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365南朝梁代萧绩墓石刻探秘

标签:
365杂谈图片情感风光 |



















南朝梁代萧绩墓石刻位于句容市城西北石狮沟村旁的开阔地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隶属全国文保单位。
走近石狮沟村头,就见一对雄踞庞大的石兽,人们习惯称它为石狮,不远处有一对石柱,这就是南朝梁代萧绩墓石刻。它是我国现存南朝陵墓石刻中最为宏伟的一处。
这对辟邪东西相向而立,相距16.8米。石柱在其北面21米处。石柱背后紧靠池塘,往北地势渐次隆起,约10公里处是巍峨的胄山横亘连绵。石兽前方低平坦荡,南面与相距10公里程的赤山遥遥相望。这对辟邪连座是各用一块整石凿成,体长3.7米,宽1.5米,高3.48米,加上埋在地中的基座共约4.40米,其重量估计有30吨左右。体形之庞大,气魄之雄伟,令人叹为观止。真想不到一千多年前的古人用什么运输工具把这对石兽搬运到这里。两辟邪翘首昂视,巨口开张,呈方形,上下唇边各露出两颗牙齿,口中伸出长舌垂至胸际。圆鼻突兀,鼻孔撑张,双眼环睁,威武有神。颈项短粗肥壮,头顶至脊背和前胸都有圆形的凹沟。胸脯前挺圆鼓,两边自上而下刻有旋卷的毛纹,斜向外侧,纷披翻卷,线条轻盈流畅。身有双翼,翼上刻有鱼鳞纹,鳞片朗朗,雕刻粗壮有力。鳞纹后面衬以鸟翅纹,翅上刻四道线条,顺着羽翅往上翘,流畅伸展。其四肢硕大粗壮,雄兽左足向前,雌兽右足向前,取其对称。足分五爪,形状似狮,骨节历历分明,长尾下垂抵基座。其形象跃跃欲试,昂然作迈步前行状。
这对石兽后面的石柱,亦称华表,系由三部分组成。柱首罩一圆盖,成仰复莲花座,这是六朝时期盛行的装饰。这种莲花装饰,显然与当时印度佛教在中国盛行有关。座上立一个小辟邪,前肢腾跃,昂首望天,张口似吼叫,形态活脱逼真。中部为柱身,圆形,柱周雕成瓜棱形条纹,共24条。柱身的上部嵌一块横长略大于圆柱直径的小方石神道碑额,额上文字为阴刻,笔画清晰。碑文是:"梁故侍中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康简王之神道",分3行,每行7字,字径约两寸余。两柱的碑文相同,皆由外向内起读,取其对称。书写皆为正书,和梁代及其他一些六朝陵墓 神道碑额一为正书一为反书的规制不同,说明在同一朝代石雕的制作规律中还是有所变化的。其字体端正娴雅,是典型的南朝书法。碑额下接一块横长同于石柱直径的小方石,石正中雕饰一兽面纹。往下是一圈绳纹形的围带,下接一圈双龙相戏的纹饰图案,形象十分生动。下部为柱座,座的上部刻有两条晰蜴,聚首于座前端,座的底层为方石,埋于地面下。整个石柱形制别致,特具江南典雅优美的特色。
萧绩墓石兽形体虽然庞大,然而在雕刻时除短翼外,又加衬了羽翅,令人不觉其体态笨重。再如石柱,在刻有刳棱形条纹的石柱身上,盖着印度式的莲花圆盖,柱身下面又有刻着中国固有的吉祥之兽的柱础,这说明,在保持民族艺术形式的前提下,还适当地吸收了外来的艺术形式,但看上去觉得整个造型浑然一体,并无支离散漫之感。
1956年,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将萧绩墓石刻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南朝梁代萧绩墓石刻同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一起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