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起来玩萌芽科普群#的袋鼠妈妈的小绿洲群这次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圆桌会议,邀请了群内的七位达人妈妈,就“熊孩子”这一话题进行讨论,针对特殊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给大家锦囊妙招教我们如果面对“熊孩子”和“熊家长”。
圆桌会议嘉宾介绍
▽
@Martin妈(英国,来自萌芽“热带小雨林成长群”的外援):混血小萌娃的全能辣妈,有多年幼儿园、早教培训机构教学经验,曾任国学早教校长。
@梦梦妈(厦门):3岁小公主梦梦的辣妈,立志让孩子更自由的成长,善学习善思考爱分享,是育己育儿的坚定执行者。
@皮蛋妈(北京):小暖男皮蛋的辣妈,曾在小学一线担任6年班主任,生娃后被孩子彻底改变了生活,准备系统学习教育心理学,与孩子共同成长。
@小不离妈(澳大利亚):与先生从知己到爱人传奇13年,共育7个半月萌宝。曾从事中学教育科研,之后学餐点,毕业在餐厅工作,兼职教中文和幼儿美术。孕前即开始学习育儿知识,正在学习儿童心理和行为相关知识,永远在前进路上。
@小满妈(郑州):不忘少女心的小满妈,在现实和理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育儿路,坚信实践出真知,用耐心帮助孩子成长。
@Shane妈(美国):坐标美国的15个月男宝全职妈,MBA和教育心理学双硕士,跟恶魔和天使随机切换的Shane斗智斗勇。
案例讨论一:游乐场里的小插曲
案例:萌萌最近很不开心,因为她在儿童乐园玩耍的时候,总会有熊孩子过来抢她的玩具。萌萌如果握住玩具不肯松手,熊孩子就会使劲掰她的手指,萌萌每次不得已只能松手。虽然每次妈妈都会轻声地安慰她,抱抱她,带她去别的地方玩耍,但萌萌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手里的玩具会被别人轻易抢走?而妈妈担心的是萌萌虽然是个对别人没有攻击性的小孩,可是遇到熊孩子欺负,如果总是把她抱走而躲开争夺,会不会引起她内心的委屈,从而变得懦弱敏感?
看看妈妈们精彩的分析吧
梦梦妈:这个案例我认为是妈妈的作为不够。对于低龄孩子的争执,如果发生肢体冲突,我个人偏向于大人介入。大人应该跟对方孩子说:你可以先向萌萌提出请求---可不可以让给我玩;如果萌萌不同意,你可以询问能不能和萌萌一起玩;如果萌萌还是不同意,你可能得等一等,因为先来后到。确立了规则以后,就要帮助孩子重复稳固这个规则。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帮忙协调,这种协调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示范。这个问题跟孩子年纪大小无关,跟规则有关。物权意识就是在一次一次的跟人借而不得、自己拥有而不借之中确立下来的。孩子们一次一次确认自己在家和在公共场所所拥有的物权是到什么程度。他们知道,这是我的,这个可以我先玩,但我也可以选择借给别人,或是让给别人,然后选择给别人。这才是我们最终希望达到的。每一次对自己拥有的物品的确认,可以完善孩子的安全感。他们对自己的安全感足够,就会愿意满足别的孩子的需求。
Shane妈:我们在玩耍区,可能大部分孩子都比较小,所以一般小孩子们过来都会先站在旁边看。这时大部分家长都会跟自己孩子说,要不要把玩具分享。如果分享,那后来的小孩子也有得玩了,就不存在争抢了。但是我觉得这里面大部分小孩子都还没有物权意识,不是非得要别人手里的东西,只是想有得玩而已。孩子有一段时间会认为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的,而在这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东西,这只是身外之物。我觉得还没有物权意识的孩子更容易解决,换个东西给他们就可以了,不会因为抢不到就不高兴。
Martin妈:我不建议把孩子带走。如果换作我,我第一次会帮孩子要回来,然后告诉对方孩子,如果你想要玩可以交换或者等待,同时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我觉得无论年纪大小,都要帮自己的孩子建立界线,在他还不能保护自己的时候,家长必须介入,头几次都可以介入。重点不是教育别的孩子不抢,而是帮助我们的孩子建立物权归属意识。
妈妈延伸的小问题讨论
Shane妈:所以在家里也可以告诉孩子“这个是你的玩具,你可以玩”,“这个妈妈在用,你现在不可以玩”,或者“这个东西不是你的,你不可以碰”,这样对吗?
梦梦妈:这倒不是,他碰不碰完全是看好奇心。你越不让他碰,他越想碰。物权只是让他知道,他对他的玩具使用权有决定权,危险的东西以及不能让他碰的就收起来。
皮蛋妈:是不是尽量满足他的好奇心,不让他因为摸不到得不到始终跃跃欲试,就能适当降低一点“越不要他怎样偏要怎样”的逆反心理?
梦梦妈:是的。小年纪的孩子在不危及自身安全情况下提的要求,尽可能满足。在必须的时候我们提的“不可以”会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提出的要求如果实在没办法满足,要告诉他为什么,不要一味只是说“不行,不可以”。
案例一总结:在孩子物权建立过程中总是需要各种争夺战,家长要学会适合引导,起到规则建立的作用,孩子会更有界限感和安全感。
案例讨论二:躲不开的熊孩子家长
案例:小树居住的小区里面有滑梯,非常好玩,很多家长都喜欢带自己的小孩来滑梯那里玩耍。小树是个1岁多的小孩,有时滑滑梯的时候旁边会有熊孩子把他推开,小树如果不小心磕到了,就会大哭,妈妈超级心疼。可如果继续让小树在滑梯那里玩,难免又会被熊孩子推倒,妈妈想知道如何有效地引导小树在公共环境保护自己的安全。还有一个头疼的问题是熊孩子通常伴随着熊家长,妈妈如何跟熊家长沟通?如果熊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无法沟通,应该怎么办?
来看看妈妈们精彩的讨论吧
梦梦妈:不能理论的就避开。我个人是建议自己观察一下。同小区的孩子尽量引导成为朋友。最好是能在本小区的建一个群,大家认识一下差不多同龄的小朋友,约着一起玩。熊孩子本身也是受害者,你这样去看他,敌对情绪会少一些。
皮蛋妈:我教过一个男生,班长。学习棒,善于察言观色,在老师和其他家长面前有礼貌有担当。但家长看不见的时候,其实是个小霸王,欺负同学,打人。我想作为他的妈妈,一直为儿子有礼貌而很自豪,但其实儿子是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那这个家长是用什么方式养出了两面派的儿子?这种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可能很严格,孩子被压抑得很严重,所以在家长无法管控的范围里就会立刻释放本性。当其他家长投诉了,那个妈妈笃定的说“老师你搞错了,我儿子绝不打人!”
Shane妈:我觉得,家长也有一定自我蒙蔽的因素在。他们觉得自己孩子是最好的,即使有怀疑,发现有蛛丝马迹的问题,自己也不承认。
梦梦妈:这种情况就是孩子因为害怕家长权威而妥协。一旦脱离家长管制,内心所不认同的所有情绪都会找地方发泄出来。
??问题:相信孩子,是不是真的了解孩子?
梦梦妈:这里涉及到,家长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家长是按孩子的天性来养孩子,还是在按自己的想象来养孩子?相对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孩子反而是特别了解家长的,他知道家长想要什么样的东西、为什么而高兴、他做什么会让家长高兴。
Shane妈:很多人都是在按照自己想象在培养,不承认那些自己不认同的东西出现。
皮蛋妈:家长其实得到了她想得到的效果,孩子在大人面前非常好,家长认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没问题。就像有案例,孩子感谢父母曾在老师投诉自己偷东西时坚信自己孩子没偷东西,得到了信任。但更多的事实是,孩子在没有对错意识的阶段,偷东西这事其实非常常见。
主持人:
过分权威的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天性和本真的部分。无论是真忽略还是假装看不到,塑造出来的孩子都会有一部分真我被压抑隐藏,是会造成他去通过其他不合理途径释放的。那对于孩子被打受伤害,家长还是要第一时间站出来。
??那什么时候可以交由孩子自己去解决?
皮蛋妈:保护孩子不受伤害,身体及心理。多跟孩子交流,当发现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判断,并且他的想法已经有可取之处了,就可以适当放手。不强迫孩子分享或谦让,教孩子首先保护好自己。
Shane妈:我之前还是觉得,对方的孩子要对方家长站出来。但是有一次在游泳池,有一个小姑娘和我们玩,我家宝宝还不会游泳,她一直在泼水和拽他,她是觉得很高兴在和我们玩,但是我觉得非常危险。对方家长也在,我以为会制止,结果并没有。我家孩子并不理解状况还很高兴。
Martin妈:这个真的因人而异。我觉得别人很难改变,还是从自我做起比较好。我们先练出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多观察少干预,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你巧妙应对各种熊孩子事件的万能锦囊
▽
1.温柔耐心的引导
所有的“熊孩子”之所以被认定为“熊”,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理解。从这个角度,如果遇到年幼的“熊孩子”,不能一味地去否定他。可以试着从好的方向去影响自己孩子身边的小伙伴,就如水中的涟漪,通过自身的引导与带动,避免负强化。毕竟少一个“熊孩子”,就是为大环境的改善加分。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都很努力地在学习,只是有时候使力的方向不对,会进入一个误区,觉得我的做法都是对的,我要改变其他孩子。这种误判有时用力过猛,反而对孩子形成强烈的负强化。(梦梦妈)
在一岁多孩子的相处中,争争抢抢并非大事,也上升不到“熊孩子”的程度。但在这里,我意识到的是孩子的性格培养,这是可以被家长引导的。Children see, children do. 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咱们以身作则,与人为善,讲礼貌,帮助他人,我想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不用多说什么,他们也是能感受到的。(小满妈)
2.适时严厉的制止
对于那种父母不管教或者由保姆和阿姨负责照顾的孩子,请在有老师或者至少有两位中立的旁观者的情况下严厉制止。最好的方式也是录下来,可以请旁边一个人协助你录下你如何去严厉制止熊孩子的行为。但是制止时要注意几点:不要和他有肢体接触,不要大声呵斥,不要威胁和恐吓,只需要严肃地陈述事实。(Martin妈妈)
1.安抚情绪为先
在孩子还不会保护自己的情况下,特别是2岁以下的小朋友,家长最好先在第一时间将孩子带离事发现场进行安抚,至少也要先带他到一个安静的角落里进行安抚。(Martin妈妈)
对于自己孩子的安抚,在教育之前势必要先让他冷静下来,所以我觉得只要可以让他冷静下来的方法都可以,拥抱、转移注意力、情绪认同都可以。更重要的是,在冷静后让孩子知道以后可以如何应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可以问孩子是否告知对方,自己并不喜欢这样,请不要继续这样做。(Shane妈)
2.帮助孩子进行情绪疏导
对于已经明白事理的孩子,妈妈可以帮助孩子描述一下他当时的情绪状态。比如“妈妈看到了你刚才发生了什么事,你现在肯定很难过,很疼很害怕”,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之后再进行引导“你是还想玩吗?还是你想怎么办呢?那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如果孩子自己想不到方法来解决问题,那家长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建议。比如,“如果你还想玩,我们可不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交换玩具玩”,或者“我们可以等一等再玩这个玩具”。(Martin妈妈)
3.教孩子学会拒绝
如果你的孩子年龄大一些,可以告诉他:如果别人对你做的行为让你的感到不舒服,请一定要告诉对方,不要这样做了。让孩子自己学会主动拒绝。(Shane妈)
4.与对方父母直接交涉
对付“熊父母”要让他们吃一次亏。没有“熊教育”,哪来的“熊孩子”。治理“熊孩子”得从治理“熊父母”开始。我一直认为“熊孩子”如果有家庭管教是会改变的,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直接侵犯到我家娃的利益,我会直接找对方的家长。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娃小而不撕。(汤包妈)
非常希望对方的孩子会因为同样的行为受到伤害以后,对方家长能知道这是一种伤害性行为。(Shane妈)
5.交给小朋友自己解决
如果是孩子间抢玩具玩之类的小事,其实家长不用过多干预。因为小朋友进入社会也会慢慢摸索出一套他觉得有效或者他实验过有效的方案。家长可以从旁观察之后,给予一定的建议和解决方案。(Martin妈妈)
6.与孩子做朋友
平时与孩子要有充分的沟通,经常与他聊天听他的想法,并给予认真的回应,使我们的关系能处于敞开的状态,使他遇事能敞开的表达。父母孩子间建立充足的信任和安全感,“愿意说出来”和“说诚实话”非常重要。(小不离妈妈)
投诉的关键点就是:你不要一会儿拿这个事去跟校长说,一会儿拿那个事去跟“熊孩子”的负责人讲,这样是没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合几个家长把所有事情列出来,然后一起投诉,这种见效最明显。但是,很容易得罪老师。(Martin妈妈)
幼儿园校方或者早教中心必须立定规矩,入学前即应明确规矩,屡次不能遵守的孩子,早教中心应约谈家长认真面对问题。规矩强调在先,敦促家长从一开始就认真对待和管教孩子。从幼时的教育中学习规矩也是将来遵守社会规则的基础。家长不正面应对的,联合其他家长一起施加压力。(小不离妈妈)
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是先收集证据(照片、视频等),把“现场这个熊孩子是怎么欺负另一个孩子”或者说“当场发生什么事情”都用视频的方式录下来;第二步是用文字方式再呈现事实的一个描述;第三步是请老师和学校负责人一起签字确认整个事情发生的真实性;最后一步再把“熊孩子”家长请到学校来,一起坐下来谈解决办法。
为了避免双方因为细节扯皮,因此把所有的证据和视频用文字方式来呈现的话就有法律效力,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其实是最好的办法。当你把所有证据列好了,再把这法律法规一起呈现到“熊孩子”家长面前,他们就会真正认真的去对待这件事,而不会含糊地打哈哈或者一笑了之。
PS.关于未成年人法律条款相关知识小链接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第5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第四款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合法权益”第一条就是“生命健康权”。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受伤或者流血,那已经侵害到他的生命健康权,你是可以根据法律的相关条例去保护自己孩子的。
---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第46条,监护人在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根据婚姻法的第17条治安管理条例第八条,监护人在未成年人对国家集体和他人造成损害时,有赔偿经济损失的义务。
结语:
面对各种“熊孩子”的困扰,关键是要让孩子清楚坚定地相信爸爸妈妈会保护他,但不会偏袒他。建立安全感,但明确界限,立好规矩。父母在日常生活和冲突中要以身作则,让孩子明白遇到事情用情绪面对和解决是下下策。但我们并不要忽略和压抑孩子情绪,而是教导他学习情绪的管理和坏情绪的化解,社交时用正面的情绪和态度去看待事情和处理事情。而家长过早过快过猛的干预往往会拦阻和错过更好更美的发展,婚姻和人生中的诸多决定也是如此。静静听,慢慢思,轻轻说,都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感谢本次活动组织者:@空空妈、@卓妮、@大乔妈、@不想长尾巴的兔子、@little
感谢文稿编辑:@乐妞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