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还不明白》发《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22年第12期
(2023-03-10 23:48:24)那时候,还不明白
文/江东旭
1976年10月的一天,金庸的长子查传侠在美国自缢身亡。在深夜里得知噩耗的金庸一边流泪一边写社评。写完后,他关上灯,独自在黑暗里痛哭了一场。
后来,在对《倚天屠龙记》进行重新修订时,金庸添加了一段后记:“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也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尽管有一支生花妙笔,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金庸也承认只是在亲尝后才有更深切的体会。
还有一个故事。拍摄电影《一九四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演得逼真,演出饥荒逃难的真实感觉,主角张国立天天节食、挨饿,体重掉了二十多斤。在拍戏时,他常常饿得体力不支,见群演在旁边吃烤玉米,馋得口水都流出来了,双腿不自觉地跟着人家走。
一次,编剧刘震云把台词拿给张国立,张国立看了看一段长长的台词,瞪了刘震云一眼,脸色很难看。
刘震云不知道哪里得罪了他。张国立却说:“你这台词太多了。”
刘震云纳闷地问:“为什么呀,哪里写得不好?”
张国立说:“你不知道,人饿的时候没力气,是不想说话的。”
刘震云立即明白了,赶紧检讨说:“好的好的,这是我吃饱的时候写的台词。对不起,我马上改!”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八百多年前,大诗人陆游就已在《书巢记》里有此振聋发聩的一问。其实,写作如此,我们评判任何人、任何事,不都要先这样问问自己吗?
发《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