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睡眠绝对是个值得抱在一起哭一哭的话题,不说三小时一循环睡不了整觉,单单哄睡哄半天娃顶着黑眼圈看起来困极了也不睡就够妈妈抓狂的,若要提到前半夜一小时一醒后半夜半小时一醒,那真是想把娃打晕的心都有了!
家有睡渣娃,绝对逼死妈。就算我们知道要接觉要哄睡要睡眠训练,实在不行还可以CIO(cry it out),但是看着宝宝用生命哭泣那架势,妈妈的心真的碎一地啊!
澳洲新闻学博士Berry家的小妞也是个从小睡不好的娃,哄睡难、小睡短、接觉困难、依赖抱睡、放床就醒,一举包圆了所有的睡眠问题(哭)。但是,经过专业护士的指导和睡眠学校的“培训”,再加上妈妈的耐心引导,小妞已然是个能自我安抚入睡还主动给自己断夜奶的天使宝宝啦!
恩,所有秘籍都在下面。
每当群里有新晋妈妈感叹月子里的宝宝好天使的时候,我就只能默默地发一个羡慕嫉妒的表情。别看我家小妞现在白天不时能自我安抚入睡,有时小觉能睡上一个多小时,晚上能睡整觉甚至整夜,近期还开始自己给自己断夜奶……但曾经也是睡渣来着,我没出月子就开始为小妞的睡眠问题而焦虑忧愁了。
“猫觉”小公举的睡眠辛酸史
我家小妞的白天睡眠从第三周开始就每况愈下:哄睡难、小睡短、不会接觉、只能抱睡、放床就醒⋯⋯那些典型睡眠问题,小妞一个没落下,包全了。
都说婴孩就是“猫一天狗一天”的,可到了我家小妞这,几乎天天都是“猫觉”(cat nap)。
那段时间,为了保证小妞少的可怜睡眠,每天起码有两个小觉都是抱睡的。特别是到了黄昏觉的时候,一天下来我又困又累,为了能摊在沙发上眯一会,明知道不安全却仍然让小妞趴在我身上睡一觉。
因为所接触到的资料和书本里都是说宝宝满月前的清醒时间不超过一小时,而每次光喂奶(亲喂母乳再瓶喂配方奶)就半个多小时了,怎么也想不到还会需要时间玩(play time)。于是,我的每一日都是在“喂奶—哄睡—喂奶—哄睡”的无尽循环之中。
很多时候是抱、背、走、摇的百般哄了半个多小时以后,终于睡著了,小心翼翼地往床上放,一沾到床垫就秒哭,哭得撕心裂肺,赶紧抱起来继续哄。更多时候是即使哄睡了,成功放床了,也跟掐表似的,睡个二、三十分钟就醒了。
有时候,越哄她越挣扎,闹得我心烦意乱,索性转手塞给队友,自己跑到阳台去透气;还有时候,哄得我心力交瘁,她却依然哭得昏天暗地,哭得我都要绝望了,最后抱着她一起哭。
图片来源:http://www.buzzfeed.com/patricksmith/its-evolution-baby#.cgQgj6vod求助母婴中心的
Parenting program
到小妞邻近满月时,我已经被心理上的过分焦虑与生理上的极度疲惫磨折得几近崩溃。队友为了帮我,多请了一周假,还报名了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母婴中心(Tresillian)为新手父母开设的养育课程(Parenting program: sleep and settling strategies for babies)去学习哄睡和安抚技巧。在后来的两个月里,从养育课程到在线答疑到家访指导,从朝八晚四的日间引导到为期一周的住宿引导,母婴中心所提供的各项服务被我们接连着走了个“全套”。
在小妞第五周的时候,我和队友带着她一同去母婴中心上课。这次课程是我们踏出家门寻求帮助的第一步,也是小妞的睡眠引导历程的始端。
上完养育课程,并且眼见着授课的护士轻而易举的用母婴中心带轮子的小床和嘘声把小妞哄睡,再帮踏点醒的小妞成功接觉,我既欣喜又沮丧。欣喜的是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巧。
学到的哄睡技巧:
原来除了显而易见的发呆、打瞌睡、揉眼睛之外,诸如握拳、打嗝、打挺(后仰)这些细微的动作也是疲劳信号;
原来哄睡并不是无休止的,如果持续哄睡三十分钟之后仍不成功就该尝试做点别的,比如用推车或背巾带宝宝出门,甚至可以再喂奶或者陪玩,等捕捉到疲劳信号后再尝试哄睡;
原来营造和维护舒适的睡眠环境(简单如拉窗帘)对宝宝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也有沮丧的部分。按照护士“超过一小时的睡眠就是好睡眠”的说法,小妞白天就从来没有过好睡眠。沮丧之余我还有些忐忑,按照护士所介绍的信息,小妞正在进入所谓的“PURPLE Crying Period”。
这里的“PURPLE”所代表的是包括
Peak ofcrying(哭泣高峰)
Unexpected(不可预测)
Resists soothing(难以安抚)
Pain-like face(表情痛苦)
Long lasting(持久哭泣)
Evening(黄昏多发)
在内的一系列症状,见下图。
专业护士上门指导
理论归理论,面对缺乏实战经验的我和队友,回到家的小妞还是那个哄睡难、接觉更难的“困难户”。到了小妞第六周的时候,我在产后复诊时情绪崩溃,产科医生给我转介心理医生之余,也为我填写了母婴中心服务的推荐表格。
【注:因为新州母婴中心提供的大部分养育指导服务都是由政府出自资的,所以必须要由专业医护人员的转介才可以有轮候排期的机会。】
说来也巧,母婴中心服务的轮候期通常是四周左右,而我在小妞第七周的时候就接到了中心的电话,通知可以顶替一个临时被取消的家访服务档期。那通电话简直是及时雨、雪中炭。
可惜家访指导服务只有区区的两三小时,时间上的限制致使护士无法对小妞的睡眠问题做出实质性的改善。不过护士在了解情况之后帮忙给小妞搭起了健身毯(activity gym),再教给我如何陪玩(俗称“放鸡血”)。
图片来源:http://www.buzzfeed.com/patricksmith/its-evolution-baby#.cgQgj6vod
为了进一步调整小妞的作息,家访护士即时打电话为我们预定了日间睡眠引导服务、并同时轮候住宿引导服务(传说中的“睡眠学校”)。
入住宝宝睡眠学校
到小妞第八周的时候,我们去母婴中心做了一次日间睡眠引导(早上八点到下午四点)。不过那天的引导效果甚微,护士用了嘘声加摇床的方式也仅仅是令小妞接觉后睡个十分钟。非常幸运的是,连续两周我们都得到了替补被临时取消住宿名额的机会。
出于安全考虑,“睡眠学校”里是规定不能抱睡的。于是,在最初两天里,我和小妞都感到筋疲力尽。对她来说,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坏境里,突然就没有了抱睡的待遇,而且还要适应新式的哄睡方法;对我来说,在缺觉和服用抗焦虑药(副作用是极度困倦)的情况下,既得学习和实践不同的哄睡技巧,又得全天候吃睡玩的喂哄陪,实在有点累得吃不消了。
幸好母婴中心的护士们友善又体贴,在第三天上午把小妞带到共用客厅里照顾了一个睡眠周期,让我有了珍贵的补觉时间。更令我喜出望外的是,同期的妈妈告诉我,小妞在那个由屏风间隔开的客厅一角里没有哭闹就静静睡著了。
睡眠学校的哄睡技巧
虽然“睡眠学校“里每个护士的哄睡方法都略有不同,但基本来说是充分给予婴儿自主入睡的机会,再配合嘘拍法和抱起放下法为主的。至于传说中的Crying Control(或者Cry It Out),护士说她们在七、八十年代就已弃用了。
所谓的“充分给予婴儿自主入睡的机会“,其实是重在观察的被动式介入。当发现疲劳信号之后,将宝宝(从大厅的游戏垫上)抱回卧室内(期间给予话语安抚),裹上包巾,给予适当的安抚或是拥抱,在ta情绪平和的时候放床并盖好毯子(并将毯子两侧压在床垫下),如果ta依然情绪稳定就转身离开卧室,然后在虚掩的门外观察宝宝的反映。当你离开之后,宝宝可能会开始“哭泣”,这时候便需要你细心的聆听以分辨ta是在自我安抚呢,还是在呼唤你的帮助呢。
正确解读婴儿的哭泣
“通常来说,婴儿自我安抚的方式是用5秒到50秒左右的“哭泣”来“释放”疲惫感,每当疲惫感被释放出来之后,他们会“低泣”或者“停顿”3秒到30秒左右的时间,接著这疲惫感会再度袭来,令到他们再次哭泣以释放出疲惫感,然后再次“低泣”或者“停顿”。这种的“哭泣—停顿”过程会一直持续到停顿时间长于哭泣时间,而整个自我安抚的过程通常需时15到30分钟。
当他们自我安抚失败而无法入睡或者持续哭泣的时候,就是需要你进入婴儿房施展安抚技巧帮助他们入睡的时候了。在进入房间后,你应该先尝试在婴儿床内进行安抚而不是直接抱起ta。如果在30秒至1分钟内无法成功安抚睡床上的婴儿的话,你才需要抱起婴儿并让她依偎在你怀中进行安抚(抱哄)。”
【注:以上两段文字翻译自Tresillian资料“THEWAY THAT BABIES SETTLE THEMSELVES”(婴儿的自我安抚方式)。】
因为不是在给宝宝制定规条,而是在响应宝宝的需求(母婴中心护士也不建议给宝宝设定作息时间,而是推崇观察并摸索宝宝的作息规律),所以在门外的等待过程时长是完全视当时的情况而定的,和那种给出一个固定的时限的哭免法是全然不同的。
开始的时候,在门外一听到小妞的哭声,我就免不了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按耐不住要进去哄。幸好有护士陪在身边轻声给做“翻译”,细细分析宝宝哭泣所要表达的情绪。
按照我心理医生对婴儿哭泣的解释来说:宝宝ta不懂说话,唯一表达自己的方式就是哭,当她有诉求的时候就会用一种能够引起你的注意(甚至痛苦)的方法,以达到令你关注或帮助ta的目的。当妈妈能够从这一角度去考量并了解到宝宝哭泣背后的诉求的时候,哭泣,尤其是自我安抚时的哭泣,就变得不那么令人焦急烦躁了。
哄睡,慢慢过渡到低强度介入
当接到宝宝发出需要帮助的讯号(持续不断或是高频率的哭泣)之后,妈妈就需要回到房内,尝试使用类似侧身轻拍、话语安抚、哼唱摇篮曲等的低度介入在睡床内安抚ta。
我所使用过的最低度介入是在小妞尖声哭叫之后走到床边,用手轻按在她胸口上,低头轻声对她说:“妈妈在这里,妈妈知道你很累了,没关系的,可以睡睡的。”她在听到我声音的时候就停止了哭叫,随著我的话语抚慰,她便合上双眼沉沉睡去。
低度介入当然不是每次都能奏效,尤其是刚开始进行睡眠引导那时,小妞在见到床边的我并没有即刻抱起她之后,常常会挥舞着小手嚎啕大哭,好似有万分委屈。但是,慢慢的,就像护士说的那样,小妞开始明白我的举动所发出的信息,她知道即使没有拥抱,妈妈也是在帮她入睡。而每当我需要抱起她进行安抚的时候,我都会向她解释说:“妈妈知道你是可以自己睡睡的,现在你想妈妈帮帮你对不对?没关系,妈妈来抱抱你帮帮你。”
老实说,我不肯定小妞能不能听懂我所说的这些话,但重复同样的话语和举动总是不会有错的。正如母婴中心护士所反覆强调到:婴儿最喜欢的是持续性,变化无常的举措只会令他们感到恐慌不安,虽然他们自己就是在不断变化的。
建立持续性的睡眠程序
说起持续性,从小妞满月开始,我就一直坚持给小妞做睡前仪式。白天睡小觉之前,我都会给她一个“冷静时间”,就安静抱她几分钟,然后进房,放床,穿睡袋或是裹包巾,看床铃,给安抚巾,盖上毯子,再亲脸颊,轻声安抚几句后便离开房间掩上房门。而晚上睡觉前的仪式就相对简单很多了:洗澡,喂奶,穿睡袋,给安抚巾,而后坐在床边进入“单曲循环”模式给她哼唱摇篮曲再配合嘘拍。
在小妞房间里,她所进行的活动就是睡觉、换片与吃奶。我从来没有让她在房间里或是床上玩耍过,床上除了床铃、安抚巾、睡袋、盖毯,没出现过其他玩具。每次起床、换好尿片、吃完奶,就抱到客厅的游戏垫上玩,等到玩累了再抱回房间里走睡前流程。所以即使在小妞没有明显疲倦信号出现的时候,在她达到清醒时长极限之前,我只要将小妞抱进房间放在床上穿睡袋,她就开始揉眼睛继而意识到是要睡觉的时候了。
每次进入房间开始哄睡之前,我都会提醒自己,要尽量放轻松。母婴中心的护士曾经提点我说:假如哄睡的人很紧张、焦虑,或者一直变换哄睡方式,宝宝很容易被这些情绪所影响甚至感到困惑。而一个紧张、焦虑、困惑的宝宝是难以入睡的,只有情绪平和的宝宝才可以安稳入睡。所以成功哄睡的大前提一定是给宝宝营造一个温馨愉快并令ta感到安全的睡眠坏境。
图片来源:http://www.buzzfeed.com/patricksmith/its-evolution-baby#.cgQgj6vod
温和引导初见成效
虽说小妞在小月龄时偶尔会有夜奶后哭闹的现象,可总体来说晚上都睡得比较安稳和规律,所以我深信她有自主入睡和接觉的能力。针对小妞的倔脾气,再加上两周“睡眠学校”初步引导,我选择了比较温和的引导方式为她戒抱睡:从抱睡过渡到抱哄,再过渡到迷糊放下,继而过渡到清醒放下。
在抱哄时我也给自己设定了最低的介入模式:不走动、不转动、不摇晃,只是抱起来在床边缓缓摆动并以“单曲循环”模式哼唱摇篮曲,并随著她逐渐入睡而减慢摆动到完全静止,最后放床。
当时我并没有给自己设置任何阶段过渡或者是完成引导的期限,一切全看小妞的接受能力和表现。在决定进入下一阶段的时候也比较随机,属于那种只是抱着试一下的心却得到了喜出望外的结果。算起来,从到“睡眠学校“住宿开始到她彻底可以自助入睡,整个过程耗时将近两个月。
革命尚未成功
曙光就在前方
现在小妞已经六个月大,白天很多时候可以一声不哭就自主入睡了。由于想要为以后讲睡前故事做铺垫,晚上我还是选择了坐在床边陪唱哄睡。虽然她的小觉时常还是睡个半小时或四十来分钟就醒,我也秉着抓大放小的原则只是进行选择性的接觉来保证每日睡眠总量(例:如果早上醒的较早,而第一次小觉又只睡了半小时,我就会帮她接觉)。
接觉始终是比哄睡更加有难度的任务,大多数时的接觉都是很难成功的,所以我在遵循母婴中心学到的30分钟哄睡上限之外,还给自己设了些豁免条件,诸如:假若小妞在十分钟内挣扎得特别厉害那就表示她不想睡了,或者她在哄睡放床几分钟后又醒了那就是她睡够了。
这个时候,我就会用心理医生对猫睡的那个解释来自我安抚:因为宝宝感受到妈妈的焦虑不安,宝宝很担心妈妈的状况,对宝宝来说唯一可以确保妈妈安全无恙的方式就是醒来看到妈妈在自己身边、依偎在妈妈的怀里。
其实,每一个宝宝都有着不可轻视的潜力,如果给予足够的信任、支持、还有时间,他们总会让你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