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文论一毛诗序

(2015-11-17 08:29:47)
标签:

教育

分类: 名家言论

毛诗序①

    诗经-毛诗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这种解释其实是牵强附会的。汉儒往往如此。

  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这是有违原意的,但汉人往往从教化的角度对诗句作牵强乃至歪曲的解释。

  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

  用之乡人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礼记·乡饮酒礼》载: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所以《正义》释用之乡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

  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宾客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故《正义》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

  动:感动。

  化:感化。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志之所之:之,《说文》释为出也;句意诗乃由志而产生。

  情动于中以下五句:意指心中有情感而后用语言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叹息;再有不足,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永歌,引声长歌。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的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

  乖:反常。

  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最具有正得失等之功能。

  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六义:《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理解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正义》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对于六义,至今尚有不同的理解。

  风:与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据下文的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

  赋:与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比喻手法。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喻的作用,有时只为音律上的需要,而无关乎意义。古代义幽微,历来理解颇多分歧。

  雅:指雅诗。据下文的解释,有正的意义,谈王政之兴废。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粱启超《释四诗名义》说:“‘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云尔。

  颂:指颂诗。据下文的解释,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现诗歌的情态。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

  刺:讽刺。

  主文而谲谏:郑玄注: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此言当其时,合于宫商相应之文,并以婉约的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失。

  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大雅中《中劳》以后的诗,小雅中《六月》以后的诗。二者虽有个别例外,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相当于上文的所说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国史:王室的史官。《正义》引郑玄言: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蒙歌之。其无作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

  是以……谓之风:这句是对的解释。一国,指诸侯之国,与下文之所言天下有别,表明的地方性;一人,指作诗之人。《正义》解释说: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

  言天下谓之雅句:这是对的解释。《正义》说: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

  颂者句:这句是对的解释。形容,形状容貌。此句说是祭祀时赞美君王功德的诗乐。

  四始:《正义》引郑玄言: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毛诗序》开头说《关雎》风之始也,实袭《史记》。

  诗之至也:诗之义理尽于此。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然则《关雎》数句:《麟趾》,即《麟之趾》,是《国风·周南》的最后诗篇。《正义》说:《关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句:这句解释《周南》之的含义。《正义》说: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方故也。《毛传》也说: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

  《鹊巢》《驺虞》句:《鹊巢》是《国风·召南》的首篇,《驺虞》是其末篇。《正义》说:《鹊巢》《驺虞》之德,是诸侯之风,先王、大王、王季所以教化民也。诸侯必贤召公,贤人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句:《周南》,《国风》的第一部分,共计十一篇;《召南》次《周南》之后,计十四篇。《正义》说:《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

  是以《关雎》句:这句是揭示《关雎》的主题。《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处所言即本于孔子的观点。

  

《毛诗大序》译文

《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

诗,是用来表现情致的,当多种心里因素在心里处于激活状态时就是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和唤起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就是艺术,语言不足以表达情致时,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情致时,就会引声长歌,引声长歌还不足以表达情致,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以尽兴。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诗歌来矫正夫妻的关系,培养孝敬的行为,淳厚人伦的纲常,淳美教育的风气,改变不良的风俗。

所以诗有六义:一叫,二叫,三叫,四叫,五叫,六叫。上面的(统治者)用来教化下面的(平民百姓),下面的(平民百姓)用来讽喻上面的(统治者),用深隐的文辞作委婉的谏劝,(这样)说话的人不会得罪,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戒,这就叫,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丧失,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各异,于是变风”“变雅的诗就出来了。国家的史官明白政治得失的事实,悲伤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怨刑法政治的苛刻,于是吟咏自己的情感,成为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的事情(已经)变化,而又怀念旧时风俗的,所以变风是发于内心的情感,但并不超越礼义。发于内心的情感是人的本性;不超越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泽犹存。因此,如果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现诗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如果诗是说的天下的事,表现的是包括四方的风俗,就叫做,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政所以衰微兴盛的缘由。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 小雅,有的叫大雅,就是赞美君王盛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告诉祖宗神明的。(小雅大雅)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的了。

然而,《关雎》、《麟趾》的教化,原是周文王时的,(但只讲一个邦国的事,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只能)记在周公的名下。,是说天子的教化自北向南。《鹊巢》、《驺虞》的德行,本是邦国诸侯的,是先文王用来教化的,(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就记在召公的名下。《周南》、《召南》,是规范衡量初始时的标准,是王道教化的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