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呀?---如何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2014-06-16 23:14:22)
标签:

华德福

育儿

十万个为什么

孩子

分类: 好文分享


(本文转自云香亲子教育,作者:云香原文链接

豆豆两岁多以后,开始喜欢不断的问为什么:

“怎么下雨了呀?”

“为什么今天没有太阳呢?”
“月亮它去哪了呀?”

“红灯完了为什么就是绿灯呢?”

“这个井盖是干什么用的?”

“小狗为什么要拉屎?”

……

几乎只要他醒着,他就会不断的问问题,为了让自己变得博学一点,我硬着头皮去看《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去网上查资料,试图把自己变成全能解说员,慢慢的,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因为他从来不是只问一个问题,他问问题几乎都是连珠炮式的:“妈妈,地上这个黑黑的是什么?”

我说:“那是你的影子。”

豆豆:“为什么影子会动?”

我:“因为你在动呀。”

豆豆:“为什么我动他就动?为什么我有影子呢?”

我:“因为人不是透明的,光透不过去,就形成了影子。”

豆豆:“为什么…….

My GOD,这个孩子的问题有完没完?这才两岁多,就这样多的问题要问,这个妈妈我做不了了,我迟早是下岗的命!这些问题还是能翻书翻到的问题,还有些问题根本不是看书就能解决的,比如:“这个车怎么就停着不开了呢?”

“为什么这个上面是白色那个上面是黑色?”

“为什么那个飞机屁股那儿是红色的?”

……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常常有五花八门的问题要问我们,作为家长,我们经常被问得不知所措,于是立刻搜肠刮肚的回答他们的问题,回答不出来的,赶紧上图书馆、上网查资料,各个专家四处去请教,好不容易解决了眼下的问题,他们又有了新的问题在等着我们。真是答案有尽,问题无穷。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是继续尽心竭力当一个全能解说员、问题回答机,还是转变方法呢?更关键的是,我们这样无休止的给孩子回答问题,真的就能让孩子学习到我们希望他们学习的知识吗?我们张开大嘴吧唧吧唧的一通解说,孩子听进去了吗?会不会起到的是相反的效果,孩子觉得我们很啰嗦,很烦,觉得自己很无助,很无知呢?


更关键的是,孩子问这个问题时,他需要的是什么?他真的需要你像个科学家一样解说吗?不!绝对不是!


其实,孩子在问我们问题之前,自己已经在心里把这个问题思考过了,正如阿戴尔.费伯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说,孩子才肯说》一书中所说,“他们需要大人做的是充当一个回音壁,帮助他们更进一步去探索他们的思想。”


说到底,他们需要的是听见,我问的问题你听见了,需要的是回应,我说的话,你理解性的回应了。所谓理解性的回应,不是指直接说出答案,而是站在提问者的角度去感受,去思考,理解他远比告诉他来得重要。

 

有很多人认为,孩子问问题是学习的好机会,所以市面上到处都是教人怎么回答问题的书,仿佛每一个父母都得是三头六臂的科普达人一样,他们认为虽然答案很深奥,很难懂,但如果总是对孩子重复的话,孩子一定是能变得知识丰富的。


这就好比说是有一个科学家成天对你反复啰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公式、定理、概念潮水般袭来,你不烦吗?你受得了吗?你能因此而学会了相对论吗?更何况,我们唠叨的的对象还是儿童!

 

孩子为什么问我们问题?要么他是好奇,确实想知道,但他心里又有些答案想要确证一下,要么就是他有情绪,第一个问题只是一个幌子。有人可能不理解了,这么小的孩子,还会打幌子呀。


他们确实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这样问问题,不信,你看下面发生在我家的真实的例子:

比如那天,豆豆问我:“妈妈,影子怎么这么黑?”

我:“嗯,真的呀,影子还真是挺黑的。”

豆豆:“你的影子黑吗?”

我:“你说呢?”

豆豆看了看:“你也有个黑影子。”

我:“对了,我的影子也是黑色的。”

豆豆:“妈妈,爸爸为什么说我是黑黑的孩子?”

我:“你不喜欢被爸爸说成黑黑的孩子。”

豆豆:“我以后不许爸爸说我,我不是黑黑的孩子。”


说完,豆豆委屈的瘪了瘪嘴。原来说了这么半天,核心问题是最后一句,爸爸可能开玩笑说他黑,他心里不舒服了,而他对我说出来了,这个情绪也就释放出来了。可如果我也是抱着科普的思想,告诉他为什么人有影子,影子为什么是黑色的,我能知道孩子到底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吗?孩子的情绪还能释放出来吗?孩子能有一种被看见、被听到、被理解的感觉吗?


所以,当孩子抛给我们问题时,我们根本不需要立刻回答他们的问题,重复他们的问题,或者说出他们的感受,让问题回到提问者本身,反而更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第一个问题往往不会是真正的问题,就如剥洋葱一样,问题是一层一层的,只有把外壳一层层剥开才能看到真实的问题。

 

那么,面对孩子因为好奇而提出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要立刻回答他们的问题。立刻回答孩子的问题不光没有任何作用,而且会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的权力,是我们在替他们做智力练习。如果你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很重要,那等他自己思考完后,你再找机会给孩子提供所谓的“正确的”答案。有人担心会错过机会,没办法向孩子灌输这种正确的答案。其实,这个世界本就是多元的,哪有什么答案是唯一正确的?再说,和孩子在一起是开放性的,孩子成长的时间这么长,他一定会再问你这个问题的,你也绝不会没有机会告诉他答案的。可是,事实上,如果你给他机会让他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他有可能会给你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答案。

比如,那天,豆豆问我:“妈妈,天上那个飞机屁股怎么是红色的呢?”

我说:“嗯,对呀,它的屁股为什么是红色的呢?”

豆豆马上答:“因为他的屁股没搽干净呀!哎,小飞机,你怎么屁股都不搽干净就出来了呢?”

 

其次,让问题回到提问者本身。可以把问题拿过来反问孩子,让他们自己思考、回答:“嗯,为什么影子会动呢?”“你说这是为什么呢?”你可能会担心孩子太小,答不上来,其实你放心好了,他问的问题,他即使没有正确的答案,但也是有大概的答案的,虽然这个答案不符合你理想中的科学答案。但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就是充满童趣的回答,而不是一板一眼的正确答案。

而对于大孩子,即使他也答不上来,起码你问了他,就是给了他思考的时间,所以即使他一时答不上来,你们一起去查书,去询问其他人,不也体现了你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吗?这种启发他自己寻找答案的效果要远远好于你给他灌输答案。


再次,鼓励他们向其他地方寻求帮助。如,豆豆问:“这个车为什么不开呢?”我也问:“嗯,为什么这个车不开呢?如果我们能问问司机就好了。”结果豆豆马上走到司机那儿问:“叔叔,你的车为什么不开呢?”司机没见过这样勇敢好问的孩子,高兴得不得了,不光热情回答问题,还把他抱到车上摸方向盘,玩反光镜。

事情虽然很小,但起码给了孩子一个信念,那就是除了家庭,这个社会也是可以信赖的,这个社会有很多很丰富的资源,家里解决不了的问题,社会上其他人有可能能帮助他解决,同样,如果他需要帮助,会有很多人愿意帮助他。


最后,不要打击孩子,不要嘲笑他们的问题。不管孩子问的问题有多么让你恼火,都不要打击他、嘲笑他,比如,孩子问:“我为什么不能吃很多糖呢?”你可以反问他:“看来你很想吃很多的糖,可是为什么不可以呢?”或者鼓励他向外人寻找答案:“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需要问问牙医哦。”

孩子问这类问题其实只是表达一种愿望,希望能不受限制的吃糖,而不是真的会去吃很多的糖,我们尊重他们的问题就是尊重他们的情感,表达的是一种接纳的态度,不管你问什么样的问题,表达什么样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顺从你的愿望,但我都会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我的态度表明,你的问题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我看到了,我听到了。


~~~~~~~~~~~~~~~~~~~~~~~~~~~~~~~

https://mmbiz.qlogo.cn/mmbiz/fYiblcF3Xyww748pJxRdEicdEWLALZDkBLNbWh2vDPfAicbXSziatSKibxqrWrx4EDxVYKFj4BexEjNb2tdVMDd0icMg/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