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自发的游戏与教师设计的游戏

(2014-04-01 15:51:20)

华爱华报告

幼儿自发的游戏与教师设计的游戏

幼儿园游戏分类

       自主游戏(幼儿自发,更能突显游戏的自主性)

       教师设计的游戏(也可能让幼儿自主)

现实发现,老师口中的游戏已经不是游戏,老师设计的游戏不像游戏,更像教学。

 

一、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Ø        对幼儿来,游戏就是学习,学习不一定是游戏。

Ø        因为有两种学习,一种是自发无意的学习,一种是有教学干预的学习。

Ø        游戏不是为教学而存在的,即使没有教学,游戏也始终存在,游戏原本与教学无关,但却与学习密不可分

Ø        游戏与教学都促进儿童发展(发展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游戏有其特殊的发展价值)

 

首先要看幼儿在游戏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好的老师能看到孩子的发展,能力弱的教师就看不到。每一个人的获得都不一样,发展的经验与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

游戏很大的价值积极的情感体验,经常做游戏的孩子会变得活泼开朗,“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经常玩的孩子最大的发展价值是去自我中心。

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会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想问题,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游戏中的规则能使孩子站在公正的规则立场上考虑问题,也是让幼儿脱离自己的,促进其合作能力和社会性情感。

 

社会性发展一定是自发自主的游戏才有可能,是教学难以达到的。

 

二、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Ø        游戏反映发展

游戏的发展与幼儿认知的发展是同步的,游戏能带给孩子很多的感性经验,为将来的理性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聪明的孩子会玩游戏。游戏是儿童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发展评价)老师要会看孩子在游戏中的发展水平,当老师看懂孩子的游戏时就可以介入。老师对游戏的支持是帮助幼儿实现意愿的支持,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拓展孩子的意愿。

对老师的要求:对幼儿游戏真实情境下的评价

Ø        游戏巩固发展

游戏中有大量的自发练习性行为(重复行为)这是幼儿发展的特点,幼儿是在不断的重复中得以发展的。如当孩子重复要求听同一个故事时,说明每一次孩子在听与理解都有所不同,每一次重复就是强化,每一次重复都会有新的内容。只要有重复就说明有价值。

发展功能表现在哪里?儿童的游戏行为有两种行为是最普遍的,一种是孩子的重复性行为,孩子特别爱重复,这种重复性行为实际上就是儿童的一种自发行为,你去看,一本书孩子可以反复看,一部动画片看过了一遍还要再看,他们就喜欢重复。重复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自发练习。也就是说,当孩子获得一个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产生一种新行为的时候,他会自发地进行重复。而且,在重复的过程中去巩固,孩子刚刚会走的时候,他不会要大人抱着,不停地走来走去。当他完全会走了,爸爸妈妈抱,他累了。但是,当他走到台阶的时候,他又下来在台阶上爬上爬下。所以,在这种不断地重复过程中巩固原来的发展。孩子听一个故事的时候,也是要妈妈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这个故事,听过了还要听,只要他需要重复的时候,这种重复对他就有发展,有价值。当然,在重复的时候,他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不断地重复能够充实孩子的发展。现在,有的一些教育教学常常是跳跃式的,没有让孩子充实发展,这是一种常见的行为。

以上两点就像镜子

Ø        游戏促进发展

游戏中有大量的自发探索性行为(试娱行为)。如幼儿在滑滑梯时出现新

的行为,说明其在挑战新的方法,游戏是儿童自己创造最近发展区,就像放大镜。

常见的行为是孩子的尝试性行为,当他的一种行为不再重复的时候,他常常会试一试,总是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目的,搭一个积木,搭完了就推倒,搭完了又推倒,当他会玩滑梯的时候,他就会换一种方法来滑,这就是孩子在小动作中实现自我发展,孩子总是在略高于原有水平的点上进行尝试。所以,孩子的尝试性行为也非常多,这种尝试性行为就是孩子潜意识的自我发展功能。

 

三、游戏与教学的发展效应

效应就是效果

Ø        未来效应与即时效应(潜在效应与显在效应)

教学让幼儿直接获得知识技能

游戏让幼儿变得聪明和智慧

Ø        游戏的两个特征:

       重过程轻结果 :重结果的话一个手段就能达到,但游戏是个变化花样

让幼儿达到一个结果,不在乎结果,在乎游戏中的花样,让幼儿思维变得灵活。

       转换替代:同一种材料可以有不同的玩法,如一根木棍可以让幼儿玩出

很多种玩法;同时多种材料一种玩法,如可以用多种材料完成测量。经常的转换替代让幼儿的思维变得发散与灵活,让孩子在面对突然的变化的情境时适应性更强。

 

四、如何使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Ø        一是分清游戏与教学的界限,两者并列,相对独立;

Ø        二是模糊教学与游戏的界限,两者融合,互为生成。

——后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两者并列,相对独立

这是以教学之外自发游戏的时间保证来实现的,游戏起到的是精力调节和心理调适作用,幼儿在游戏的愉悦汇中无意学习,它与教师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虽然无直接关联,却在幼儿的整体发展上相得益彰。

两者融合,互为生成

这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最高境界,需要教师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无意学习,在游戏中隐含教师的教育意图,使幼儿在游戏与教学的统一中达到自主发展。

Ø        游戏与教学融合的关键即游戏与教学互为生成

教学生成游戏——为教学设计游戏——目标隐在游戏中

教师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

       一是目标与玩法——善于把教学目标设计成玩法——教育性;

       二是玩法与玩趣——用诱人的结果来刺激玩兴——可玩性;

       三是玩趣与发展——准确判断发展水平与激发玩智——适宜性。

视频介绍:影子游戏——猜猜我是谁?(芷江中路幼儿园)

用垫板剪出各种几何形体(或带空心状的),幼儿可以直接将它们嵌入底板槽缝内,自己组合各种图案感知影子的变化。

游戏生成教学——游戏中捕捉教学契机——不中断游戏

出发点是游戏,指的是儿童完全自发自主的游戏。老师的介入不应该中断游戏,而是在支持孩子的过程中提升经验

教师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

       一是准确解读幼儿游戏行为所蕴含的发展水平;

如幼儿串珠,教师看到幼儿不同的穿法:有的乱穿,有的有规律地穿,此时教师即在评价与解读

       二是判断课程目标与幼儿当前发展的可能性;

当幼儿争论有价值时老师马上回忆课程目标中的要求进行活动设计,如徐则民发现幼儿在游戏中争抢剪刀,争论剪刀是学习用具还是厨房用具时设计活动“剪刀有什么用”,发现剪刀的不同用处

与幼儿当前经验不符合的内容可以忽略,当老师自己无法把握幼儿在讨论的内容时也可以忽略

       三是支持幼儿意愿前提下的引导机智。

老师不能干扰幼儿原来游戏的意愿,不打断游戏,教师的引导一定是跟着幼儿的游戏来的。

举例:徐则民介绍的游戏《买方便面》

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容易导致以活动的功利性异化游戏,以游戏的假象剥夺幼儿游戏的权利。那么,宁愿游戏与教学并列在教学中研究教法,在游戏中研究幼儿,这可以成为教师专业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

当老师不知道该如何介入的时候,我们的做法

一、保证时间

二、看游戏,讲故事

三、分析故事

 

五、理解幼儿期最基本的游戏

幼儿自发游戏的基本类型

Ø        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与叙事能力

四种隐喻

²       游戏是转换:真假之间(角色、物品、情境)

²       游戏是元交际(交际的交际):游戏内外的双重交际

²       游戏是表演:演员、导演、制作人和观众

²       游戏是脚本:根据经验构造时间

(脚本的素材来自于哪里?一个就是角色游戏中的现实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他的生活经历。现在,我们玩幼儿园,玩飞机很好玩,为了和角色接近,结果让他变成了成人导演,但是那个孩子觉得不好玩,他没有经历啊。孩子的游戏是他选择的,他会选择他能够理解的,比较感兴趣的拿来玩,而不是像照镜子一样的完全按照现实生活来指导孩子的游戏,那就又变成老师在导演、干预孩子的游戏了。孩子玩这个游戏,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玩,那才是孩子自己的真实程度。)

脚本的三个水平:图示水平(动作)——情节水平(有遗漏)

角色游戏水平高在于情节的复杂性,幼儿在用行为写剧本

Ø        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与数学

研究表明:积木对儿童数学概念的有益影响是长期和深入的。4岁时儿童积木游戏的水平与初中和高中时期的数学成绩成正比。

角色游戏与结构游戏是幼儿园的语文与数学

Ø        运动型游戏

教师为幼儿设计的游戏

Ø        规则游戏、教学游戏

如:排列色球

玩法:第一幼儿将不同颜色的球排成一行,一位幼儿看好排法,而后闭上眼睛,第一位幼儿重新排列,第二位幼儿将色球排成原来方式。

分析:不是游戏是教学

1、            目标无意义,记忆的内容没有价值,不是体现游戏的策略。

2、            第二个幼儿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输或赢

如:抢椅子

分析:是游戏,要注意的是当游戏中个人出局时即使游戏没有结束,意味着个别人的游戏已经结束,需要等待的游戏不是好游戏。

 

Ø        教学游戏

   作为教学手段的游戏,会因教师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追求程度和对幼儿需求的把握程度不同,使幼儿对活动的游戏性体验有所不同。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和自主的空间,活动目标极其隐蔽,活动过程非常开放,这时幼儿对活动的游戏性体验就会很强,那么游戏与教学就融合得很好。

Ø        游戏化教学

游戏是一种激励性手段,教学目标在游戏之外

教学目标高于幼儿的已有水平。游戏结果需要教师裁判

游戏无内在结构,幼儿无法再教学背景之外自发重复发展

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模拟现实的仿真游戏

 

活动区投放材料的方式决定了幼儿的行为是游戏还是非游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