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宏观经济学中,怎样理解在均衡条件下投资等于储蓄

(2017-08-07 18:01:35)
标签:

教育

金融

文化

经济

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是凯恩斯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部分。古典经济学专业认为储蓄是借贷资金市场的供给,投资是借贷资金市场的需求,其价格就是利率水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存在一个均衡利率水平,使得储蓄刚好等于投资。而凯恩斯认为储蓄等于投资不是通过利率调整实现的,而是通过收入水平的调整实现的。而使得二者相等的收入水平恰是均衡的收入。

http://s1/mw690/005xm1SCzy7jMyrUM2k80&690

实际上,理解凯恩斯的储蓄与投资相等的决定过程,其实是一个货币经济的演绎结果。我们跟踪经济中货币在最终产品和服务上的流动,可以很自然地得到储蓄等于投资的结论。起点是我们首先得到了一笔收入Y,由家户支配,他们决定当期的消费量C,余下的就是储蓄S;而投资的量是由厂商决定的,那么为简单起见,假定他们持续采用固定的投资水平I,此时I未必等于S;于是支出总量

E=C+I

成为了下一期的收入Y。如果上一期的投资大于储蓄,那么这一期的收入就会大于上一期的收入,经济就处于增长状态,没有达到均衡。反过来也是这样。

一般假定消费和储蓄的分割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的,那么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也就不断地增加,直至达到了和投资相等为止。

由此可知,如果储蓄不等于投资,经济就不会均衡,收入就会变动,而且改变的方向是促成储蓄的量向接近投资的方向改变。

经济达到均衡,也就是收入水平不再变化,是储蓄等于投资的自然结果。

此文内容来自:申请方/大学专业介绍

转载请联系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