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Intern在任何公司都是entry-level,不要指望“不水”,“水”才是正常的,关键你从工作中思考了什么,有什么自己独到的见解。
- 学会深度思考,不要傻做工作。
- 准备面试分为两类:1. 传统投行业务:并购案例,Corporate Finance,CFA Level 1,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杠杆收购中的会计处理;2. Quant类职位:绿皮书(A Practical Guide to Quantitative Finance Interviews),Leetcode(弥补绿皮书算法和数据结构的不足),复习自己之前的Project。
在BlackRock做Alpha策略是什么体验:
我做过传统投行业务和量化的工作,工作主要涉及并购(M&A),资产证券化(军工行业),IPO和私有化(Privatization)。现在做Alpha Strategy和Portfolio Management,比如我们常见的配对交易(pairs-trading),因子模型(factor-model)都属于Alpha Strategy。
与Beta Strategy不同的是,Alpha Strategy是超额收益,Beta Strategy是跟踪指数,比如跟踪S&P 500,那么就是大盘涨,收益就涨,大盘跌,收益就跌;Alpha策略的一种叫配对交易(pairs trading),收益与大盘无关,即使是大盘表现不好的时候,也有收益。
如何才能进BlackRock做Alpha策略?
-
首先没有专业限制,背景非常多元化。但需要“常识”,和“中等Programming”技能。
-
其次,我来仔细说说Alpha策略,如果知道了要做什么,就知道了自己适不适合,或是怎么去准备。
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有行业经验,如果是学生,就一定要有基本常识和基本概念。很多人说自己的background很契合,为什么依然没有offer?答案很简单,Background为你赢得了面试,但是在面试过程中你更要展现自己的思考深度。
实际上,优化频率过高会导致过度拟合,从而导致真正使用的时候策略波动很大。
所以,这样面试者的回答说明了:
-
第一,当场缺乏深度思考
-
第二,没有做过策略优化
之前我带的一个UniCareer学员就是学习交易策略的,但是我发现,基本概念基本常识,虽然基本,但是对于学员来讲依然容易忽略。
经典的关于PE和PB的面试题目就是:“什么时候使用PE,什么时候使用PB?”
然而,面试者的第一感觉是这两个东西是一样的,于是接下来会出现胡说八道的现象。这是非常减分的!
参考答案:对于重资产公司,比如Boeing、Lockheed
Martin,由于战斗机研发周期长,预算大,所以有可能出现PE为负数的情况,这个时候就不能用PE来作为分析指标,而应该使用PB。答案很简单,但如果不知道,一定要说不知道,实事求是。
读到这里是不是已经完全被Frank导师征服?
想请他为你的职业发展出谋划策
在微博下留言“我爱大牛”
即有机会免费获得与Frank导师进行一对一职业咨询的机会!
大牛出手,Offer我有!
Frank导师专程为本文读者开放3个免费咨询席位!
2016年5月15日
2016年5月16日
2016年5月17日
面试前如何准备:
我个人认为不要把精力过多的放在面试题目上:
第一,有些面试题没有意义,比如Brainteaser的一些题目
第二,Interviewer需要的是干货和思考能力,而不是做题能力
-
硬性要求第一个就是Programming,对于Alpha策略,具备中等或是基本programming能力即可。不要把时间精力放在programming上,要多思考策略背后的逻辑和策略本身。
干货小讲堂:
这里说的策略本身的逻辑是:比如现在有一种新颖的说法,叫Smart Alpha。随着大家的策略趋向一致,策略的盈利能力会下降,因为有更多的人使用同一个策略,这个零和市场别人赚得多了,你自然就赚的少了。比如配对交易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利润明显大于现在。所以当Alpha策略运行到一定时期的时候,就不再好用了,我们称之为Alpha的半衰期。于是我们需要寻找更加新颖(没有别人知道)和有效(赚钱)的新策略,这个时候Machine learning就是很好的工具。但从名字外行人也可以看出来,这是“Machine”在Learning,因此很多时候产生的Alpha因子是缺乏逻辑的,比如开水管的动作会导致股票上涨一样,虽然统计学上是成立的,但是从直观角度来说,是没有因果关系的,这个在很多线性回归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
在Quant面试中,有绿皮书(A Practical Guide to Quantitative Finance Interviews),但是书中缺乏对于Data structure & algorithm的题目。这个时候可以使用Leetcode去弥补,多做题。
-
对于算法题目,由于非CS是没学过的,对于短期准备面试来说,多做题即可,不要钻研过深。第一没有时间,第二可以把精力放在真正的金融业务上,比如交易策略,比如IPO,比如新闻的解读,而不是只做题,做题是非常缺乏意义和无聊的。
-
感觉在学校学的东西和业界的工作有Gap?如果没有工作经历,这个 Gap是无法在学校弥补的,所以不要奢求弥补Gap。除非找到该行业的做这个的人,比如通过UniCareer的导师,切实的学到内容和技能。这里主要学习的是“常识”,“常识”和深度思考是很难学的,programming的skillsets只要你想学,基本都可以学会,但是“常识”不是每个人都学得会的。
比如大股东回购或是公司回购(buyback)这种新闻,很多人看过就看过了,但事实上,大股东回购数量较大,比如占比0.1%以上,这种情况展现了高管对公司未来极大的信息,是典型的买入信号,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事件驱动(event-driven)策略的一种。这种新闻解读是一定要思考的。另外,更深度的思考就是,什么行业,什么经济周期下这种策略最管用?持有期多长利润最高?如果你平时看一条新闻,可以想到这么多,那么就说明你看新闻是有价值的!
Behavioral Question是面试重点吗?
量化领域:
在量化领域不是重点!但通过你回答其他Technical的问题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你是什么样的人?适不适合这个团队了?面试你的人面试过上千人,基本可以在前五分钟内判断一个人。
传统投行:
传统投行是非常注重Behavioral Question的,这种问题其实没有正确案,Interviewer只是通过这些问题跟你产生一个聊天话题,通过聊天话题来判断你的资质。一般传统IBD的大佬级的面试5分钟内可以判断出来是否录用你,剩下的时间有的就是走过场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的面试者会出现不同的面试体验,因为如果Interviewer觉得你是合适的,那么后面就不会为难你,如果Interviewer觉得你不合适,不是这块料,后面会出很难的题目让你回答不上来,并且以此为理由拒掉你。这都是有可能的。
Quant的职业发展如何?
Quant发展到后期,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业界和学术界:
-
业界可以慢慢成为领域的专家,比如option pricing,比如CDO(2008年后被禁止,现在又有苏醒趋势),比如VolSurface,这样的细分领域专家可以自己开咨询公司,在大学任教。另一类在buy side做的好的,可以做fund manager,一般做到fund manager就是职业头衔的顶级,只不过不同的manager的收入相差很大,有的是百万级别,有的却可以做到亿的级别。
-
另外,也有能干的才俊做Startup,比如Stanford现在兴起的Everstring,创始人是中国人,就是之前做传统投行业务的,由于行业思考多,人脉积累,可以迅速在MBA时期转型做科技行业,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
万事开头难,第一份实习怎么找?
第一个Internship确实难以寻找,希望大家动用networking的手段进行寻找,不要拒绝父辈的资源,因为同龄人还没有那么大的话语权。另外,找实习主要是不放弃,有什么工作先做着,比如知名Venture Capital,KPCB的周炜第一份工作在福建的一家很小的公司。有的时候盲目追求big name是无用的,这跟名校情结一样,有过深big name情结其实是一种对自己能力不自信的表现,才需要big name来狐假虎威,这种心态一定要杜绝。
没有暑期实习的学生暑假应该做什么?
首先,建议再努力尝试找一找工作,美国找不到就回国内找。但是,国内求职有内推也很好,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害羞尽量联系他人refer。如果没有类似机会可以找UniCareer帮助内推国内实习。也可以借此尝试UniCareer的服务到底好不好。
另外,没有正式的internship看看可以不可以帮助别人做些项目。要清楚的知道intern不能接触客户,不能接触核心技术,不能接触核心业务,所以要自己在工作中总结和思考。很多人搜好几个月的数据,最后一问三不知。只有少数人,做了关键数据的记忆,做了数据的挖掘,所以不管什么internship都要做个有心人。
第三,如果以上机会都没有,我建议同学们可以着手准备秋招。利用这段时间强化面试技巧,提升简历质量。Networking的同时时刻关注招聘信息。
Networking怎么做?LinkedIn有用吗?
在LinkedIn上发站内信大部分人肯定是不回的,这也人之常情,所以在没人搭理你的时候也不要气馁,因为这是正常的。与陌生人建立network,主要注意三点:
-
第一,平等交流,不卑不亢。很多人把握不好交流的尺度,过分的自大会让人觉得不够谦虚。而过分自卑也会使交流变得困难。
-
第二,主动跟进,千万不要成为“网友”,要主动约见和拜访,请人帮忙的姿态要展现出来。
-
第三,知己知彼,refer的机制其实是如果你refer的人有了offer,你自己还有bonus,所以是双赢的行为,不存在我请你refer我就是多麻烦你一样,没有这种事,双方都是自愿的。
— END —
UniCareer独家创作,版权归UniCareer所有,未经容许,禁止转载。引用、转载或投稿,请联系contact@unicareer.org,并保留UniCareer相关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