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学习过程观和现代学习过程观的比较
(2016-03-02 22:20:04)
对学习过程的现有观点起源于20世纪初的工厂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广播”模式,或者说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教师以专家和知识施与者的角色出现、充当学生的知识库。
这种教育模式在为农业和工业培养大量的低技能的个体方面是非常有效的。统一的课堂教学可以为教室里每个学生提供统一标准的进度和指导。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在仍被广为采用,但却受到各界的激烈批评和抨击。传统教学模式通常认为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习是困难的。许多人认为学习是一个艰苦乏味的过程。依此观点,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得到乐趣并且喜欢学习,那他就不是在学习。显然,按照这种观点,学生很难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学习应该基于学生的不足。这种观点认为,学习就是在尽力发现学生的不足和缺点的基础上对学生采取的纠正和补助措施。补偿教育是这种观点下的产物。事实上在传统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区分每个学生的优缺点,潜在的假定了所有学生都需要补偿式教学。而且教育者所谓的学生的“缺点”和“不足”通常都是从学校角度出发的,教育者所做的“纠正”都是为了改变学生,要使学生去适应学校的要求。但是很少有人提出改变学校去适应各种类型的学生。
3.学习是一个信息传输和接受的过程。传统教育存在“信息倾向”或者说是“知识倾向”,强调学生“复制”知识,而不是让学生产生自己的知识。教师仍然作为“信息传播者”,并且过多地依赖讲授、阅读和考试等手段来操作教学过程。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很难真正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4.学习是个体的过程。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只关注自己的教学活动,而对学生的反馈关注甚少。即使课堂中设计一些活动,通常也只是个别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少量的互动,而对真正关系学生个性、人际关系养成作用很大的生生互动环境关注不够。
5把学习内容分成孤立的单元有助于学习。大多数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分解成小块知识或者把知识分类,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自己的教学。这样做的确便于在课堂上传授小块知识,也容易测验小块知识。但是,把知识和技能分解成成百上千个没有上下文关系、也没有背景的知识小块,对学生整体知识的构建却是害大于利。
6.学习是一个线性过程。教师通常根据教科书里有明确定义的内容区域或是标准化的指导单元顺序来进行线性教学。而事实上,学习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线性过程,传统教学中所谓“造房子式”的教学并不是适用于每一门学科,甚至一些学科的教学中并不一定存在这种线性过程。
二.
随着人们对学习过程的研究,尤其是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现代教育者在努力探索人们的认知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传统的对学习的看法。我们说,现代教育理论对学习的看法主要有这样一些观点。
1.学习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人的大脑的自然状态就是学习。但是,并不是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相同。在设计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学习、感知和个性的特点。只有处在有趣的、富于学习的环境中,并且要有老师积极激励、提供有效帮助时,学生才愿意主动学习。
2.学习是一种社会过程。维果斯基在1978年就提出,学生在和同辈、教师、家长和他人合作时学习效果最好。因为在合作中学生是积极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构建。
3.学习是一种积极而非消极的过程。新的学习观认为,在许多领域里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生产知识而并非仅仅“复制”知识。所有知识的产生都必须建立在对以前知识产生过程的理解上。如果脱离对知识产生过程的认识,那么纯粹的“复制”知识对于学生就只是一种消极活动,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也没有挑战性。
4.学习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传统教学潜在地存在一个观点,即认为人的思维就像一个线性处理器,在某一点时间只能以一种连续的顺序来处理一条信息。而新的学习观点认为事实上,人的思维就象一个完美的并行处理器,它可以同时参加和处理许多不同种类的信息。正是基于这个观点,认知主义把学习看作是知识结构的重组过程。
5.学习是综合的和情境化的。Karl
6.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能力、兴趣和文化的基础上的。根据加德勒的多元智力理论,相比较于传统的补偿教育和标准化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多样性和个体性差异应该受到重视。教育者应该考虑依据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长处和优点来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仅仅关注如何“纠正”和“修复”学生的“缺点”。另外,教室里学生的多样性应该是一种资源而不应该被看作是问题。
前面列出了一些传统的学习观和现代学习观。当然,新的学习观还有其他一些观点,比如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作深入讨论。
当然,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并非一无是处。这种模式允许教师快速向学生传达大量信息,并且在回忆学习和记忆学习中仍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讲授教学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发展和利用高级知识技能,从而不能培养学生解决真实世界里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学生不愿再继续充当这种广播模式中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想要成为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因此,教育者要改变以往的观点,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等着被装满的容器”,而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积极寻找意义的生物体”,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主动构建。
三.
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知识和技能,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表是对这两种学习环境的比较。
|
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
为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
教室活动 |
以教师为中心,说教式性的 |
以学生为中心,交互性的 |
教师的作用 |
讲授事实,作为专家 |
合作者,有时作为学习者 |
教学重点 |
记忆事实 |
关联,探究和发明 |
对知识的理解 |
事实的积累,数量 |
事实的转化 |
成功的判断 |
参考标准 |
理解的质量 |
评价 |
多个选择项目 |
参考的标准,多个组合和绩效 |
技术的使用 |
反复操练 |
交流、访问、协作和表达 |
教学环境由“教”向“学”的转变能给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更加交互和更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新的环境里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也发生着改变,如下表所示。
教师角色的改变 |
|
从 |
向 |
作为学生的知识传输者、主要信息源、专家、所有答案的提供者 |
作为学生的学习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教练、知识导航者和共同学习者 |
控制和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 |
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有更多的选择和责任 |
学生角色的转变 |
|
从 |
向 |
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
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
单纯地复制知识 |
生产和共享知识,甚至有时作为专家 |
封闭、孤立地进行学习活动 |
与他人合作学习 |
四.
新的学习过程观,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上的。在这些学习理论里,学习过程被看作是在社会、文化、历史和政治等背景下进行的“意义加工”(meaning-making)的过程,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验证思想(by testing ideas)和方法来获取新的知识,并把这些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任务、背静和情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这实际上也是一个验证新认知的过程,最后学生把通过验证的新知识、新技能融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体系里,从而形成个体认知体系的更新。
在这些支持我们新的学习过程关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理论中,社会文化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自调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情境认知(situated cognition)、认知学艺(cognitive apprenticeship)、基于问题的学习(或叫探究式学习)、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和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等是当前对我们影响最为深刻的理论。这些理论给教育者提供了对学习过程的新的理解,有助于教育者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学习的观点和对教育的理解。
在教育理论不断发展、新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教育自身的改革都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和理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新观点,积极转变、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好开拓思路,积极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