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发的游戏与教师设计的游戏
(2014-04-01 15:51:20)华爱华报告
幼儿自发的游戏与教师设计的游戏
幼儿园游戏分类
l
l
现实发现,老师口中的游戏已经不是游戏,老师设计的游戏不像游戏,更像教学。
一、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Ø
Ø
Ø
Ø
首先要看幼儿在游戏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好的老师能看到孩子的发展,能力弱的教师就看不到。每一个人的获得都不一样,发展的经验与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
游戏很大的价值是积极的情感体验,经常做游戏的孩子会变得活泼开朗,“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经常玩的孩子最大的发展价值是去自我中心。
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会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想问题,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游戏中的规则能使孩子站在公正的规则立场上考虑问题,也是让幼儿脱离自己的,促进其合作能力和社会性情感。
社会性发展一定是自发自主的游戏才有可能,是教学难以达到的。
二、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Ø
游戏的发展与幼儿认知的发展是同步的,游戏能带给孩子很多的感性经验,为将来的理性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聪明的孩子会玩游戏。游戏是儿童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发展评价)老师要会看孩子在游戏中的发展水平,当老师看懂孩子的游戏时就可以介入。老师对游戏的支持是帮助幼儿实现意愿的支持,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拓展孩子的意愿。
对老师的要求:对幼儿游戏真实情境下的评价
Ø
游戏中有大量的自发练习性行为(重复行为)。这是幼儿发展的特点,幼儿是在不断的重复中得以发展的。如当孩子重复要求听同一个故事时,说明每一次孩子在听与理解都有所不同,每一次重复就是强化,每一次重复都会有新的内容。只要有重复就说明有价值。
发展功能表现在哪里?儿童的游戏行为有两种行为是最普遍的,一种是孩子的重复性行为,孩子特别爱重复,这种重复性行为实际上就是儿童的一种自发行为,你去看,一本书孩子可以反复看,一部动画片看过了一遍还要再看,他们就喜欢重复。重复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自发练习。也就是说,当孩子获得一个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产生一种新行为的时候,他会自发地进行重复。而且,在重复的过程中去巩固,孩子刚刚会走的时候,他不会要大人抱着,不停地走来走去。当他完全会走了,爸爸妈妈抱,他累了。但是,当他走到台阶的时候,他又下来在台阶上爬上爬下。所以,在这种不断地重复过程中巩固原来的发展。孩子听一个故事的时候,也是要妈妈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这个故事,听过了还要听,只要他需要重复的时候,这种重复对他就有发展,有价值。当然,在重复的时候,他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不断地重复能够充实孩子的发展。现在,有的一些教育教学常常是跳跃式的,没有让孩子充实发展,这是一种常见的行为。
以上两点就像镜子
Ø
游戏中有大量的自发探索性行为(试娱行为)。如幼儿在滑滑梯时出现新
的行为,说明其在挑战新的方法,游戏是儿童自己创造最近发展区,就像放大镜。
常见的行为是孩子的尝试性行为,当他的一种行为不再重复的时候,他常常会试一试,总是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目的,搭一个积木,搭完了就推倒,搭完了又推倒,当他会玩滑梯的时候,他就会换一种方法来滑,这就是孩子在小动作中实现自我发展,孩子总是在略高于原有水平的点上进行尝试。所以,孩子的尝试性行为也非常多,这种尝试性行为就是孩子潜意识的自我发展功能。
三、游戏与教学的发展效应
效应就是效果
Ø
教学让幼儿直接获得知识技能
游戏让幼儿变得聪明和智慧
Ø
l
让幼儿达到一个结果,不在乎结果,在乎游戏中的花样,让幼儿思维变得灵活。
l
很多种玩法;同时多种材料一种玩法,如可以用多种材料完成测量。经常的转换替代让幼儿的思维变得发散与灵活,让孩子在面对突然的变化的情境时适应性更强。
四、如何使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Ø
Ø
——后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两者并列,相对独立
这是以教学之外自发游戏的时间保证来实现的,游戏起到的是精力调节和心理调适作用,幼儿在游戏的愉悦汇中无意学习,它与教师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虽然无直接关联,却在幼儿的整体发展上相得益彰。
两者融合,互为生成
这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最高境界,需要教师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无意学习,在游戏中隐含教师的教育意图,使幼儿在游戏与教学的统一中达到自主发展。
Ø
教学生成游戏——为教学设计游戏——目标隐在游戏中
教师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
l
l
l
视频介绍:影子游戏——猜猜我是谁?(芷江中路幼儿园)
用垫板剪出各种几何形体(或带空心状的),幼儿可以直接将它们嵌入底板槽缝内,自己组合各种图案感知影子的变化。
游戏生成教学——游戏中捕捉教学契机——不中断游戏
出发点是游戏,指的是儿童完全自发自主的游戏。老师的介入不应该中断游戏,而是在支持孩子的过程中提升经验
教师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
l
如幼儿串珠,教师看到幼儿不同的穿法:有的乱穿,有的有规律地穿,此时教师即在评价与解读
l
当幼儿争论有价值时老师马上回忆课程目标中的要求进行活动设计,如徐则民发现幼儿在游戏中争抢剪刀,争论剪刀是学习用具还是厨房用具时设计活动“剪刀有什么用”,发现剪刀的不同用处
与幼儿当前经验不符合的内容可以忽略,当老师自己无法把握幼儿在讨论的内容时也可以忽略
l
老师不能干扰幼儿原来游戏的意愿,不打断游戏,教师的引导一定是跟着幼儿的游戏来的。
举例:徐则民介绍的游戏《买方便面》
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容易导致以活动的功利性异化游戏,以游戏的假象剥夺幼儿游戏的权利。那么,宁愿游戏与教学并列在教学中研究教法,在游戏中研究幼儿,这可以成为教师专业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
当老师不知道该如何介入的时候,我们的做法
一、保证时间
二、看游戏,讲故事
三、分析故事
五、理解幼儿期最基本的游戏
幼儿自发游戏的基本类型
Ø
角色游戏与叙事能力
四种隐喻
²
²
²
²
(脚本的素材来自于哪里?一个就是角色游戏中的现实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他的生活经历。现在,我们玩幼儿园,玩飞机很好玩,为了和角色接近,结果让他变成了成人导演,但是那个孩子觉得不好玩,他没有经历啊。孩子的游戏是他选择的,他会选择他能够理解的,比较感兴趣的拿来玩,而不是像照镜子一样的完全按照现实生活来指导孩子的游戏,那就又变成老师在导演、干预孩子的游戏了。孩子玩这个游戏,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玩,那才是孩子自己的真实程度。)
脚本的三个水平:图示水平(动作)——情节水平(有遗漏)
角色游戏水平高在于情节的复杂性,幼儿在用行为写剧本
Ø
结构游戏与数学
研究表明:积木对儿童数学概念的有益影响是长期和深入的。4岁时儿童积木游戏的水平与初中和高中时期的数学成绩成正比。
角色游戏与结构游戏是幼儿园的语文与数学
Ø
教师为幼儿设计的游戏
Ø
如:排列色球
玩法:第一幼儿将不同颜色的球排成一行,一位幼儿看好排法,而后闭上眼睛,第一位幼儿重新排列,第二位幼儿将色球排成原来方式。
分析:不是游戏是教学
1、
2、
如:抢椅子
分析:是游戏,要注意的是当游戏中个人出局时即使游戏没有结束,意味着个别人的游戏已经结束,需要等待的游戏不是好游戏。
Ø
Ø
游戏是一种激励性手段,教学目标在游戏之外
教学目标高于幼儿的已有水平。游戏结果需要教师裁判
游戏无内在结构,幼儿无法再教学背景之外自发重复发展
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模拟现实的仿真游戏
活动区投放材料的方式决定了幼儿的行为是游戏还是非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