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区域活动遇到的问题及策略
(2014-04-01 16:42:25)开展区域活动遇到的问题及策略
所谓活动区域就是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及室外场地,投放各类不同的游戏材料和操作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是为幼儿创设分区或分类别活动的场所。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知识构建,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活动区域的创设不仅仅是多增设一个区,而更重要的是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但对于没有经验的教师在刚开始进行这样的活动时,易出现以下问题:
1、不知道该设置什么样的区域,或以美术活动为主,出现教学活动内容偏科的现象。
2、不知道该投放哪些材料。
3、教师不知道该怎样去指导等。
4、活动中发生一些问题不知该如何解决
我们在教研活动中针对区域活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实践,使区域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整理出以下几点,供同行们参考。
一、针对不知道该怎样设置区角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1、师幼互动,共同创设区域: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
需要与幼儿一起设置能使幼儿参与活动和表现的区角。
如中班刚开学时自理能力不好,每天穿脱衣服就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就和小朋友一起讨论该怎么办,很多小朋友都说“这几天我们都来学习穿脱衣服和叠被子,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主题活动,根据这一主题的内容设立“生活自理”的区角。我们在生活区投放了衣服、裤子、鞋子、袜子等生活用品供幼儿练习。老师也可以根据幼儿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求,根据幼儿需要解决和研究的内容,设置生成区角。
2、预设生成的区角: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设的一系列区
域活动。
3、教学延伸活动:是利用区域活动开展教学的延伸活动。教
学活动中有的幼儿没有掌握的可以到区域活动中继续学习,教师也可以进行个别指导。有的活动幼儿特别感兴趣的,也可以放到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
如:语言活动,猜谜语是幼儿喜欢的一种形式,在集体活动的短短半个小时中并不能满足孩子们想猜很多谜语的愿望。因此放到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区域活动也可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改变延伸的内容,如:猜迷改为自编谜语,你说我猜,我编你猜,共同编,绘画编谜等。
二、针对不知道该投放哪些材料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1、
如开展“认识声音”的主题活动时,就在区角投放纸盒、铁盒,木块、塑料盒等等。让幼儿敲敲打打,感知不同的质地和不同的声音。
2、投放多用性和开发性的材料。如雪花片可以用来插塑各种物品,可以用于排序,也可以穿起来当装饰。如一个铁罐,可以用于玩沉浮,可以用来敲打,还可以装东西等。
3、投放的安全性的材料。材料不应过小,不易幼儿操作,幼儿在摆弄时避免误吞咽。材料无尖角以免幼儿活动时划伤。提供无毒无害的材料,我们不玩含汞的橡皮泥,用面或泥巴代替。
4、废物利用的材料。如小塑料袋、泡沫块、各种小石头、木块、小纸片、药瓶等。这些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幼儿百玩不厌。
5、个性化的材料。如中班的益智区穿珠子,部分幼儿要投放两种颜色进行排序,部分幼儿已经掌握两种颜色的排序了,就需投放三种颜色进行排序。建筑区有的幼儿爱用插塑来搭建,有的幼儿喜欢用木制积木来搭建。教师要敏锐地觉察到每个幼儿的不同需要,并根据需要的变化及时投放相关的材料,以满足其探索、操作的需要。
6、材料要充足。孩子使用材料是大量的,要充分发动家长,收集废旧物品及半成品复合材料,要让家长知道哪些废旧物品有使用价值,知道一物能多用,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为幼儿园收集材料;不仅可以解决孩子们操作的需要,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做个有心人,关心集体、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密切家园的关系。
三、根据不知道该怎样指导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1、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活动 ,进行适时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自主性及交往能力等,针对所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机会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共同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例如:发现语言区没有人去讲故事,我就拿着一个小手偶对X X小朋友说“你好啊!X X,我是小白兔,你愿意跟我玩一玩吗?”小朋友高兴地也拿起一个手偶跟我讲起了故事,这样就引来了很多小朋友的参加,他们也来尝试自己讲故事。还有一次小朋友拿来了许多的废旧盒子,很多的盒子都堆在教室里没有人去理睬。老师就问小朋友“这些盒子可以干什么用呢?”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讲了很多,有的说可以用来搭房子,有的说可以做小娃娃,还有的说可以做飞机。我就提出和他们动手去试试看,一起讨论怎样用这些东西来做小玩具,然后比一比看谁做得好。从这以后建筑区里就有了用盒子来搭建的房子了。手工区里有的在用纸盒做帽子,有的在做飞机,都忙得不亦乐乎!老师与幼儿一起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活动的愿望,还能亲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2、注重个别化的辅导。
老师应根据幼儿不同的需要,给予不同指导。有的给予语言提示性帮助;有的则帮一半,留一半;有的需要手把手地教。目的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区域活动要顺应和发展孩子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进行不同的指导,确保每个幼儿都有自己喜欢的活动空间。
3、评价式指导。
(1)以点论点的指导:是在活动过程进行中,对幼儿个体操作活动的评价。如在美术区对幼儿进行的指导。“你这幅画颜色再多一些,就更好看了”。
(2)以点带面的指导:是在个体活动后,教师通过对幼儿活动情况的观察,抓取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在集体中进行讨论和推广。如在益智区幼儿玩七巧板的游戏时,他们利用比赛的形式进行,比一比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拼好一个正方形。这种比赛的形式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可以在集体中进行推广。
四、活动中发生一些问题不知该如何解决
在活动中发生的问题,我们基本放手让幼儿自己解决。
1、区域活动中人过多或过少的问题。
有的区角刚放进去些新材料,幼儿对材料有一定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如图书区教师投放进去很多的新书,幼儿都想去看的新书,所以进去的幼儿就特别多。有的区刚更换了活动的形式,如益智区的夹黄豆活动,提出了开展“夹黄豆比赛”后,进去的人就出现过两次高潮。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与幼儿进行了讨论,结果得出二点规定:每个区角规定固定的人数,区角边上标明人数,当看到人数满了,就不能再进了。要等里面的小朋友出去后才能进来。针对人少的现象,我们先向幼儿解释区域的内容及各种玩法,再与幼儿一起玩,使幼儿了解这个区域,他们就喜欢参与进去了。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兴趣来重新设置区域和增减区域数量,更换区域内容,增添游戏材料等,使孩子们与区域活动始终保持一种互动和同步发展。
2、区域的标志问题。
区域的标志是教师设置的,幼儿不易看懂。有的标志放得过高,幼儿不易看到。这也是造成幼儿不进区角的原因,因此,标志设置要低、要明显,幼儿易懂得,能看到。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设计怎样的标志才更具代表性,让幼儿一看就知道里面是什么内容。一起讨论把标志放在什么地方,使幼儿容易看到。如手工区,我们先讨论设计什么样的标志,让小朋友能一下子看出是手工区。有的说画一把大剪刀放上去,有的说折些手工放上去,还有的说写“手工区”,最后以同意放剪刀的幼儿居多。我们再来讨论把剪刀放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样的讨论,幼儿都能清楚地知道什么区域在哪里,里面有些什么内容,使幼儿能有目标的进行活动。
3、区域的规则问题。
因为区域活动是开放式的,所以刚开始搞区域活动时,容易出现幼儿没有次序的现象。如有的幼儿在一个区域里玩,没收玩具就换到另一个区域里玩,或者拿着这个区的玩具到另外的区里去玩,导致区角里的玩具混乱。我们一起讨论制定每个区域的规则,上面写明该区域的人数及具体玩法。如中班阅读区的规则:①、每次最多能进八人。②、坐在里面安静地看书,不大声喧哗。③、看一本拿一本书,不能一下拿很多书。④爱护书本,不故意损坏,不小心损坏的要及时补好,若有故意损坏的要停进图书区一次。⑤看完后要放回原来位置,不能把书拿到其他地方看。通过讨论制定规则,幼儿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区域活动时就有了一定的次序。
4、区域间的相互干扰问题。
针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音乐区的幼儿因敲打节奏影响了语言区的幼儿),我就趁机让幼儿讨论各个区域分别设在哪个位置更合适,为什么。如自然区的植物需要阳光,所以自然角安排在有阳光的走廊上比较好;音乐区较喧闹,设在单独的地方比较好;图书室、益智区、手工区等较为安静的区域则设在活动室内较合适。通过讨论,让幼儿理解各个区域要动静隔开,应减少干扰。
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团体精神,操作能力,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增长了知识
区域活动是我们贯彻新《纲要》进行探索和实践的活动,还有很内容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如:
1、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创造性的培养。
2、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