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贝聿铭

(2014-04-08 23:15:34)

    谈起MIHO美术馆圈内的同行肯定不陌生,一些建筑爱好者就算考察过日本建筑估计也很难独自前往深山老林里寻找MIHO的踪迹。本人荣幸,在2011年看过狭山池博物馆之后随车前往滋贺县的深山里探寻MIHO的影子。贝大师的手法果然不一般,把这么优秀的作品藏得严严实实。那年头去MIHO的中国人还真的非常少,欧美人和当地的日本人居多。现在去的朋友们就不用担心了,馆内有两位能说中文的讲解员,一位是香港人,一位是台湾人。能在这种桃源仙境般的地方工作,一一向来的宾客介绍出美术馆设计的精妙之处,又是何等的享受......

    美术馆是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的作品。1997年末建成开馆。馆内收藏了大量精美的东方艺术品,在建筑设计上充分体现了现代科技与东方美学相结合,建筑物与基地周边环境具有微妙的关系,它所在的滋贺县信乐山有着悠远的宗教历史背景,美术馆与周围的建筑群及山脚下的“信乐之乡”生态农场示范区,形成艺术、自然及建筑相互共鸣。要知道馆内有一个小小的餐厅,餐厅内所用的食材都取自“信乐农庄”,清静自然。

  美术馆表达了贝聿铭的一个主要理念,即自然与建筑的融合。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主体的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他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时,就很感动地表白:“这就是桃花源。”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

http://s3/bmiddle/005yh1VDzy6HXa0zVUm72&690Museum)——贝聿铭" TITLE="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贝聿铭" />

MIHO正门,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入口在一层。贝聿铭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达到极致。

http://s9/bmiddle/005yh1VDzy6HXapkOIU98&690Museum)——贝聿铭" TITLE="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贝聿铭" />

一进如博物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玻璃外的迎客松,贝大师借景造园的的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所谓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纳入,这是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传统。看贝聿铭是这样加以运用的美术馆和神慈秀明会建筑有一公里之遥,为了体现与这组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群山和那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

http://s12/bmiddle/005yh1VDzy6HXabHrbZab&690Museum)——贝聿铭" TITLE="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贝聿铭" />

进正门之后仰首看去,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成为你对这个美术馆的重要记忆。用淡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与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宫美术馆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样。

http://s1/bmiddle/005yh1VDzy6HXafyE8070&690Museum)——贝聿铭" TITLE="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贝聿铭" />

不只是建筑本身,其它如对美术品的安放、收藏环境等,贝聿铭都下了相当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间的空调系统设计。在展示间没有直接的空调,而是在它的周围加以设置,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美术品。这一新的设想是,让具有理想温度的空气渗透到展示空间中来,而内部的空气不对流,把对美术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收藏品仓库中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对展品有害的发热光源,用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光纤维材料作照明。

http://s3/mw690/005yh1VDzy6HXct7gxYd2&690Museum)——贝聿铭" TITLE="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贝聿铭" />

美术馆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一但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想。

http://s8/bmiddle/005yh1VDzy6HXaEBogLc7&690Museum)——贝聿铭" TITLE="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贝聿铭" />

馆内知名展品之一 —— 犍陀罗雕刻像,贝聿铭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达到极致。而这次,由于美术馆在构造上的特殊要求,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术品,必须在内部设计一些专门的空间。比如,为在南亚美术画廊展示的,公元2世纪后叶巴基斯坦的犍陀罗雕刻的顶部,专门设计7天窗。从上面撒下的光线,极具神秘感。

http://s10/bmiddle/005yh1VDzy6HXaRnwhP69&690Museum)——贝聿铭" TITLE="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贝聿铭" />

蜿蜒的隧道口,期待柳暗花明的感觉。隧道内的地面有陶瓷碎片的成分,具有非常好的渗水性。

http://s6/bmiddle/005yh1VDzy6HXb5RArzc5&690Museum)——贝聿铭" TITLE="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贝聿铭" />
    在美术馆建设中,还专门建造了隧道和直通馆址的公路。沿坡路行不到百米,44根银线放射状地向天空展开,经过一个大半的椭圆形架再紧必。原来这些钢丝是在山谷之间吊起一座非对称地长120米的吊桥。桥的另一端便是美术馆的正门。

http://s4/bmiddle/005yh1VDzy6HXcdABO323&690Museum)——贝聿铭" TITLE="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贝聿铭" />
    山脚下的售票处,也可在这里等候电瓶车穿越隧道上山到博物馆门口。

http://s14/bmiddle/005yh1VDzy6HXci4st73d&690Museum)——贝聿铭" TITLE="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贝聿铭" />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隧道出口,钢柱结构架起的桥梁,掩映在“群山绿树”之中。

 

 请大家多多评论,望在此广交天下建筑好友,活跃年轻的建筑群体。有朝一日组织各路建筑大咖,一同探寻世界建筑,亲身体验和感受大师建筑的魅力所在。喜欢我们的朋友请多多关注“博观天地”的微博信息,共同维护我们的公众平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