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三喜:【健康常识】盲目吃素也可能造成湿气重?

(2017-05-08 12:42:10)
标签:

王三喜

湿气

健康

足贴

祛湿

分类: 祛湿知识

现在很多人提倡素食主义,因为对身体健康。相对大鱼大肉而言,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们却遇到过很多吃素的人,身体仍然是湿气重,亚健康明显。

  这是为何呢,吃素吃的不对也会造成体内湿气重?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08/8a949ac31c6644a2b2112e30d8a65a21

  没错,如果你无论如何都一定要吃素的话,那至少要多吃坚果类、烧菜用椰子油、棕榈油,补充到一点胆固醇,那样会好一点。不要太迷信豆类食品的营养价值,比较虚的人,你自己去照镜子就知道:一喝豆浆,往往舌苔就变厚。以我们中医来讲就是「积湿」,也可以说是「难消化、伤脾胃」。

  整个消化功能(阳)都受损的时候,营养成分(阴)再好也没有用啦。素食者,以补充蛋白质而言,反而是山药、芡实之类的药味做的「四神汤」,效果好,常常比豆浆好。豆浆是要在你确定「能够好好消化它」的前提下,才对身体有好处的。

  虽然饮食上的不对,会造成湿气重,但生活中很多原因,都可能让我们身体里的事情加重,比如:

  一、外因:

  长期居住在潮湿的地方、或者雨淋多,比如四川重庆,广东沿海等地,湿气会比北方重一些;但是现在北方的很多人湿气也重,主要就是下面要说的内因了。有些是晨练不注意,长期受了寒气,晚间游泳,长期在水里作业等地,都可能让身体湿气重,这些都是外湿。

  二、内因:

  思虑过度,身体劳累,气血亏虚,导致脾失健运,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化为湿浊,或多食油腻、甜腻,嗜酒饮冷等而湿浊内生,此为内湿。

  有的人,长期思虑过度,伤了脾胃,而且身体劳累过度,气血亏虚,身体里的水液不能正常地被运化,产生多余的水分变成浊湿,或者是长期饮食油腻,甜腻,喝酒喝冷饮等等,这些都属于内湿。

  其实,我们按湿气轻重程度,分了不同的“大湿”级别,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叫“大湿”的哈,看看你是什么级别: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08/b5982db3a41f4fc4ada09bd555ff941a

  一级大湿:

  头部 :早上起床,头脑发蒙不清醒。

  四肢体力:平时酸懒乏力,容易疲惫。

  二级大湿:

  头部 :像裹了湿毛巾一样,发沉发蒙。

  四肢体力:走路或者上下楼都会觉的比较沉重,小腿跟灌了铅一样。

  嘴巴里是经常粘腻不清爽。汗液发臭发粘。

  高级大湿的症状可就多了:

  经常容易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而且便秘,大便不成形,要用很多厕纸才能擦干净,大便粘腻粘马桶。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08/d0b7a4d735214d4f9763d15786f4562c

  殿堂级大湿的症状更多更重:

  脸部浮肿;每天早晨起床,脸面或者眼皮都会变的丰满性感,实际就是浮肿的表现。腿脚也容易浮肿;经常到了晚上会觉得穿吃鞋子变小了,腿部发胀,或者脚踝处总有很深的袜子印;而且有时候手脚会冒汗,人也容易长脚气。

  皮肤问题也会很多,比如瘙痒、湿疹等等。舌苔厚黄腻;睡觉流口水(脾胃不好),说话口水唾沫横飞。身体经常是沉重酸痛的,关节容易痛。像以上情况用我们医馆的祛湿宝泡脚粉异常有效!

  如何去除湿气?

  虽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但只要用对方法,并坚持和湿气做斗争,祛湿指日可待。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08/5f0a3ebc366b450d9724c99084e7b2be

  经过长年累月留在体内的湿气怎么办呢?可以通过穴位贴敷的方法,进行除湿。穴位贴敷是中医外治的方法之一,在中央台的“健康之路”节目中有科普。睡前贴再足底的涌泉穴,早起撕掉,在睡眠中祛湿。在古代叫做“延年涌泉膏”,经过现代的改良叫酵素足贴,可在马云那里搜“王三喜祛湿”。此配方比其他效果更好,有独家的发酵姜根粉。

  通过穴位,外界的药物、能量、信息能够最迅速快捷地流通到身体各处。贴敷时要对准穴位经络,以经络的传导疏通,向体内输入药力、热能与信息,从而激发起人体自身的各种反应机制,来调节体内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平衡,使之达到养生保健、防疗疾的作用

  需要了解和实用的读者朋友,可加作者本人的微信,benny941205

     淘宝地址:点击进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