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秋风辞》赏析
《秋风辞》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赏析:
大多数的人们只知道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开拓疆域的武功,其实,他还是一位雅好辞赋的写作高手。
刘彻(前156-前87),西汉中期的皇帝,谥号为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能诗善赋,今流传《悼李夫人赋》。明人王世贞以为,其成就在“长卿下、子云上”(《艺苑卮盐》)其他存留的诗作,《瓠子歌》、《天马歌》、《李夫人歌》也“壮丽鸿奇”(徐祯卿《谈艺录》),为诗论家所推崇。
公元前 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
诗开篇写道:“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阵阵秋风卸白云而飞,岸边的树木已不复葱郁,然而纷纷飘坠的金色的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斓的背景。大雁苍鸣,缓缓掠过樯桅。短短两句,清远流丽。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秋风百代情至之宗。”秋日乃惹人思情,虽有幽兰含芳,秋菊斗艳,然凋零的草木,归雁声声,勾起汉武帝对故去的“佳人”不尽的思念之情:“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此句写的缠绵流丽乃一诗之精华,正如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三:“此辞有感秋摇落系念仙意。怀佳人句,一篇之骨...”明人谢榛以为,《秋风辞》之起句,出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四溟史话》】。仅从字面看,固然不错;但两者的境界和情韵,却颇为异趣。“大风起兮云飞扬”,苍莽辽阔,表现的是风云际会中崛起的雄主壮怀;“秋风起兮白云飞” ,则清新明丽,荡漾着中流泛舟,俯仰观赏的欢情,联系后句,其韵味更接近于《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而武帝大约也正是从这相似的情境,联想到了《湘夫人》:“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不禁脱口吟出了“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武帝把酒临风之际,油然生出了对“佳人”的怀念。这位佳人究竟是谁呢?她应该是那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北方佳人李夫人吧? 李夫人死于元狩年间,武帝思念不已,竟至于盲信方士少翁之说,被少翁的招魂术搞得将信将疑,在隔帷伫望之中,唱出了“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来迟?”的迷茫之歌。而今七八年过去了,武帝还是不能忘怀与她,终于在秋日白云之下,又牵念起这位隔世佳人了。这两句化用《九歌》人神相殊之境,写出了汉武帝对佳人的生死相望之情,确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缠绵流丽”的情致。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三句,诗情重又振起,竭力描写汉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欢宴景致。当楼船在汾河中流疾驶,潺缓的碧水,顿时扬起一片白色的波浪。在酒酣耳热之际,不禁随着棹橹之声叩舷而歌。“萧鼓鸣兮发棹歌”一句,正是武帝自作《秋风辞》放怀高歌的生动写照。其蹒跚的步履,朦胧的醉态和叩舷而歌额度自得之情,悠然可见。
紧接着却出现了“欢乐极兮哀情多”的“变徵之音” 。武帝君临天下,跨有四海,当此睥睨一世,俯视天地之时,理应为汉帝国的空前鼎盛而得意忘形,为何发出了如此幽情哀音?王尧衢《古诗合解》卷一一语道破:“乐极悲来,乃人情之常也。愁乐事可复而盛年难在。武帝求长生而慕神仙,正为此一段苦处难谴耳。念及此而歌啸中流,顿觉兴尽,然自是绝妙好辞”原来,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贵荣华终有尽时,人生老之将至,所有一切也会随着死亡不复存在,所以又怎能不因为“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而忧伤呢?武帝当时年近五十岁,在此之前,他曾盲从信奉长生不死而访仙事神,屡受方士欺骗。而今,想到眼前的尊荣欢乐终究会有尽头,于死亡相邻的老年即将降临,心中怎能不被时时袭来的哀情所充塞?“欢乐极兮哀情多”的慨叹,正表现了武帝心境的这一微妙变化。所以,它的收束也与前两句相承的偶句不同,只有孤零零的独行单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武帝那俯仰天地的气概、饮宴高歌的欢情,至此终于被无可奈何的忧老慨叹所淹没。唯有不解之意的满船萧鼓之音,却还久久在清波白云间回荡……
此诗虽是即兴之作,一波三折,抒写得曲折缠绵,毫无直泻无余之感。在清丽如画的写景中,轻轻拨动怀想家人的思弦;于泛舟中流的欢乐饮宴,发为逸兴遄飞的放怀高歌;然后又急转直下,化作年华不再的幽幽叹息,将这位一代雄主的复杂情思,书写的曲折而又缠绵。沈德潜《古诗源》卷二:“《离骚》遗响。文中子谓乐极哀来,其悔心之萌乎?”以“《离骚》遗响”观之,乃就文辞而言。沈德潜的评价非常切实。《秋风辞》之所以能以清新流丽之辞,与苍莽雄放的《大风歌》相敌并同流传百世,原因正在于此。
-------节选自《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