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有一段时间没有写婚姻文章了,今天的分享,算是我的个案随笔。
很多人带着困惑和问题来找我,虽然每一个案例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其中有一些也是非常类似。
我这段时间也在跟督导做定期评估,所以就征得来咨询的妈妈们同意后,分享三个故事给大家。
可能这些问题在你看来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即使发生在自己身上,也没有想过这些事情竟能对孩子产生影响。
希望借这些差不多的困境,差不多的症结,也可以帮助你把婚姻关系重新把脉,把亲子关系重新梳理。
有人将夫妻两人比喻成两个齿轮,如果完美咬合,又能匀速运转,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这是婚姻的理想状态,对一个家庭,对孩子们来说也是。
我们总说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一个温暖的家,最基础的,最先决的条件,就是夫妻感情和睦。
可我们也看到过很多令人难过、心碎的童年,大家还记得电影《心灵捕手》中的故事吧?
一个数学天才,却叛逆不羁,与人隔阂,封闭自守,没办法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出来。
他背后,其实是伤痕累累的童年。如果没有他的数学教授和心理学教授竭力去治疗心里的伤痕,帮他拔掉留在心里的一根根刺,他或许还会一直在痛苦中辗转此生。
https://wx4/large/005y05Szly1fnrj9vivrtg30dc07gwul.gif|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一道道伤口,还有那些伤口长年以来折射出来的影子:
这是童年受虐、遭受遗弃时产生的恐惧;
这是童年在贫民窟不安的环境中长大,充满不安,而造成叛逆和防御;
这是童年留下的自卑感和不信任,让他性情暴烈,充满攻击性;
这是童年缺乏爱的滋养,让他缺乏爱的能力,无比脆弱;
……
无独有偶,这两天看到一则新闻,一样让人心痛。
一对夫妻吵架闹离婚,把2岁孩子扔在商店里,气鼓鼓走了,谁也不愿意管。可怜的孩子在商店无助大哭,最后是民警把孩子送回家……
类似的悲剧总是在重演。
哪有不吵架的夫妻?但夫妻吵架,气血冲头,往往不计后果。
不成熟的、不恰当的婚姻冲突处理,往往给孩子造成着无形的伤害,让孩子内心产生恐惧、不安,甚至不自信、和自卑感。
你们为矛盾争吵不休时,
是否感知孩子内心的恐慌不安?
有位粉丝妈妈Cici辗转通过好友找到我,她的女儿5岁了,从小就有啃手指的坏毛病,自己试了很多办法都无济于事,也找不到问题根源。
当她们母女走过来的时候,我看到女儿紧紧拽着妈妈手,一脸紧张。
我送了一颗糖给她,她在妈妈的嘱意下接过糖,很小声地说了句“谢谢”!
在她接糖的时候,我看到她的手指,指甲已经被啃得只剩一点点,指甲旁边,全部都是倒刺。看着让人心疼。
跟妈妈和孩子都分别聊过几次天后,我问了Cici:“是不是孩子很小的时候,你和老公就经常吵架?”
“孩子这么小就能记得事情了吗?”Cici非常惊愕地看着我。
“太深的伤害或者刺激,很小的孩子都能印在脑海中。”我说,“现在应该还是会吵架吧?”
“老公脾气不太好,经常骂骂咧咧,我根本受不了,就跟他吵起来了,但我们都有特意去避开孩子的,为什么孩子还是会发现呢?”
https://wx1/large/005y05Szly1fnrjaixtx3j30fc0a5dg3.jpg|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4、5岁后还在频繁啃手指的孩子,行为背后所反映的,大多是恐惧,源于孩子内心的恐惧。
当孩子处在恐惧、焦躁和不安状态的时候,通过身体的触感和吸吮的动作来自我安抚,几乎是所有孩子本能的反应。
神经系统能够告诉给她,家中的氛围是和煦如风,还是波涛汹涌。夫妻的吵架声、争执声,那些令孩子感觉不悦的一切声音,都会让她收缩神经,身体变得僵硬,封闭起来自我保护。
她会感觉到莫名的焦虑和不安。不明白爱自己的两个人为什么会面目狰狞,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争执和吵架,不明白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告诉她。
“是我的错吗?我又该不该去问”,一些内心敏感的孩子不一定会去介入父母的冲突,但几乎都一定会默默地承受,承受所有争执爆发后的尘埃。
孩子不一定会有勇气告诉你,她内心有多痛,但是她的身体健康状况,一定会代替她去告诉你。
当你为夫妻关系烦恼的时候,
你是否对孩子出现情感隔离?
夫妻之间如果出现了“冷战”,情感隔离往往是这个关系里常见的特征。
为了不想影响孩子,尽可能保持一种克制的相处氛围,但我们会把这个关系形容为——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相处方式”。
前段时间有个粉丝妈妈Wendy找我,她觉得4岁的孩子叛逆难带,让她特别生气。
和Wendy一起溯源亲子问题后,我发现,她内心一直有一根刺,便是她先生在孕期的出轨。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几年,彼此也决定翻篇,这几年来谁都信守承诺,再也没提过这件事情。
但是这种被背叛的痛,却成了她这几年藏在内心的火山。
这个没有办法彻底解决的问题,让Wendy本能地冷落和疏远丈夫。有时候在亲子活动中,哪怕和丈夫有短暂的拥抱和碰触,她觉得整个身体表情和反应都是僵硬的。
虽然理智和情感都告诉自己,要放下这段已经过去的伤痛,但是肢体语言无法撒谎,选择“背叛”她。
https://wx1/large/005y05Szly1fnrjaxajw2j30u00k0gn1.jpg|
先生也注意到了Wendy的变化,所以他们就很有默契的、彼此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相敬如宾,彼此克制。
Wendy没有意识到的是,她和老公在夫妻关系上的情感隔离,却悄然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出现了。
她下意识地抗拒和孩子的关注与接触,“每次老公要是出差的日子,我就总是坐立不安,陪着孩子却经常走神,唉我总是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她下意识地逃避所有的争执和痛苦,“我觉得有些事情,不去想就没伤害,但是每次只要孩子很难带,我就忍不住痛哭,为什么每次要妥协和受伤害的人都是我?”
但其实孩子并非毫无感知,日子一长,他总能观察到蛛丝马迹,在长期的关系扭曲下,孩子的行为也会失控。
我对Wendy说,“面对,才是解决的出路。很多伤痛,放不下就真的是放不下。想要游说自己放下恨意,没想到却连爱意也一并抛下,这只会加重痛苦。”
Wendy没有想到,这些被自己抛弃的感情,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她的亲密关系机能产生障碍,也让亲子关系也受了影响。
因为自己的价值得不到认同,
你是否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观?
我前几天刚和一个妈妈Kate聊过他先生的情况。
她很苦恼先生的脾气额外暴躁和夸张,结婚一年半,虽然争吵次数不多,但是每次都是因为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每次都让她难受许久。
她举了个例子,前几天换尿布的时候,孩子调皮地左挪右挪,不小心把床单也弄脏了,那时候已经是晚上准备睡觉的时候,先生一看就很来气,竟然在屋内就直接咆哮地对孩子说:
“你搞什么啊!把床单弄脏成这样子,你要我怎么睡,你是不是从小就是一个忤逆子,不听话了?!”
Kate整个人就懵在当场,赶紧把孩子抱起来,把吓哭了的孩子搂在怀里,快步跑去洗手间里给孩子处理尿布了,也为了远离这个战场。
https://wx4/large/005y05Szly1fnrjbcbw51j30og0dwgm9.jpg|
在心理学里,我们将一种慢性的不快情绪叫“扭曲”(Racket),这也是一种情感勒索,这种不快的情绪发作频次不高,但是每一次都以驱使改变别人的行为为目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强迫”。
之所以将愤怒和失望之情表现得如此夸张,是为了加深其他人的罪恶感,这也是沟通学里常说的,“把过错都归咎到对方身上”。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处在被父母怪罪、咎责和迁怒的状态下,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会真的认为所有的错误起因都是自己,是自己的存在,伤害到了父母,进而否定自己的存在价值。
很多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乖孩子”,背后便经常是因为这种父母失意下对孩子情感的勒索。
为什么先生会有这样子的行为表现呢,是刻意为之,是人性丑陋吗?并不是。
跟Kate了解到,先生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我先生很努力,为了这个家在工作上很卖力,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凡事都希望可以做到最好。”
“你说的最好,是怎么样的状态呢?”我问。
“比如他会给自己指定一个目标,五年内做到总经理,一年的业绩要完成多少等,职场规划很好,但是现实哪来那么顺利。”
“如果职场上遇到了压力,你先生会如何处理呢?”我继续问。
“他是一个把事情都放在心里的人,平时也让我们不要担心,我知道他给自己的压力很高,已经尽可能去体谅他,让他不要操心那么多了。”
问题的症结,你可以发现在哪里吗?
强迫别人承担错误,并且将过错归咎在别人身上,这行为本质上是内在的无力感和自我的逃避心理作祟。
因为觉得自己在工作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尊重或者价值感,内心会有一层被压抑住的委屈和无奈,这个长期被冰封的火山,最终转移到孩子身上。
这个爸爸把自我成长上受到的压力转嫁到家庭,靠强迫家人(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观来释放,所以他会因为孩子无心的动作而勃然大怒,也让自己遍体鳞伤。
为了逃避愧疚,就忍不住找借口;为了不被责难,就拼命解释;如果不向对方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就无法放松。
这种累,才是亲子关系无止尽的痛苦。
故事讲完了,不知道有没有给你带来启发?有时候觉得记录案例故事的时候,是在展示一个又一个切片。
里面可能有你无法释怀的痛苦,但也有你难以想象的坚韧。
面对很多亲密关系的冲突、亲子关系的困境,选择逃避的人多吗?很多。
但我庆幸的是,至少来找我的人,在我问他们说,“你目前的情况还是很严峻,你们有决心去面对吗?”
他们都会告诉我,“还是很想再努力下。”
每次听到这个回复,我都会感慨万分。
面对困境,有直面的决心和勇气,这是最难的,也是最可贵的,如果没有这一步,就永远都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也许都是有故事的人,也许也会踩着童年的痛一路走过来的成年人,那些被忽视而留下的心灵伤痛,我们长大成人后,需要更漫长的时光来疗伤,但最起码我们能意识到,之前受过的伤,我们不想再重蹈覆辙了。
“我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别人的需求而活着,而是为了找到自己,让自己做主。”
直面伤疤是一段艰辛却重要的路,要记住,这段路,你不孤单。
这或许就是我们成长的最大意义,只要你想,随时都有重生的机会。
本文版权归萌芽研究所BUD所有
欢迎转发,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