复的水面淹没了。只是坡崖上,在微风中轻轻颤栗的灌木枝丛,还记忆着它们刚刚来过。只是窗前偶尔小站的一个人,在时光轻过中的内心,还记忆着幸运地看到一群鸟。
五
人似乎一直在一个无法超越的生存现实与想幻未来之间做着徘徊和游移。生存现实是明晰的、严苛的,有着不容半点虚飘的即在性;而一个想幻未来,却在虚渺中让人在内心浮升,恍兮忽兮之间摆脱一个俗世的窘困。它在某些时候更像是一支麻醉精神的针剂,短暂给人以逍遥解脱。但有时这种区分却又看似暧昧,并没有一个断然的区划。这种感觉上的模棱或纠缠,也许是混淆,又生出无限的人生歧义。这就是一个世界多义、有趣而又具神秘意味的鬼魅吧。它牢牢攫住人的魂灵,让一个个生命沉耽欲罢不能。而它进而演绎的丰富、多变、精彩、绚烂或是荒诞、悖谬、奇诡又让人在感慨之余,不免瞠目。没有一个个体是最后的胜者,在所有生命的经由中,那种短暂过客的倥偬,无疑是一种折磨。但它似乎又暗含了神性,给人以翘望永恒的信心或勇气。宿命感是人无法摆脱的精神之枷,而向往自由的坚定又在人内心埋下火焰之舞的信愿。想过这些看似深奥、细究起来又有些无聊的问题之后,我忽然生出些许蓦然的困惑感——这有何用?而这样问过之后,我似乎更感到了自己的无聊,这已几近自我放逐和堕落。那在身边悄悄溜走的时间,是否能够在带走一个人的韶华后,把一个卸掉沉重假面和莫名心机的我留下呢?这不无疑问。
六
我无法理解卢西恩·弗洛伊德。当我面对他的一幅画,或是陷入一幅画制造的迷宫里,总是不能摆脱一种由内心深处生发的不安。在我的想象中,他准确、粗犷又不失细腻的笔触,不是落在画布上,而是跟随一笔色彩的最微弱光线,渗入模特的肌理,沿着皮肤下的血管在轻轻鼓荡中到达灵魂。在卢西恩·弗洛伊德看来,绘画就是像灵魂秘境不断推进的艺术。也只有深刻地揭示了灵魂,一幅画才具有超越物质世界的价值,它才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可靠理由。这是一个被物欲已反复颠覆多遍的世界,已经不差再多出一个人来——在精神世界里对它颠覆一次。卢西恩·弗洛伊德像是游戏一般这样做了。他有些痴迷,也有点乐此不疲。他让一个个可以在时间流逝中不断被消灭,或者会腐烂,也有可能变为泥土的肉体——经过他,他手中的一支笔,抵达永恒。这是一个画家的力量。当所有色块燃烧着生命的内在激情,在一块画布上固定——它所显现的不仅仅是可能,至少,它具有神性的艺术光辉,使我震惊了。我不知道画家在一块空白的画布上,是如何画下第一笔的;我也无法揣测画家又是如何在满是油彩的画面上,怎样小心翼翼地画上最后一笔。在他的内心里,一幅画是永远不会被完成的。但一幅画,却在经历着完成——这样的命运。我觉得在每一次这样的完成中,画家都贡献出了自己,还有他的灵魂。
七
我在想象一朵花开放所需要的力量。之前,我站在窗前很久。我觉得内心深处有某种物质,也在积攒力量,它等待一刻激动人心的绽放。但我最终放弃了等到它。我把注意力投到一盆紫罗兰上。它有很多花蕾,在浅粉绿的花托内,露出羞怯的一点嫩红,这种迹象表明——它,正在努力开放。我有了期待。我选择了一朵,凝神看它蜕变。一个小时过去了,它由一个嫩红尖芽,变为前端饱满、鼓凸的花苞,而那红的色度略减为粉。在这一盆紫罗兰的花茎上,有很多等待开放的花蕾。而我,只能专注地看一朵。但我几乎一直在走神,那些在努力的花蕾使我分心,我无法躲过每一朵可能开放的花,它们心灵迸溅的光芒。但大多时间,我还是凝神眼前这一朵。它似乎对我的等待也很有耐心。我想,这种耐心很重要。就在这一盆紫罗兰的边侧,挨摆着一盆仙人掌。它在四年的时间中,只从母片上长出两个芽片,且看不出有继续生长新的芽片的热情。它让我领教了什么是生长以及生长的缓慢,也在这缓慢中锻炼了我的耐心。它的一个生在母片上方的瓣片,在黄昏时总会给我一个假象,它——和一个母片昏黑的剪影,像一个人坐在恒久地沉寂中向窗而望。我不知道它能看见什么。但我相信,它看见了我不能看见的事物。只是,它不告诉我。我走神了。就在我走神的时候,一个花的瓣片像是要挣脱开点什么似的,在鼓满欲裂的花苞上,稍稍展拓身形。这是一个略带危险意味地举动。但它,似乎并不害怕危险,还在继续尝试。它与紧抱的花苞有了裂隙。这似乎是决心的结果。它要挣开一个怀抱。我有点担心,它太过用力。我隐隐觉得这花瓣有点湿漉漉的,像被晨露濡湿的翅膀。似乎它的内心也这样。我几乎看到一阵轻颤般地抖动,像琴弦上无声滑过的音符。又是一阵。我感到了窒息。这莫名而至的感觉,让我不安。突然,办公电话响了。它在房间另一侧窗下的办公桌上。它响起第三声时,我走过去,抓起了听筒。接过电话的我,在窗前有一阵短暂地沉默。没有内容的沉默。这时,我想起刚刚还在凝神观望过的一朵花。我回到了那里。花已彻底打开了自己。它三片像似小小舌尖外翻的花瓣,粉粉的,嫩着,干净着,每一个瓣片都洋溢着——它们看到自己的新鲜。忽然,我觉着从簇拥着花蕊的花心深处,闪电般传过一阵悸颤。它到达了我,并让我有过一阵沉耽似的迷醉。这样一个上午,我想该是被记忆的。
八
我无法猜测一张少女脸上的夜色。我几乎没有这样的经验,她们也一直存在于我的想象之外。但在一个梦境里,水色湛蓝,被无数鲜花簇拥的少女,在花的篮子里,充满香味——她,漂到了我的面前。水不曾使我们沉没。就像语言从来没有淹没过诗意。音乐在花香里,风轻柔地吹过,它们有了远播幸福的可能。我在这样一只船上,或这样的一只船就是花色,少女在鲜花丛中。她头戴百合的花冠。水在流动,像是我们也在移动,没有方向,但水面上有我们像笑靥一样的倒影。时间几乎就像水一样,在一片银白月色里,在少女的眼眸中,缓慢经过。我以为这样的一个梦,会不再醒来,而一个人的一生也会在这梦中抵达虚幻的永恒。我伸出了手,沾满蓝色水珠的手,它们滴落时溅起碰响水面的铃声;我看见少女递过来的手,在握住它之前,一滴水珠,先于它落入我的掌心。它晶莹、饱满,有着记忆中水晶的光芒。它带着盐的味道,温暖我的舌尖。我只是看见,她的手伸过来——它,越过我的目光、头顶,还在向着远处延伸。而我的手掌,就叠在它的影子里。而一片花色的少女,她的身体,在水中,像在丝绸的裙衣里晃动。而我不是一只船,她也不是,但我们在花色如蓝的水里,像船一样,在没有岸的想象中飘摇。这是一个被记忆的梦,我只是在时间中忘记了——它曾醒过。但这,并不妨碍我继续在时间的流转中,回眸,或是看到——它,穿过一个少女不灭的眼瞳,经过我,又像水一样消失。
九
在夜晚很多奇怪的想法,会渐渐萦绕成心头不去的云朵。它虚幻、飘渺,但却又有着占据心灵的质感。这有点像一个虚拟世界里,那些在猜想中真实存在着的灵魂。当睡意不可阻挡地到来,并覆盖过,我不知道那些刚刚还在的事物,是否获得了进入一个梦境的准许。但我恰恰有着不愿在梦中与其相遇的隐秘愿望。博尔赫斯曾经把梦喻称最为古老的美学。这一说辞在我看来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当然博尔赫斯也只是说说而已,他并没有让人当真。但一经这样说出,我还是在某些时刻愿意相信这个美学喻体。它起码呈现了一种想象中的假想之美。在一个无限膨胀物欲的现实世界,保留一点假想的美魅,无疑可以增强人抵抗一个肮脏现世过度侵分心灵洁净的信心。夜晚始终在一个人心中保持着某种具有隐喻和象征意味的特质,这在童年就几乎已经形成,只是那时一个人不能充分认识到巨大的穹顶之下,一个人存在于夜晚的某种秘意。他只有充分地融进它,才有可能更深刻地感知它。但在我看来,每个人从童年获知的经验,无一不是尽可能地避开它。这让我们错失了在经验世界太多与夜晚的神奇相遇。也让我们更多地对梦境增加了寄许之外的不安。其实很多时候,我看到的是意识深处的一种模糊和混淆。这无疑增加了获知一个世界的秘趣。
十
有时花打开自己仅仅是因了愿望。而愿望都是埋在根和泥土中的东西,它们走到枝头后,就变身为花朵。那些在枝头绽放的粉色三瓣小花,因为只有三瓣,便绽开了三朵愿望。它没有三朵之外的奢望,或是欲望,它只有三朵愿望,没有更多。也有满是欲望的花,我看见的这花——紫罗兰,它不是。它只有愿望。但它一朵不剩地打开了,也可说是三瓣愿望。它的一瓣愿望是羞怯,一瓣愿望是记忆,另一半愿望是遗忘。一朵花盛开了,就完成了这样的三朵愿望。它满足在自己的花色中。即便是再小的花,有了愿望,也不会放弃。而那些簇拥在花瓣中间的蕊芯,无疑是花儿催发这种愿望的热情。它的金黄,就是热情燃烧的颜色。没有热情,满是愿望的花儿,也无法打开自己。哪怕仅有一瓣愿望,也会回退到它内心的寂寞和黑暗中。泥土和根,总是能够守住这些。这是花的宿命。在一个清晨,或是上午,一朵花的三瓣愿望盛开了,它饱满、结实,这让我既羡慕,又安慰。这是多么幸运的花儿。而为了赞美它,也是为了记忆它,我在内心深处挑选出些许词语和句子,记述了它。一朵满是愿望的花在枝头绽放。
十一
时间总是在努力模糊掉点什么。它更像是一块橡皮,在岁月的纸板上缓慢擦过。我感到了消失。那种很轻的响动,像似怕惊到什么。也许,它只是担心或不安。就像一阵风经过,看似透明,但有看不见的尘埃在落下。那些细小的容易被忽略的事物,就在这样发生。它们似乎没有意义。但又不可置否的存在。我无法从中分辨出哪些是属于内心的事物,而哪些又不是,可以略去。我害怕自己因为过多关注一些细小的事物,而失去更为宽广眼界和胸怀,但事情恰恰不是这样。一些生活,也许是记忆,正是因为失去细节而消失,而所谓活着,就是在一生有温度的记忆里。或许,我所有的珍藏,都抵不过一次短暂的失忆。那些离去的事物,不再回来——又像,没有发生过。那个瞬间,我感到惊恐,也感到了命运的荒谬。一个人说,这个世界是荒诞的。这让那些朴素的灵魂无法理解。但事实是他说出了真相。在我愈发接近这个世界的过程中,甚至感到,他说的远远不够。那时,我会觉得——我,站在了自身之外,但又被自己困住。我只是很小心地,也是轻轻地动了一动,就感到整个世界带来的疼痛。它像光芒,带着无法躲藏,又具有毁灭性的杀伤。它就在一个时间的隐喻里。
十二
一个雕塑一样的姿势。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种欲望。这些都在瞬间凝固了。这就是一张摄影照片带给心灵的冲击。这样的精神射杀,我无法躲避。也许,它还不够艺术,严格地说,它本身并不具备艺术性,或是没有宏大的主题背景,但它自身近乎先天的要素给了它接近艺术的可能。我是在间接地,也是在隐晦地表达一种看法。而这种看法仅仅来自某个瞬间,那时,我看到了所看到的。它在内心某个地方发生了碰撞,并带有回响。像手指滑过琴弦,唤醒沉睡在金属内部的音符。我想,我已经在进行词不达意的表述。不过,这无所谓。语言本身就赋予一个人这种权力。但我还是愿意更清晰,也是更清楚地表达出内心的愿语,并希望一切借助语言的翅膀飞翔。毕竟天空的寥廓还在。可以让一个人信马由缰的内心草原还在。这都需要灵魂内的生长。但在一天的某个时刻,我还是被震撼了。这一点都不奇怪。而奇怪的是我一而再的麻木。这已经不是一天的事情了。它顽强地侵入了骨髓,或是像病毒深入了脏器内部。我似乎已经感到那种无药可救的困境,也许是思想的尴尬。我困在了那里。也许是这里。我知道一动不动不是选择。我也清楚,每一次动静又都是致命的。也就是说,冥冥之中的精神射杀一直在,它从未停下过。而我几乎是无法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