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秋天的怀念》的主题探究

(2016-10-17 13:05:04)
标签:

教育

 

对《秋天的怀念》的主题探究 

 前两天参加榆阳区语文主题学习赛课活动,听了白老师讲的《秋天的怀念》,白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在课文中寻找让自己感动的动作、语言、神态、细节等,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配合的很好,找的信息点也很准,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发言也非常积极,特别是学生用口头小作文的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的环节中,几位同学表达清楚,语言流畅,情感动人,有一位同学因为哽咽而不能说话,赢得了听课学生和教师的阵阵掌声。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落落大方,引导得法,师生互动积极,整个课堂生动活泼。

有感与白老师上课时对文章主题的解读,我写了这篇文章。


人生不如意,静待花开时

——对《秋天的怀念》主题的解读

榆林市教研室  乔峰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首先要求学生通过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从而理解作者的意图。也就是说,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通过语言的欣赏,找出文本的主题,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达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秋天的怀念》是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一篇文章,作者通过写了自己两腿残疾后灰暗的心情和母亲想尽办法为他排解他心中的忧郁,从而打消了自己自杀念头的的故事,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这篇文章,史铁生写出来了母亲在排解自己心中忧郁过程中的艰辛,也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写法上用了反衬,对比,呼应等手法,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将作者的心理变化,将母亲对儿子的爱等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母亲深沉的怀念。但作者在写作中,并没有直白地将这些意思表达出来,而是用了曲笔,因此阅读的时候应该透过文字,看到作者的真实意思。

 一、用排斥“美好”发泄心中的郁闷

前面我已经说到,欣赏文学作品应该中欣赏语言开始,我们不妨来看看文章第一段中的几句话: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这段话写得非常精彩,作者用了说明、描写、叙述三种表达方式,用了反衬、对比、借代、解释等表达手法。第一句话是说明,说明了我“暴躁无常”的脾气。第二句是一个并列的复句,这个句子用的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我的“暴躁无常”表现。这里作者用了文学的手法,用了春天的一种现象来代指春天的到来,用“北归的雁阵”表达春天的勃勃生机;用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代指美好的生活,用“甜美的歌声”表达出生活的甜美。但是这两种美好的事物产生的影响却是“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是“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正常人的心理是春天勃勃生机引发人们未来了的憧憬,眼前美好的事物会引发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但是文章中出现了反常,这是生活的伪命题,是错误的反应,可是在文学作品中却是真命题,是正确的反应。作者用这种反衬的手法,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在身体残疾后造成的心灵的伤害,被扭曲心灵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看作是丑陋的,将春天生命的勃发看作是逆天的。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体会的作者灰暗的心理,才能进一步想象到母亲给作者灰暗的世界输送光明的艰难,在作者满是冰雪的世界里,母亲是怎样用她那拖着病体的身体,温暖他的心灵世界,融化他心中的坚冰。直到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都没有放弃努力。

文章的第一段既是总领,又是铺垫,作者用独特的手法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础。是欲扬先抑,开头压得越紧,结尾就会弹得越高。这样就会产生更好的表达效果,我们如果能理解到在母亲人生的秋天,点燃了作者人生的春天,那才是作者感人至深的怀念之情,“秋天的怀念”,是怀念已经进入人生秋天的母亲,也标志着作者已经走出了人生的秋天,与那个充满阴霾,充满寒意的秋天告别,因此,“秋天的怀念”中“秋天”既是母亲,又是自己,“怀念”既是真实的怀念,又是决绝“告别”。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题目了。

二、用怀念“秋天”揭示心情的变化

古代文人伤秋,认为秋主肃杀之气。生命凋零,让人想到老之将至,人生短暂。史铁生瘫痪后,意志消沉,了无生趣,伤怀悲秋之情顿生,这种心情与秋天的衰草枯杨,萧瑟秋风,绵绵秋雨的环境一拍即合。秋天的萧瑟助长了文人伤怀之情,伤怀之情感染了秋天的景色。

当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对生命失去了信心,秋天的景象正好契合了他悲凉的心境,把秋天看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母亲年老又生重病,还害怕儿子自杀,心中的煎熬如同秋霜对草木的摧残,母亲心中的秋意就更浓更重了。我们从文章中看到: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在这两段话里,有这样几个关键句子:“母亲喜欢花”,“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自从儿子的心进入了秋天,母亲的心很快也就进入了秋天,儿子的不幸如同秋天的严霜,杀死了母亲侍弄的那些花,让母亲提前进入了人生的秋天。在这里作者虽然没有过多的文字,但是对母亲的愧疚,对母亲的怀念却更加深沉了。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种思想,作者在后一段里描写了秋天落叶的情景,当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时,母亲进来了这飘落的树叶,不正是母亲的生命吗?再看看那“央求”的声色,那“憔悴”的面容,联系外面萧瑟的秋风,飘零的落叶景象,想象着母亲像一片树叶从秋风中飘落,受了母亲无限关怀的儿子,怎么能不悲从中来,嚎啕大哭呢?母亲的人生过早地进入秋天,完全是因为儿子的任性,当母亲用自己生命温暖儿子悲凉的心的,儿子因为母亲的温暖而改变了人生态度,儿子已经度过了最寒冷的时期,开始回暖,慢慢进入了春天的时候,母亲的生命却在凄凉的秋天逝去了,那“唰唰啦啦地飘落的还只是树叶吗?其中也必然蕴含了母亲的生命。

三、用观赏“菊花”表达生命的美好。

作者善于将“花”来写生命,将母亲的生命与菊花紧密联系起来,用对待“花”的态度比照对待生命的看法。文章第一段写了“花”。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我们仔细阅读会发现,“北海的花”是春天的花,春花烂漫,应该是非常讨人喜欢的,但是作者的态度却是讨厌与排斥。除了心中灰暗,对生命之美的排斥外,我们发现,“春花”与母亲没有联系,母亲的“春花”已经随着儿子瘫痪的“严霜”凋谢了,因此,春天娇嫩的、艳丽的花与作者需要一种强劲的、坚韧的、顽强的精神格格不入了,而代之以坚强的,凌霜傲雪的、不畏风霜的“菊花”。因此菊花不仅是作者对自我生命的重新认识,也是对母亲深深的怀念。菊花的开放,既是对季节的说明,又是对坚韧生命的赞扬。“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当百花凋零,万物蛰伏的季节里,菊花的生命却在秋风里蓬勃,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感受不明显,可以对于史铁生来说,有特别的意义,他二十岁双腿残疾而瘫痪,如果从二十岁为分界,前面是他人生的春天的话,从瘫痪开始就是他人生的秋天。如何在生命的秋天勃发自己的人生,继续坚强地活下去,那就是要杀死一切娇嫩的,脆弱的因素,用顽强的、坚韧的精神开启生命的另一个春天。因此,菊花在逆境中奋起,在严霜中盛开,正是对生命的另一种阐释。对待菊花的态度,正是作者二十岁后的认识,母亲用生命培育的这朵“菊花”,让史铁生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从秋天出发,走上人生新的征程,在秋天里升华,走进母亲给他打开的另一扇门,这正是作者怀念秋天的缘由。

由此可见,作者最后一段写菊花,是有特别的含义。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这段话是对文章开头的照应,开头是春花,结尾是秋菊,开头是脆弱,结尾是顽强,开头是对“美”的排斥,结尾是对“美”的追求。这段也是作者思想的升华,对生命新的认识,是史铁生生命的另一个起点。“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是对菊花的礼赞,更是对生命的礼赞,秋菊生机勃勃,照应了开头作者灰暗的人生态度。同时作者用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这句话,将菊花与母亲联系起来,那盛开的菊花,那烂漫的菊花是母亲灵前的献礼,这又一次回应了文章的标题——秋天的怀念

总之,对文章的理解,文本阅读非常重要,如果仅仅是字面的理解,往往会丧失了作者最想传达出来的意识,把握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意图,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